如何与烦恼化干戈为玉帛


我们的烦恼之所以滋生不断,大都是因为太惧怕烦恼,又像强迫症般的想与烦恼划清界限。这种对于烦恼患得患失,从而又想通过蛮力制止打压的方式,来杜绝烦恼再生的隐患,此法可能不是明智之举。能缓一时之急,但或许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说,起初我们给予烦恼的讲解认知和制定消除烦恼的方法,是类似于告诉大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含义,那么换言之,也是在说“烦恼不是快乐,快乐不是烦恼”。这个层面的引导,属于较浅层次的心理疏导,目的是为了降低和淡化大家对于烦恼未曾认知前的恐惧心理。之后的进程中,我们通过佛法的知识系统听闻,及务实的修行实践引导,会循序渐进的,让大家从对烦恼开始的恐惧到淡化恐惧,进而认识烦恼产生的缘由到掌握可以对治烦恼的方法,再进一步,会剖析烦恼的产生根源及寻觅其来去轨迹,以此来警醒我们在此刻的探寻。指出,烦恼的出处其实无外乎心外,其作用力仅在心内,起点便是终点。这样层层指引,层层剖析,层层去自觉发心的修行实践。其实最后,会发现烦恼与我们,基本属于“剥洋葱”的游戏。

回归到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所能感受到种种现象,是各自的烦恼业障显现而成,都是不清净的现象。这里所指的不清净,是指我们因为这种烦恼业障的习气制约,从而使得我们的每个起心动念都可能成为产生烦恼的因。有人会疑问说,不是善念的善报,就会有快乐吗?那么怎么拿“不清净”的说法来一概而论呢?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在未断产生烦恼习气的一切执念前,无论我们的善念还是恶念,都还是会在五毒“贪、嗔、痴、慢、疑“的交织作用下运转。所以,我们很难维持真正不产生烦恼心的状态,基本都是时快乐时烦恼。这就是不究竟的起心动念,不纯粹。修行的整个过程,乃至成佛悟道的层级,基本就是看我们的烦恼被斬断了多少,而且能不起烦恼心的清明状态持续多久。最后的成佛,另层含义就是,完全的清净,完全的不产生烦恼,彻彻底底的断除烦恼心的意思。

对于我们现阶段,与烦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在教理与方法实践中,小乘、大乘显宗和密乘,基本属于阶梯型的递进。

小乘指导我们的方法,是认为烦恼实有,因此修持的重点是远离、断绝烦恼,不可有丝毫的附着。这个层面就是先要让我们不惧怕烦恼,进而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避开烦恼,起到井水不犯河水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认知和运用,在开始的层面及修行时,是有必要的,最起码能谆谆教导我们对于“烦恼”的合理处置,解我们的一时之需。

大乘显宗认为,烦恼并非实有,但必须藉由菩提心空性等方法转为道用。此方法的教导灌输中,强调空性的重要性,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指导。实践中,观空性较为提倡。让我们认知,一切起心动念的产生及发展并非实有,坚实存在的。烦恼同样是空无实体,如梦幻泡影一般。此方法在于,转化我们对于烦恼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强调躲避烦恼,而是更一步指导我们,学会净化烦恼。

金刚乘密法中,认为烦恼不是实有,也并非不清净,其本质即是清净的智慧。这就开始提高我们的认知了,烦恼即菩提我们常听,但对于其真正含义,还是模棱两可。这里在教导我们,不要排斥烦恼,而是重点在于认识它的本质。这里的不排斥并不是说,任其烦恼自由发挥。而是从根本上认识烦恼的本质,并用智慧,运用烦恼的习气和力量,烦恼就会变成修心上助力,也就是认识五毒心里的本质,并转为五智的种种善巧方便。这里就到了认知“烦恼为烦恼”不去躲避,不去周旋、不去压制、不去妥协等等善巧,而是直接看破,烦恼心与智慧心本是“同根生”的实质。

密法中对于很多问题的修行指导,不在于强调转化,而在于当下的识破其事物的一体两面性。这种识破,会是一种让我们掌握“超越“固执己见的本领,也是一种如实知,如实见,如实信解,不造作自心的培养。不告诉我们问题玄而又玄的层面,而是直接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就像对于“烦恼”不是周旋一圈去指引我们从外围如何攻破,而是强调从内瓦解,培养我们“转识成智”的本领。

其实对于烦恼的认知及接受的方法,还是要因人而异的,循序渐进是有必要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修行到最后并不是一件神叨叨且玄而又玄的经历,修行的层次越高,就越会落于实处。就像很多的高僧大德,烦恼对于他们就是烦恼,但是他们此时的心境已经基本脱离凡夫心的颠倒妄想和造作。如实知,如实看,但心却如晴空万里一般,并无实质的所住、所贪著。而且对一切的外境,会如实的反映,但是却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像,我们会疑问,为什么这位师父会有修行,也会看见他的喜怒哀乐一样。这里要强调的是修行的好坏,不是说就像木头一样毫无声色,而是真正的修行人,早已在心上下到确实的功夫,并与烦恼化干戈为玉帛的相处,进而方便运用且已明了了,烦恼心与智慧心,同一无异的本质。他们是如实知,如实见,如实反映,但心却了了分明,无有挂碍,无所住。这不同与凡夫心,我们的烦恼与喜怒哀乐,在没有实修实证的经验前,烦恼心与我们,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因为,我们处处都是心有挂碍,而且处处都留存执念。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