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让我获得自由快乐


记得自己在过了42岁的生日之后,一方面生活逐渐稳定了,另一方面,孩子也大了(读高中寄宿),便有了比较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我开始思考人生。古人不是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吗?为什么我一放下身上的担子,反而觉得空虚呢?

我的人生已过大半,想想在古代,能过60岁已属长寿的老人,算一下我只差10几年就60了,如果身体状态很好,活个80多,也非常了不起了,有一种被黄土填埋了半截的感觉。众生怕死,我也难以免俗,想到这里不由心里一惊。再想想,我这辈子难道就这样为衣食住行日日在奔忙中度过吗?孩子大了,我也老了,原来急盼孩子长大的心情,开始忐忑起来。

因为当时没有学佛,孩子高考结束后,我曾为如何让自己在有生之年过得有意义进行了“思考”,并“积极”地付之于行动。我当时认为首先要在物质上,从吃喝玩乐,交友、旅行、保养色身、美容等各方面去尽量满足自己,在精神上要拥有身边人满满的关爱,这样才不枉此生。

一直以来我对财富方面的福报还是知足的,不是很富裕,但可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可是精神上的需求,却因要依赖身边人做出回应才能满足,但我以前忙于财富的积累,在情感关系的维持上根本没花过精力,加上平时慢心又重,前世可能又没有修到多少福报,哪里能得到满满的爱?人都是相互的,自己未曾用心了解别人和爱护别人,别人哪会给你相应的回报?没有种下爱的因缘,哪来爱的果实?因此不满及报怨的情绪常常来光顾。我没有因缘因果的正见,又在贪心的引导下,造下了种种不善业,带来了种种果报,在积极追求世俗享乐的过程中,我依旧很烦恼

记得当时,我痛苦的时候就到寺庙的大雄宝殿里拜佛,亲近善知识。每当我受到伤害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寺院的大雄宝殿,找个角落坐着,庙堂上诸佛菩萨慈悲的相貌和头顶上庙堂的屋盖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和宁静感。那时我想,这世间也不止我一个人受到痛苦的折磨,把精神寄托在这里也是很好的。觉得有三宝住世,方能有这种地方可来,也深深地感恩三宝,让世间多少像我这种痛苦的人有了避难所,所以也很希望正法永住。如果没有三宝,这世上还不知道要出现多少不幸的事件,让多少痛苦的人活不下去,又会因此而多出多少充满怨气的人群。

在错误的世界观指导下进行的生活,结果一定是痛苦的。其实当时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生命真相,没有信仰所致。学了这课,我知道我们的生命有迷惑烦恼的层面,同时还有觉醒的层面,前者充满痛苦,后者充满自由和快乐,只有通过学佛才能通达自由快乐。

自加入三级修学以来,我晚上经常坐在窗前,亮灯学习,闻思法义。每周一课就是一本小丛书,要学习的内容不少,经常学到11点多。同一小区的人晚回时,路过我家楼下,看见我还在灯下学习就问我,这么用功在做什么,我说在学习佛法。没学佛以前,除了工作加班之外,我何曾这么努力过?从中应该可以看到一个佛教徒(如果现在我称得上是佛教徒的话)是积极还是消极了。当我积极修学佛法,积极地用佛法正见改造自己的生命,而且是自觉自愿地去做时,我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就像吃饭只有自己吃才能自己饱。我要为自己能有自由快乐的生命而精进修学。

一直以来,我眼中的佛教是消极悲观、逃避现实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得到的这种印象,以为佛教就是让人把世间的不幸看开、看淡。而且佛教常常提到人生是空、苦、无常,进入三级修学以后,我知道佛教里所说的“苦”,是指生命因为迷惑烦恼而苦,觉醒的生命是自由快乐的。

进班学佛前,我对生活的各种不如意感到很悲观。很多事情总是往坏处想,不知道无常,以为不好不顺就永远这样了。我认为,人的一生是为了维持生计,积累财富,为自己失去劳动力之后的老年生活做准备,也为下一代的娶妻生子做财富积累。平时各种业务再难再累也都会接下来,各种加班,一年又一年过得飞快,一下子我的大半辈子就过去了,自己还能活多少年都不知道。用这样世俗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我充满了烦恼和无趣。家庭里姐妹兄弟的孩子相继结婚生子,我觉得才当了姨姨、姑姑,没多久怎么又当了姨婆、姑婆,这辈份越来越大。周围的小女孩原来还是小不点,在读小学,没几年就长成大姑娘了,不久又抱上了她的孩子。这多像果树开花结果一样,一茬又一茬。但果树开花结果成熟得也太快了,花期如此之短,人的青春年少也如此之短。

我学佛以后知道生命是有轮回的,是有长度和深度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我觉醒的能力之后,就不再悲观了。但人总是要死的,看着晚辈们娶妻生子,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体力精力一年不如一年,皮肤渐渐失去光泽、失去弹性,每过一天,无不是走向衰老,总有一天自己会死的。但人死了又会到哪里去呢?我根本没做好准备。自己的生命还充满迷惑烦恼,又造过许多不善业,忏悔都还没忏悔清楚,很多不好的习惯也还没改好,性格上不圆满,有缺陷,仍是个有漏的生命。

所以不能过度乐观,要精进修学,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处于迷惑烦恼之中,也需要去救度,自己都还没有学好,去度众生也还只是个愿望,想到这里更觉得任重道远,需要披甲精进地修学。但愿自己能早日通达自由快乐的境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