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现实世界中人人可走的光明大道


关怀人间,深入人间,奉献人间

我作为一名后学佛弟子,很荣幸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关于“人间佛教的一点浅见”。我本着“先学一步,多学一点”的思想,与各位同参善友一起讨论切磋,集思广益,深入思考,从心开始,相信我会获得很大的裨益。

“诸法因缘生”,佛教起之于“人间因缘”,兴之于“人间因缘”,所以修行不只是关心来世,还要关怀人间,深入人间,奉献人间。上世纪初,太虚大师及一些高僧大德大声疾呼“走出山林”、“下山去”,提出了“人生佛教”思想,就是要把“人间佛教”思想广泛发展起来。近年来,赵朴老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将“人间佛教”的理念圆融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赵朴老曾引用《增一阿含经》“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为依据,提示了佛陀重视人间教育的根本精神。所有这些思想都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完全一致。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现实解读。

出家几年来,我边学习边思考,感觉自己受益很大,也就人间佛教等内容形成了几点认识。

一、必须坚持佛教的正知正见,区分佛教与迷信,坚决摒除对佛教发展的不利因素

“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要知恩报恩,护国利民。爱国爱教是佛教经典中入世思想的基本教义,它契合了中华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儒家文化的一个根基就是爱国爱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赵朴老一直强调爱国与爱教的统一,他说:“我是新中国的佛教徒,首先是新中国的公民。从我们信奉的佛教教义讲,尤其是从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天职讲,佛教徒必须维护世世代代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祖国,爱国,在现今历史条件下,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提倡“人间佛教”就是使佛教更好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怎样发挥这个作用呢?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佛教的正知正见,分清佛教与迷信的区别,不能用迷信的观点来宣扬佛教的知见。封建迷信一直是佛教界抵制的。目前我觉得对因果报应的片面理解,严重影响到了佛教徒对佛教的感悟。世俗间有人对个别不法分子逃脱法律制裁而不理解,因此而产生偏执性的误解。

佛教所讲的因果报应,不仅仅是一对一的、现世现报的因果关系,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维,正确理解因果律,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教的基本道理,但是报应的形式可能不是和我们想象的那样相一致,有报应在外在的。如:很多不法分子终遭法律制裁,从佛教的角度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报应。那么,那些逃脱了法律制裁的人呢?他的报应在内心。一个人的内心遭了报应,生活就丧失质量,灵魂就不会安宁。直至影响健康、寿命。如果狭义的理解佛教的这些思维方式,就会陷入一个误区,甚至影响到对佛教信仰的坚定性和修行道业。

二、以出世的思想来行入世的方便,严守戒律,为佛教与社会和谐做贡献

古语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很多在世俗人间因为感悟或是生活遭遇不幸,因而对世俗丧失信心的人,往往以佛门为归宿。这也给佛教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实际上,采用积极提升道德的态度,放弃世俗的争斗,戒除世俗心念,这是佛教应持有的世界观,但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出世”只是一种行愿,却不是归宿。

古往今来,没有一名高僧大德是离开了尘世而取得高尚的修行的。佛教徒首先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人在世间生活,要吃要睡要参与社会事务,“入世”是别无选择的。入世以什么样的世界观入世,佛教徒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以出世的思想来行入世的方便,我觉得其根本就是坚持佛教徒的信仰,出世不免俗,入世不陷世,加强自律把严守戒律作为行为准则。

太虚大师指出,佛法并非教人隐遁现实社会,教人不做事,去享受清闲的生活,而是教人应该知恩报恩,他说:“因世人的社会则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途,已成为现世界中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不断进步”。弘一大师则说“以发菩提心,即要发成佛之心,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具慈悲之心,植成佛之因,以后才能成佛”。

太虚大师

“人间佛教”讲求和谐,以和为尚,六和为敬。佛教周遍含容、广纳十方,大小兼容,显密圆通。“六和敬”的规则,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为佛教团体的生活准则,也为普通社会团体所借鉴,大家互相敬重,和谐合聚,清静快乐。

和合僧团是俗众的典范,我们主张“团结一心,无事不办”,“互相补台,好戏连台”。当然,讲团结,讲和谐,不是无原则,无是非的一团和气,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推动实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普陀山宣言》中所倡导的“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的愿景。

三、加强僧团自律,做真正的人天师

“人间佛教”是堪为道德楷模的佛教,要以戒为师,做真正的人天师。佛教信众都是有信仰的人,佛教诞生以来就以道德教化为已任,先哲们也以道德楷模、行为示范而为世人尊敬。近年来,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了一些损害,强化僧团自律是一个需要警醒的话题。

赵朴老号召“佛教界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强调“自身建设的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提高四众素质”,赵朴老的话一针见血。对于佛教而言,戒是正法久住之根本,戒为佛法慧命之所依。佛教如无戒律之维系,则佛法失坠,僧团失和。而“戒定慧”三学中“戒”学居首。加强僧团自律,要推行律制的教育,强调“以戒为师”。

做真正的人天师,则是僧团信众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戒律精神在自我发心的清净受持下,要努力去探索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新形式,即善于总结我们成功经验,也研究借鉴海外僧人自修和僧团管理的经验,从内心建设抓起,调动信众发自内心积极因素,提高四众素质。

当前我国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人间佛教”的发展也恰逢有史以来上佳环境。真心祈愿佛教界能以当前的有利形势为契机,切实加强道风建设,引导佛教教职人员洁身自爱,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我们要使人间佛教思想充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完美融合。加强以提升伦理道德为根本的建设。为早日实现全人类大同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