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敌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因缘聚合体
敌人其实是隐藏在内心中的,伤害我们的是自己的自私、执着以及愤怒。而敌人能伤害我们的程度实际上极为有限。若我们受人家挑衅时,能凝聚内在修链的力量,抗拒一心报复的念头,那么以后不管别人对我们做了什么,那些行为就无法对我们造成干扰。另一方面,当内心生起愤怒、憎恨或爱欲这类强烈情感,在它们发生于内心的当下,就已对我们产生干扰了。它们会立即破坏我们心灵的平静,并且带来不快乐与痛苦,瓦解我们在灵修上努力的成果。
当我们禅修时,可以思索「敌人」与「朋友」这些观念的本身是可以改变,而且是由许多因缘聚合而成的。没有人天生就是我们的朋友或敌人,即使是亲戚也不能保证能一直维持朋友关系。我们是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划定孰友孰敌的界线。那些被认为是钟爱或照顾我们的人,通常被当成朋友和爱人,而被视为心怀不轨或恶意的则贬为敌人。因此,我们区分敌友的依据,就是他们对我们所抱持的态度。所以,没有人是我们永远的朋友或敌人。
我们经常将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真实面貌混淆。这习性让我们根据某些行为或主张就妄下评断,认为此人是我们敌人。然而,人是中性的。他们既非朋友,也不是敌人,也不分什么佛教徒或基督徒,中国人或西藏人。由于环境的关系,原本视为眼中钉的人物,可能会变成我们最挚爱的密友。那种「喔,你以前对我如此刻薄,但如今我们却成为这么好的朋友」的情况,并非难以想像。
培养平静心以及超越偏见与歧视的另一个方法,是思惟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此外,我们都自觉有基本权利以获得满足。我们如何为这份权利辩护?非常简单,这是我们本性的一部份。我并非独一无二本性。我们就是立足于这个平等根基上培养对众人的平等心。在禅修中,我们必须培养正确的态度:「所有人都跟我一样,有离苦得乐的欲望,别人也与我一样有权利满足此愿望。」我们在禅修及生活时,应该如此反覆思惟,直到它完全沉浸到觉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