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的时空观


佛教时空观

第一篇·时间 (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1、前言

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走过生命的历程。所以,人活着,便离不开时间的关系。

时间本是一大长流,实在无法给予分割,但是为了方便人的先后和始终的观念,不得不从相续的时间之流中,将它区分为若干个单位。

人类普通计算时间,最短的是“一剎那”。从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须臾”。不过,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须臾,这是没有办法计算的。

现在世界所通行习用的是六十忽为一秒,六十秒为一分,十五分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日,约三十日为一月,约三百六十五日为十二月为一年,百年为一世纪。

在佛教的经典中,说到时间则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极短的时间,劫是代表极长的时间。不管是极短、极长的时间,都是迁流不住而且无始无终的。通常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已,而在三世的时间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继不断,如同我们的心念生灭不已,从剎那相续中,累积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轮回,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坏。所以,说小时量的单位为剎那,这是便于体察心念的生灭;说大时量的单位为大劫,这是便于说明物界成坏的相续。

2、何谓刹那

“剎那”是由梵语的Ksana音译而来,意译为“须臾”、“念顷”,也就是一个心念起动之间的意思。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暂的时间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剎那”,可见剎那的短暂。

在《仁王护国经、观空品》说: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具体一点说,一分钟内有四千五百个剎那,四十万五千个念头,可见心念生灭的迅速。

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念大约是现在的零点零一八秒。

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说,一昼夜有648000剎那。《往生论注》卷上说,六十剎那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灭。《大智度论》卷三十说,六十念为一弹指。经论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总之,剎那表示极为迅速的时间。

剎那是依心识生灭计算,认真说来,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人能够尽知,因为能知的心念粗细悬殊,所知的时量也就千差万别了。今再以《俱舍论》卷十二的说明如下:

剎那(0、013秒)

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1、6秒)

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1分又36秒)

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一须臾,48分)

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须臾)

依照这样的推算,则一昼夜与《毗婆沙论》的6480000剎那为一昼夜的计算是相同的。因为这样才便于常人及学者的运用,若要精细的计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觉察思辨的了。

刹那

3、刹那的启示

佛经上说,一切有情无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异灭的无常。也就是说,宇宙万有,剎那之间已经历生住异灭;乃至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渐变,累积成一期的突变。甚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间,也是由无数的剎那所累积而成,我们说到“现在”,现在剎那已成“过去”,说到“未来”,未来剎那已成现在。所以阿难的“一见不再见”,禅宗的“婴儿垂发白如丝”,庄子的“交臂非故”,这些都是对剎那无常所作的最佳脚注。

过去有人认为佛教谈“三世”,觉得遥不可及。其实,佛教虽然在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却重视现世生活的安乐与福祉。佛教不只重视现世生活,甚至重视当下一念,所谓“明心见性”,要明白自己的心,先要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念。如禅宗所说:“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一刻也不能任其放逸!”能够时时刻刻、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心,让每一念都清净、明了,自能突破生死的樊篱。所以,从佛教对剎那一念的重视,可以知道佛教是最重视实际,最能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宗教。

4、何谓劫

“劫”,梵语 kalpa,音译为劫波、劫簸,意译为长时、大时。原本是古代印度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而佛教发源于印度,因此相沿成为佛教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种。

(1)小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岁;然后再从八万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

(3)大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分别是:成劫(世界生长期)、住劫(世界壮盛期)、坏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灭无期)。如此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相续循环一次为一大劫。

在佛教的时空观中,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的过程,而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必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随着四劫不断递嬗更迭,世界便随之一次又一次,无穷无尽地成了又坏,坏了又成。

一、成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间,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的众生世间的成立时期。

根据《起世经》说,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此大气层厚一百六十万由旬(约三千二百万里),周长无数,坚固无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无法击破摧毁,此即为风轮。

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于气层之上,形成厚八十万由旬(约一千六百万里),直径十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约二百四十六万九千里)的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为墙,维持住水层,此即水轮。

水轮的表面,由于众生的业风,逐渐形成乳状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为黄金层,七分之五为水层,此即为金轮。

在金轮上生出须弥山、七金山、四大洲等诸海山洲,这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人类、傍生等各界众生的居处。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四天,此称空居天。再从空居天到无间地狱,有情众生由此次第降生,此时期就称为成劫。

二、住劫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的时期,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现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的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的时间。增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岁,所需要的时间。

一个增劫,一个减劫,合称为一个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小灾。

关于三灾出现的时限,有不同的说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载,在各中劫中的减劫,人寿每减至十岁,三灾就出现。

(1)刀兵灾,是时人心瞋毒增上,相见便兴起强猛伤害的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止。

(2)疾疫灾,继刀兵灾后,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则命终,难可救疗,此时期的众生都不闻有医药之名,时间经过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3)饥馑灾,疾疫灾后,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根据《立世阿毗昙论》说,若佛住世,正法住时,众生寿命暂住不减,随正法稍减,寿命渐减。

三、坏劫

住劫以后,就到坏劫。坏劫,是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狱的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此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众生也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太阳,燃烧成灾,如此经过七次的火灾,把色界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烧坏,此时称为火灾劫,约需十二亿八千万年的时间。其中三亿四百万年之间,有情的生物先坏;然后一千六百万年之间,自然界再灭坏。

火灾劫过后(即七次火灾),次起水灾,将第二禅天漂荡殆尽,称为水灾劫,大约需要一亿二千八百万年。

如此经过七次的水灾,最后产生风灾,将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称为风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亿二千四百万年的时间。

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合称大三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坏劫之期,欲界悉皆坏尽,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大三灾所坏。

四、空劫

空劫时,世界已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之中,形成世界未成,万物未生时期的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的成、住、坏、空,也就是另一个世界又开始成立、持续、破坏。如此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5、劫的譬喻

劫的时量悠长,非算数所能计量,是凡人的思想概念所难以理解,所以佛经中每以譬喻来形容。

根据《大藏一览集》卷六所载,兹举以下五种譬喻形容之:

(1)草木喻:将大千世界的草木,尽皆寸斩为筹,每逢人间百年即取一筹,直到取尽此筹,是为一劫,名为“草木喻”。

(2)沙细喻:周边宽广四十里的殑伽河,内中装满如面的细纱,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粒,直到取尽此沙,是为一劫,名为“沙细喻”。

(3)芥子喻:有一座城,四面宽高各百里,当中堆满芥子,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粒,直到取尽此芥子,是为一劫,名为“芥子喻”。

(4)碎尘喻:将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尘,直到取尽此尘,是为一劫,名为“碎尘喻”。

(5)拂石喻:有一石广一由旬,厚半由旬,每经过兜率天一百年,即有一天人以六铢衣轻拂一遍,直到拂尽此石,是为一劫,名为“拂石喻”。

此外,佛经中常以“阿僧祇劫”来表示长得难以计算的时间。其中又有大、中、小的差别,三个阿僧祇的大劫,称为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萨积聚菩提资粮的时间。佛经说,佛陀的修行过程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也就是为了度众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不仅广植无量福慧,并且为自己成佛之身感得三十二种相好,所以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另外,佛经称过去的住劫为庄严劫,现在的住劫为贤劫,未来的住劫为星宿劫,各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称为三劫三千佛。

第二篇·空间

1、前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其中尤以“家”是我们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间,当一个人经过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总希望回到温暖的家,以养息疲惫的身心;即使一只小鸟,飞过千山万水,也要回到窝巢里栖止。

不论“家”也好,“窝”也好,这就是生活的“空间”。一个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间安排妥当,就无法过着舒适的生活。根据历史记载,有不少的战争,起因都是为了争夺土地,这就是“空间的争夺”,空间对于人类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一个人平常活动的心外世界,不论是过去的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他们的权势威力不论有多大,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尽管科学文明已经发展至太空时代,美国人也已率先把人类送至月球,但是在这个宇宙虚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还有其它多如恒河沙数的星球,人类还不曾见闻过,更遑论登陆了。所以,一个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间,更要有心内的空间,心内的空间就是心胸的开阔。

佛法中说,我们的“法身自性”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因为法身慧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遍,无所不在;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恒如一。所以,佛教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竖穷三际,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无始无终的;空间则是横遍十方,横: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我们心内的空间。一个人能体会心内的空间,便能了解“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领略“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的奥妙了。

2、须弥纳芥子

“须弥”,由须弥山转借而来,喻指极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须弥山是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据《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卷二记载:“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围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由此转喻为极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因为它的体积微小,因此借以比喻为极小之物。

《北本涅槃经》卷二说:“佛出世之难得,犹如芥子投针锋。”因为芥子与针锋均为极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针锋”来比喻极为难得的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将芥子与菖蒲、沉香等,共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又,《大日经义释》卷七说,芥子性辛辣异常,多用于降伏障难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将白芥子置于火中燃烧,作为退除恶魔、烦恼,及加持祈祷之用。

“须弥纳芥子”一语,禅宗用来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别见解,而达于大彻大悟、融通无碍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说:“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佛教中的须弥山

华严宗,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法界之显露”,意思是说法界的体性广大不可思议,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因此即使以须弥山放入一芥子中,须弥山不缩小,而芥子也不膨胀。这种“大小无碍”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过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对联,对联上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百思不解,问道:“须弥山那么大,藏一粒芥子是没有问题,可是小小的芥菜子里如何能容纳得了那么大的须弥山呢?未免言过其实了!”

寺院的知客师于是反问道:“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吧!现在就请你把一本书放进肚子里!”

“一本书怎么能放进肚子里呢?”

“万卷书都能读进去,为什么一本书就放不进去呢?”

书生闻言大悟,原来空量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华严哲学一乘十玄门中的因陀罗网境界门,是借着覆盖于帝释天的因陀罗宫殿上的网目,每一个网目上结有一颗明珠,无数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颗明珠含摄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剎,来说明大小无碍。譬如我们小小的眼球有数万个眼细胞,一张小小的计算机磁盘片,可以储藏无数的资料,都是芥子纳须弥的证明。这也都是在说明,我们不应该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义理融会贯通,这便是觉悟之后对空间的客观性和超越性的认识。

3、微尘容虚空

“微尘”是眼根所取最微细的色量,诸经论中每以“微尘”比喻量的极小。在小乘佛教如萨婆多部认为,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的元素叫做“极微”,也就是物质分析到极小不可分的单位,称为“极微”,又称为“微尘”。

《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二记载:极微虽然没有长短方圆等形状,也没有青黄红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见的,但是极微确实为一实质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质均为极微所组成,因此极微在虚空中占有一定的方位空间。

《俱舍论》卷十二说:以一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极微而成一团,称为“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合七水尘为一兔毛尘,合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合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合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量。这个隙游尘飞散在空中,就是我们肉眼所见到的色尘。其逐次增加的数目,表列如次:

微尘:七个极微

金尘:四十九个极微

水尘:三百四十三个极微

兔毛尘: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

羊毛尘: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

牛毛尘: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

隙游尘: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

以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成为一个隙游尘。如此,则极微的渺小,实在令人惊叹。又极微集合形成物质之时,至少必须具足地、水、火、风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触的四尘,才能形成。

“虚空”,依《大乘义章》卷二说:“虚无形质,空无有碍,故曰虚空。”《宗镜录》卷六举出虚空十义:

(1)无障碍义:虚空虽然遍一切处,但是绝不障碍任何一个色法。因此《大毗婆沙论》说:“虚空无障无碍,色行于中,周遍增长。”

(2)周遍之义: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平等之义:虚空无有简择,于一切平等。

(4)广大之义:虚空广大,无垠无际。

(5)无形相义: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清净之义: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7)不动之义: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有空之义: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空之义: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无得之义: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微尘是极其渺小的质量;相对的,虚空是广大无边,是不可测知的空量,两者是不能互相比拟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因为佛说一微尘中有无数剎(一剎即为亿万太阳系),无数剎中有无数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无数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无尽,这样看来,极小的极微又不知大于太阳系多少倍了。

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从中国到日本,相隔数千里,即使坐喷射客机,也需要若干时间;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十万亿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离,近不在眼前,远亦不在天边。

如果我们能从上述的义理了达事相,从一粒微尘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粒微尘就是一个虚空,所以说“微尘容虚空”。

微尘容虚空

4、结语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外在的虚空世界,一个人穷其一生,所能到达的,只不过如微尘般而已。所以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心内的空间。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告诉我们,心内的空间比心外的空间更大,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心内的空间之大,可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如果能把自己心内的空间扩大,就能够如大海容纳百川,不捐细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辞寸土。心内有了宽阔的空间,就能包容宇宙虚空,就可以任性逍遥,随遇而安。

要获得心内的空间,佛教有许多经典都能提供我们正确的方法与指示,譬如《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就能开展我们心内的世界;《华严经》中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就能扩大我们心内的空间。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自己心内的空间,也就可以同样获得心外的空间。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初“成”的阶段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人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剧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大风灾之后,地球便归消失。

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佛教把这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然而,坏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后一次大风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也就是说,每一次大劫的范围,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内的动植飞潜,一切万物都是在劫难逃。不过,不用悲哀,当坏劫来临,此界的众生,或者已转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

佛经上所称的劫,如不标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最长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大劫,他们的生命,相当于地球的八万四千次生灭的过程,所以在他们自以为已经是不生不死,其实,八万四千大劫终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大劫,也仅刹那之间的时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脱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盘——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进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称为菩萨,自己解脱生死仍不住于涅盘,随类应化众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许要问:我们的地球还有多少长的寿命呢?这个嘛!可有一个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寿命是一百岁的话,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岁的阶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所以,请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担心耶教所说的“地球末日到了”。不过,在每小劫的减劫减到十岁的寿命之前,也有疫疠、饥荒、刀兵的三灾降临人间,由于减劫人心的日益堕落,自作自受,可是,这三种小灾是局部性与暂时性的,人类虽将死亡惨重,但不会消灭。

相反的,倒有一个好消息报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所以佛教称弥勒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八万岁时,大约距离现在是五十六亿年(以千万为亿计算)。(注八)

至于人寿的增减,乃至增长到八万四千岁,我们不妨信为事实,因为大小乘经中,都有如此的记载,并说“其寿减至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蜜诸甘味,不复闻名”。又说:“八万岁时人,女五百岁始行出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长阿含经卷六)

注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零二页)。

注八:阿僧祇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105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则一阿僧祇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