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修空性的方法与次第
要了解空性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在西藏的佛教大学中埋首钻研多年才可能办到。僧侣们要熟读那些由著名的印度大论师和西藏学者所撰写的经典和注释。他们追随知识渊博的学者研习,每天花好几个小时辩经。要能更深入了解空性,我们还必须钻研并且辨证地思考这个主题。重要的是,这些学习须有符合资格的老师引导,他必须是一位完全理解空性本质的人。
跟本书所讨论过的其他主题一样,智慧也必须藉由「观」及「止」这两种方法来培养。然而,为了加深你对灵性的了解,两种修行方法并非交替使用,而是实际上融合在一起。你运用先前获得的宁静安住,将所有专注力集中在思惟空性上面。这方法称之为安住和特殊洞见观的结合。借着不断进行这种方式的禅修,你的洞见终能进化到真正了悟空性的地步。这时你已经达成加行道的圣道之流。你对空性的认知和了悟是观念性的,是透过逻辑演绎而得。但是,这个预备阶段能够奠定禅修者基础,以便在非观念性的层面上了悟空性。
然后禅修者继续培养并更深入对空性的清晰思辨,这就到达见道位的层次了。这时候禅修者开始直接体认空性,他对空性的理解程度已了若指掌。
借着精进观修空性,我们终能迈入修学道。这时所有的见道断与修道断的功夫都彻底达成。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发展和加强这些空性经验。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从内在生起菩提心的那刻,才算真正迈向成佛之路。身为修行者,我们应当培养书中所探讨的所有高贵品德。在理解因果业力的运作法则之后,我们须极力避免做出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举动。我们必须认清生命的受苦本质,并应生起强烈超脱现状的祈愿。我们还应具备慈悲胸怀,祈愿那些仍流转于轮回中受苦的众生能够同获解脱。我们要具备慈爱之心,愿每个人都获得无上快乐。我们对于获得无上菩提心要有强烈责任感。
决定献身追求佛法后,我们进入了修菩萨道五个境界中的第一阶段「资粮道」。藉由初发的菩提心,我们运用「分析性禅定」与「安稳的禅定」两种方式,从而体验上述对空性的理解。然后我们进入加行道。在修行资粮道和加行道期间,菩萨历经三无量劫中第一劫的修行,聚积广大的福德资粮并且得到更深刻的智慧。
当我们对空性的理解超越思辨性时,就进入了见道位——佛教修行的位阶之一,在此之前的修习均属凡夫位,所获得只是有漏慧。进入此道升为圣者,所获智慧名为无漏智。这时我们已达大乘菩萨修行十个阶位中的初地。藉由不断观修空性,我们成为二地菩萨,同时也进入修学道。接下来在历经前七个阶位时,我们努力累积第二个无量劫中的福德资粮与智慧。
而其他三个菩萨果位,都包含在第三无量劫的福德与智慧的累积之中,这就是到达了无学道的境界。
现在我们已成为完全证悟的菩萨。
虽然曾经历累世累劫的修行,但我们仍不可心存幻念,必须坚持下去,以一步一脚印的精神,培养修行所具备的所有面向。我们必须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不做出任何伤害他们的事。当我们的自私贪婪减少而利他心增长时,自己与周遭的人都会变得更加快乐。这就是我们通往成佛之路累积福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