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从三个方面浅谈对智慧的理解
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智慧的浅显理解。刚才大家提到“科学”、“知识”、“聪明”,我觉得它们和智慧是相关的,但又是不同的。
首先,智慧是一种内求的方法。
当我们遇到一个外在事物时,不管它是一本书、一门技术、还是什么,有一种认识方法是以自己为起点,对这些外在事物进行种种研究,这样就可以增长知识,可以提升科技,也可以变得更聪明。但是这些知识、科技、聪明,都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减少内心的烦恼。还有一种认识方法,是观察我们面对这些事物的内心状态,体会外在事物对我们内心的扰动,进而观察我们内心的反应模式。
比如,当面对外在困难时,看看内心有没有恐惧?恐惧是怎么来的?当面对鲜花掌声时,看看内心有没有傲慢?傲慢是怎么来的?后面这种方法,也是一种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只是其认识、研究的方向是向内求的,与前者很不一样。这种内求的方法,也叫内明。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来认识自己,我觉得就是智慧,这种智慧是与知识、科技、聪明有所不同的。
其次,智慧是一种成长的能力。
人的成长有身体的成长,也有知识的成长。比如,我们从一个1米高的小朋友长到1米7的成年人,从小学生成长为大学生、博士生,等等。吃饱饭,身体就可以成长;多读书,知识就可以成长。但当身体、知识等方面成长时,我们内心的能力和状态并不一定会同步成长。也就是说当我们身高1米7时,我们内心的脆弱或傲慢,与我们身高只有1米的小朋友状态的时候不见得有很大的差别。同样,也很难说一个博士毕业生一定就比一个小学毕业生更傲慢或更谦虚、更坚强或更脆弱。
从外在特征来看,我们成长了,但问一问自己,内心有没有成长?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多人都不敢说大话。内心的成长,是内求的智慧给我们带来的能力。如果我们掌握了内求的方法,那么,在面对外在困难时,就能够成长内心坚忍的能力;在面对外在顺境时,就可以成长内心淡泊的能力。
如同《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所说的141个“当愿众生”偈子一样,无论面对什么境界,哪怕是睡觉、走路乃至上厕所,只要善用其心,都可以获得胜妙功德。当我们掌握了内求的方法,任何外在境界,都是我们内心能力成长的资源。这样一种能力,我们想不想要呢?值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锻炼呢?
最后,智慧是一种自在的境界。
所谓自在,就是没有障碍。如果我们掌握了内求的方法,随时随地都有能力让内心成长,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可以很平静,但不妨碍我们对众生、对社会有万丈豪情;我们外在的承担可以非常忙碌,但不妨碍我们内心很洒脱。当我们内心没有障碍、没有对立的时候,就可以身忙而心不累,身闲而心不懒,事业小而心志高,事业大而心平淡。这样一种自在的生命境界,我想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却不是只靠知识、科学、聪明就能达到的,因为这是智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