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看世间】多识活佛:你是主张愚昧的佛教徒吗?
学佛需要理论指导(资料图)
有理性的人类,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首先设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性质来制定各种实施方案,利用种种的知识、经验选择出能达目标的最佳途径,尽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最后依拟定的计划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顺利完成工作。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适合于任何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学佛当然也不例外。
但在现实中,千千万万的学佛修行人却缺乏这种合乎科学的思路,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不知道目标离自己还有多远,像黑夜走路、瞎子射箭。有的人一生连一级目标(人天善果)都很难达到,却想超越一、二级(出世解脱)目标,达到三级(成佛)目标。有的人把此岸当作彼岸,原地踏步,只有名义上的修行。有的人是南辕北辙,欲升反坠,把下堕之道误认为是上升天堂的阶梯。
比如有的人,所做的都是下堕之业却以为可以往生净土。有的追随一些伪装成佛菩萨的魔鬼,走向罪恶的深渊。伪装的佛菩萨很多,《西游记》里的魔化装成如来,唐僧也分辨不清。实际上佛就像微服私访的皇帝一样,很少以佛的面貌出现,真正的佛和菩萨是不会把自已称作佛、菩萨的,化现成平常相利于众生亲近,帮助众生进步。而魔伪装成佛的倒很多,所以对那些自称是佛菩萨,标榜自己如何了不起的人要当心。
还有,佛教在中国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佛教文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层打下了烙印,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喜欢佛教。而由于民间佛教夹杂的迷信思想以及文化传承中断等各种原因,人们没有机会听闻正法,很多人对邪说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邪教就利用这一点来搞欺骗。有的人自称是“最大的佛”,打着佛教的幌子,人们就以为他是佛教,以至于受骗上当。
堕入上述种种歧途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几乎本能性地具有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给苦海中颠簸的生命之船寻找一处能安然栖息的幸福港湾的心愿,但却缺乏一种驾驭生命之船,直达目的地的相应的正确理论知识。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那样:“人人虽有离苦之心,却往往自讨苦吃;人人虽有求乐之心,而往往自毁其乐。”
这种行为和愿望背道而驰的原因也就是智慧的对立面——无明。无明就像黑暗,消除无明黑暗的唯一方法就是点燃智慧的明灯。宗喀巴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世间中的一切忧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见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讲说依存因缘。”
消除心中无明的“智慧明灯”是自心智慧体的燃烧放光。众生心中本来就有的这种可以燃烧放光的智慧体,大乘佛教称为“佛心”。但这种佛心——觉悟心,不是生来就处于燃烧放光状态。由于无明的覆盖,它只是一种可燃之物,必须借助于来自外部的智慧火炬的点燃。如果在人心中没有可燃烧放光的智慧体,光靠外部的点燃,也绝不会燃烧放光,就像石头不会燃烧放光一样。如果人的智慧体生来就处于燃烧放光的状态的话,就不需要亲近善知识、学习知识、开发智慧。
但人类的经验证明,一切的聪明才智,包括佛教的开悟见性智慧,都是后天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结果,不是“自生”或“自悟”的产品。所以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若不精通五明之学,虽大菩萨难成遍知。”要认识佛教的追求目标,掌握实现目标的正确道路和方法,除了学习佛教的理论知识外,没有任何别的途径。所以“依法广闻细思辨,然后步入实修途”便成了佛教入道学佛的基本原则。即要按照闻、思、修的程序来学习,在掌握正确理论的基础上再修学,不能盲修瞎炼。
佛教的“教”是“教化”之义(资料图)
有人说什么“只要一心念佛号就能往生净土,不需要学习经典”,这种观点的本质是主张愚昧,反对佛教。这种话出自任何人都不是正确的。因为佛教的“教”是“教化”之义,“教化”就是用三藏经典理论来开发智慧,破除无明。如果没有“教”,仅仅念佛号就能往生成佛,那何必要三藏和“教”呢?如果不用开发真知,就能往生净土解脱成佛的话,天下的愚民和动物往生极乐直至解脱成佛的系数定会高于精通佛理、证悟理性的大德善知识。如果是那样的话,佛陀出世传教、三转法轮还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它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道路之间具有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学习佛法还是研究佛教,都需要紧紧把握合乎逻辑的总体理论原则。
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
“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联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
只有被称作佛经精髓的“般若”部,全面系统地透露了三乘佛法整体的框架原理。大般若六百卷,中般若一百卷,大、中、小般若母子共有十七部。比如《金刚经》也是般若里头的,最短的就是《般若心经》(注:有关《金刚经》、《般若心经》的义理内涵,请参读仁波切著作《佛教著名经典选析》)。内容浩瀚如海,明说性空,暗说修道原理,深奥难解。
汉文中有大般若600卷,这确实是非常殊胜的。在我们藏文里头只有100卷的中般若。
在印度,解释般若的就有21论,即有21家论师来解释般若,主要都是围绕《现观庄严论》来解释的。弥勒的《现观庄严论》将般若经义概括为一级八品七十法、二级道果二法。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
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免走弯路、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