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现实世界中人人可走的光明大道
关怀人间,深入人间,奉献人间
我作为一名后学佛弟子,很荣幸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关于“人间佛教的一点浅见”。我本着“先学一步,多学一点”的思想,与各位同参善友一起讨论切磋,集思广益,深入思考,从心开始,相信我会获得很大的裨益。
“诸法因缘生”,佛教起之于“人间因缘”,兴之于“人间因缘”,所以修行不只是关心来世,还要关怀人间,深入人间,奉献人间。上世纪初,太虚大师及一些高僧大德大声疾呼“走出山林”、“下山去”,提出了“人生佛教”思想,就是要把“人间佛教”思想广泛发展起来。近年来,赵朴老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将“人间佛教”的理念圆融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赵朴老曾引用《增一阿含经》“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为依据,提示了佛陀重视人间教育的根本精神。所有这些思想都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完全一致。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现实解读。
出家几年来,我边学习边思考,感觉自己受益很大,也就人间佛教等内容形成了几点认识。
一、必须坚持佛教的正知正见,区分佛教与迷信,坚决摒除对佛教发展的不利因素
“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要知恩报恩,护国利民。爱国爱教是佛教经典中入世思想的基本教义,它契合了中华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儒家文化的一个根基就是爱国爱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赵朴老一直强调爱国与爱教的统一,他说:“我是新中国的佛教徒,首先是新中国的公民。从我们信奉的佛教教义讲,尤其是从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天职讲,佛教徒必须维护世世代代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祖国,爱国,在现今历史条件下,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提倡“人间佛教”就是使佛教更好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怎样发挥这个作用呢?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佛教的正知正见,分清佛教与迷信的区别,不能用迷信的观点来宣扬佛教的知见。封建迷信一直是佛教界抵制的。目前我觉得对因果报应的片面理解,严重影响到了佛教徒对佛教的感悟。世俗间有人对个别不法分子逃脱法律制裁而不理解,因此而产生偏执性的误解。
佛教所讲的因果报应,不仅仅是一对一的、现世现报的因果关系,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维,正确理解因果律,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教的基本道理,但是报应的形式可能不是和我们想象的那样相一致,有报应在外在的。如:很多不法分子终遭法律制裁,从佛教的角度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报应。那么,那些逃脱了法律制裁的人呢?他的报应在内心。一个人的内心遭了报应,生活就丧失质量,灵魂就不会安宁。直至影响健康、寿命。如果狭义的理解佛教的这些思维方式,就会陷入一个误区,甚至影响到对佛教信仰的坚定性和修行道业。
二、以出世的思想来行入世的方便,严守戒律,为佛教与社会和谐做贡献
古语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很多在世俗人间因为感悟或是生活遭遇不幸,因而对世俗丧失信心的人,往往以佛门为归宿。这也给佛教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实际上,采用积极提升道德的态度,放弃世俗的争斗,戒除世俗心念,这是佛教应持有的世界观,但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出世”只是一种行愿,却不是归宿。
古往今来,没有一名高僧大德是离开了尘世而取得高尚的修行的。佛教徒首先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人在世间生活,要吃要睡要参与社会事务,“入世”是别无选择的。入世以什么样的世界观入世,佛教徒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以出世的思想来行入世的方便,我觉得其根本就是坚持佛教徒的信仰,出世不免俗,入世不陷世,加强自律把严守戒律作为行为准则。
太虚大师指出,佛法并非教人隐遁现实社会,教人不做事,去享受清闲的生活,而是教人应该知恩报恩,他说:“因世人的社会则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途,已成为现世界中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不断进步”。弘一大师则说“以发菩提心,即要发成佛之心,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具慈悲之心,植成佛之因,以后才能成佛”。
太虚大师
“人间佛教”讲求和谐,以和为尚,六和为敬。佛教周遍含容、广纳十方,大小兼容,显密圆通。“六和敬”的规则,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为佛教团体的生活准则,也为普通社会团体所借鉴,大家互相敬重,和谐合聚,清静快乐。
和合僧团是俗众的典范,我们主张“团结一心,无事不办”,“互相补台,好戏连台”。当然,讲团结,讲和谐,不是无原则,无是非的一团和气,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推动实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普陀山宣言》中所倡导的“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的愿景。
三、加强僧团自律,做真正的人天师
“人间佛教”是堪为道德楷模的佛教,要以戒为师,做真正的人天师。佛教信众都是有信仰的人,佛教诞生以来就以道德教化为已任,先哲们也以道德楷模、行为示范而为世人尊敬。近年来,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了一些损害,强化僧团自律是一个需要警醒的话题。
赵朴老号召“佛教界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强调“自身建设的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提高四众素质”,赵朴老的话一针见血。对于佛教而言,戒是正法久住之根本,戒为佛法慧命之所依。佛教如无戒律之维系,则佛法失坠,僧团失和。而“戒定慧”三学中“戒”学居首。加强僧团自律,要推行律制的教育,强调“以戒为师”。
做真正的人天师,则是僧团信众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戒律精神在自我发心的清净受持下,要努力去探索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新形式,即善于总结我们成功经验,也研究借鉴海外僧人自修和僧团管理的经验,从内心建设抓起,调动信众发自内心积极因素,提高四众素质。
当前我国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人间佛教”的发展也恰逢有史以来上佳环境。真心祈愿佛教界能以当前的有利形势为契机,切实加强道风建设,引导佛教教职人员洁身自爱,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我们要使人间佛教思想充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完美融合。加强以提升伦理道德为根本的建设。为早日实现全人类大同的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