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真实分享:我的改过经验
改过
佛教所说的修行并不神秘,所谓的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心行,修正我们的言行。修正心行、修正言行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改过的过程。
说到改过,首先涉及到知过。知,涉及到我们对自己的认知,通常每一个人生活在自我的习性中、自我的种种观念的框架中,“习焉不察”。说到改过,说到知过,那一定会引出来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观察,引出来我们对自己在行为、在语言、在思想层面的判断。在修行的开始,我们所依据的判断,也许最初是一个外在的标准。以出家人来说,他所受到的戒律、他所发的修行的愿,就是一个外在的标准。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我们其实是他律的。
在这个阶段之后,我们内心的觉察力越来越强化、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深化,我们内心本具的一种自我觉察力、本具的一种判断力就会显发出来。这种本具的觉察力和判断力,儒家叫“良知”、“良能”,或者叫“良心”。我想“良知”、“良能”、“良心”只是一些名词,它其实也就是佛法中所说的“众生本具佛性”,是这个“佛性”在道德判断上的功能———在道德判断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这个时候,慢慢地,我们不再依据一个外在的“理”、依据一个他人给定的准则,我们所依据的是内心本具的“理”、内心本具的判断力。
内心本具的这种判断力,仿佛是一个“明镜”。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明镜当台的光明,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身口意”三个方面的不足,我们会自然地感觉不安。只要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内心会自然地感觉不安、感觉不对劲。这个时候也就说明,我们内心的这个“良知”、“良能”开始发挥作用了,在我们生命中开始居于主导。正是在这样一种判断力的引导下,我们不断地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这种净化和提升变成自己人生外在的显现,日益趋于真善美,而且内心本具的判断力也越来越增强,心中这面明镜也越来越光明。这也是重要的禅修法门。
弘一大师曾经作过一个《我的改过实验谈》的讲演,分享他自己改过的心得。我们看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实都很严于责己。比如曾国藩,你读他的日记,每天都是在记录自己的过错,在反省自己的过错,在自我鞭挞、自责、自讼。而孔子在《论语》里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久矣,吾未见自讼者也。”他说,已经有很长时间,我没有见过自讼的人了。孔子是在用这种方式肯定自讼这种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的法门。
自讼,不是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跟自己吵架。自讼是以自己内心本具的这种判断力,纯然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观察、做出检查。其实这是需要勇气的。既然需要勇气,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做,也会提升我们的修养、提升我们的心力、强化我们的心力。因此,我们每天,特别是晚上,忙过了一天之后,能够有一种自我反省———自省、自讼的这样一个修行,一定能使我们从内心力量的强化到外在人格的展现都不断地进步。
今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如果每个人能够勇敢地跟身边的人分享过去人生经历中改过的心得,我想,这就是一种法布施。以我明海个人来说,从过去到现在过错非常多,毛病习气一大堆,也是努力在改。不谦虚地说,有一些过还是改得很有起色——改过的修行中很有起色。
比如,过去我的师父曾经指出来,说我说话特别刻薄,仿佛用针扎人一样。我用了很长时间改正自己这个毛病,感觉到现在比以前有很大进步。虽然没有完全彻底地把这个习气转过来,但是自我感觉进步很大。当这种进步发生的时候,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那种温暖的、宽广的、柔软的品质在增加。所以,今天晚上,希望大家以真诚的心,和身边的同修分享自己的改过经验。
儒家说:“诚则明。”什么叫诚呢?诚就是真实,就是无妄、不欺。真实、无妄、不欺,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光明,内心的光明自然会给我们生发出来,我们的过也将会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有些事情你并不是通过思维、通过外在某一个标准———别人给定的一个准则在判断,而是你自己内心本能的、自觉自愿的抉择。违背了自己的这种抉择,你会觉得心中不安、心中不得劲。
我想,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修行才会从他律转到了自律。当内心的判断力、内心的光明充溢于我们的身心,完全能贯穿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格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我们的人格才能到达如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想,那是不是就是自由的境界?
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由。自由自在,这是修行给我们带来的生命境界最高的品质,我们要到达这个境界,就要回到基础、回到根本。这个基础和根本,就是在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一点点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