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对于修养心性和健全人格的启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一篇美文。周敦颐终年活了五十七岁,一生为官非常清廉,以讲学做学问为要。宋史记评:精通政务,志在山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学习《爱莲说》,对于帮助大家建立人格,甚至是让大家认识到反腐倡廉、净化社会环境都有现实意义。

周敦颐是一〇一七年生人,通俗地讲,他就是那个时代司法战线的一员实干家。他短暂的一生,受尽了磨难和坎坷,破获了许多重大的案件,如摔笏保他命,永修沉案等等,洗雪了民冤。“洗冤泽物”是他一生中恪守追求的事业。

我们今天学习《爱莲说》,如果不讲大道理的话,对处于物欲横流、信息芜杂时代的人们的心性和人格修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

爱莲就会去种莲。周敦颐不管是在韶洲做官,在庐山下归隐,还是在汝城为官(濂溪书院这个地方),甚至在道县读书,他自己都要开凿泉池亲种莲花。这不但体现了他内在的一种修养,也是他内心喜爱莲花这种高洁品质的外在表现。

莲花在佛教里讲得最多,几乎所有的佛经都会谈到莲花,并以莲花命名。因此我经常和大家说,莲花就是佛教的logo,相当于中国的太极图。你若是把太极图看懂了,那要胜过读多少的书籍。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中华民族的思想之根。它非常简易,但是不容易读懂。

在佛经里记载莲花有十大功德,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眼睛看得见,鼻子闻得到,能够想得通的,至少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莲花在百花之中,确实非常高洁。因此,古代的文人经常用莲花来展示一个人的品格。

第二,她的特性也是一般花所不具备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把藕结在泥里头,把花开在天上。大家对于哲学和理学都不太了解,如果你懂得哲学与理学,你就知道这种描述是非常圆满的。一个人即使把哲学的思辨讲到了天堂,那种哲学再美,对人生都没有意义。一个人即使把哲学讲得无比苦难,讲到了地狱里头,对现实的人来说也帮助不大。

因此,大乘佛教认为,菩萨的境界和行为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理学的语境是“不即不离,不入不出”,当然这种妙悟与禅宗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如果悟到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学习宋明理学、研究哲学乃至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定位与开悟

你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者读书读成书呆子,或者信仰信成邪思邪行,都是因为他没有对莲花进行考量与参悟。如果按照莲花的品格来构建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品格修为,对于人生不即不离,不出不入,这样大开圆解才特别有价值和意义。

第三,莲花是因果同时的。其它的百花是花落了才结果,而莲花很妙,它上面开花,底下就开始长藕,它的花蕊当中就是一个莲蓬,里面长了莲子。从谈玄说妙的角度来说,用现在的微观技术,它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时。那它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一般人通常是学了理论再去实践,再用实践来证明理论。事实上,就像宋明理学的王阳明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在人心上是高度统一的,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到现在还在辩论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其实这个争议在明朝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只是我们没有学习、没有继承。我们还认为自己有创新,实际上古人早已经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了。

第四,我们人间是对立的,甚至是冲突的;但是莲花的花蕊花瓣是层层围绕,非常有序。它的美妙就在于层层围绕的秩序,这种有序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法。如果一个人内心和道相通,他的心行就非常有序。宇宙虽大,但也好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层层环绕,各在其位,又相互依存,美轮美奂。

从以上四个方面,莲花值得我们“格物致知”,值得大家去用心参悟。

周敦颐是在北宋初年,大概就是在他三十五岁左右写了《爱莲说》。虽然学术上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是在庐山下面写的,有的说是在汝城写的,我们这次游学了汝城以后,从年龄上推断,他在汝城写《爱莲说》的可能性更大。在庐山的时候他年龄大了,再写《爱莲说》就显得有些幼稚了。如果是早年他十五、六岁在道县的时候写的话,又不可能有这么成熟的人格哲思。所以说三十五岁左右在汝城写《爱莲说》的推断是非常合理的。

周敦颐塑像

他那时候带了两个学生,一个程颢,一个程颐,程晌是他们的父亲,非常看重周的人品与学问,故将二子交托周敦颐。其中《千家诗》的第一首就是程颢写的《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今天我们的中学课本对《千家诗》的这首《春日偶成》解释是不到位的。这首诗暗含儒者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孔颜之乐”。暗含了一个人读书观察自然后,得到了高度的精神快乐。但是,今天的人读了这首《春日偶成》以后,表达不出这层意思来。昨天我们去登太极亭,从太极亭八卦台看到了予乐湾(太极村),原来也看过永州月亮洞与道泉。

古人在解读自然的时候就能悟到大自然的启迪与禅机,把书本的知识(八卦五行学说)转化为对自然的解读,又在“心性中”予以强烈的“反应”,然后既形象又生动地表达给我们,使我们对于社会与自然以及心性学说,有更精辟几微的顿悟。其中的意义与价值,不是一般悟性的人所能够了解的。

我们现在看《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就是多,在陆地上长的花很多,水里开的花也很多。从行文上来说,这是一种铺垫,从大处往小处写,铺垫与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这篇美文 ,总共才一百一十九个字,但它的结构是非常优美的。古人遣词造句惜墨如金,不会乱说一气,这句话就把水里的花和草里的花一网打尽了,全部都涵盖了。

《爱莲说》这个“说”字,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不是我和你说话的说,而是一种文体。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特别爱菊,我们由此会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诗中表达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情怀。还有一句话更典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远离这些地方,只要你的心里是清净的,自然你就不会受到他的污染了。

还有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当官不得志,回家去当农民的时候也当得不好,字面上看是草很旺,豆苗很稀,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诗表现了他一种落拓的情怀,一种惬意自适的生活。和今天的人虽然金银万贯,坐拥书城而不得解脱相比,这个“草盛豆苗稀”就显得非常潇洒。种庄稼种多少收多少,不计较种植的收获,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有很好的启发。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菊花的药性是清火明目,菊花的气味是苦香的,菊花又爱长在山头崖畔,等到降雪下霜的时候才盛开,所以古代文人都爱菊花,用菊花来表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个大家一听就懂,古代文人诵菊的诗特别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有两个意思。唐朝开国以来非常强盛,唐朝雍容风雅,富贵天下,疆域拓展,文化昌盛。男人非常大丈夫,女人肥美,宽衣博戴,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民族会造成心里沉淀,认为那样的生活才是最富贵的。因此,这句话是双关句,一方面说李唐富裕,另一方说世人都想纷纷仿效唐朝过一种富裕的生活。在花里通常用牡丹来表示富贵,牡丹花开的时候特别烂漫,非常浓郁,牡丹代表着人们对富贵的向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就是我。只有我这样的人,独自欣赏莲花的风韵。我为什么欣赏它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它是泥里长出来的,甚至说泥越脏越臭,它的花越鲜艳,但是它不染污泥。在多部佛经当中,比如《妙华莲华经》、《维摩诘经》里也多次谈到莲花的这种品格。

佛门翻译家鸠摩罗什是有故事的人,他告诉自己的弟子:对于我的言行,你们“但釆其花,勿取其泥”,这里的花即是莲花。

“濯清涟而不妖”,有一种莲花长在泉池清波当中,它开的花也非常的柔软高雅,但是不妖。美过度以后就成了“妖”。这里就暗含了一个意思,我们向往美,但是美不要过度,过度就成妖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可以美,但是美得不要造作。莲花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所以说这个“不妖”,就暗含了两个意思在当中。时下妖女很多,美得造作,整形而来,不自然。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十六个字当中,每一句话的理学含义都非常深。

亭亭玉立

何谓“中通”?只有当一个人读书破万卷,读通了才可能中通,只有一个人悟了道,才能中通。一般的老百姓,一般学问做不到家的人,悟不到一定深度的人,他的心里是不通的。心里的不通直接影响到他的相貌,他的品格,以及他的生命质量。人能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很大程度取决于你通不通。所以“中通”在理学上来说是含义很深的。表面上是写植物,实际上恰恰是借这个植物表达了宋明理学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周子就是:主静、阴阳、几微、守拙。

何谓“外直”?内里是通达的,是中通的,外面表现得非常直。“直”是不阿谀奉承,不屈躬谄媚,是道体在人身上表现出的一种德性。所以,当我们读到“中通外直”时,不能仅仅理解为莲花生长的一种状态,那就没意思了,我们要细心体会他的理学思想。不然,周子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开山”呢!

“不蔓不枝”,可以对比凌霄花、金银花之类。我们以凌霄花为例,花开得非常烂漫,也很香,但是它会到处攀爬,显摆得很。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官当得很大,财富也很多,但他到处结交权贵,处处攀缘,那与莲花相比,有天壤之别,而莲花就是“不蔓不枝”。“不枝”从人的性格上来讲,直接可以理解为不节外生枝,不多事,安住于自己的本位,我是啥就是啥,这也完全符合宋明理学的人格修养理念。

“香远益清”首先是对莲花的称赞。你看到一池莲花盛开的时候,还没有走近莲花池,远远地就闻到了莲花的香味,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这句话更深的含义在哪里呢?在名教思想,古代的商人和官人不是为了眼前的权威,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建功立业,他们的一期生命虽然不在了,但是后人记得他的功名,就像莲花的香味一样传得很远。

名教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教化一样是有效的。

我们昨天去挖了兰花,古人为什么喜欢兰花?野生兰花的叶不刚不柔,有弹性之美,每一片都很有个性。而且兰花的香味是香中之王,在香花当中没有任何香可以和兰花相比。如果在一个清净的家里有一株兰花开放,早上起来后,淡淡的兰香真是沁人心脾。

所以说,自然界的植物都是我们悟道的教材。但是我们人,是身心内外不安分的动物,不会静下心来,也不会用慧性去领悟。

“亭亭净植”,莲花是一根茎上开一朵花,“植”在这里是通假字,不是去种植的意思,而是很直,很远看上去很高贵的样子。“亭亭”是形容莲花独立的样子。“净植”是不依不傍的样子。于是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在世间做人也要学莲花亭亭玉立,不依傍任何人,不依傍任何权贵,这样的人格就是《爱莲说》里描写的完美人格。

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我们在社会上要依靠政治生活,要靠经济生活,要靠制度生活,要靠人情世故,我们能不能做到亭亭净植?都值得我们思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是古代的语气词,在这里是当感叹词用。莲花你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就像欣赏名画一样,但是“不可亵玩”,你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把它摘下来,拿在手里玩来玩去。有的花可以玩,比如摘一枝桂花凑近闻一闻,闻够了就扔了;还可以采一朵牡丹拿着来照几张相,但是不能这样对待莲花,它不适合亵玩。其实这个“亵玩”还有人事上的用意在里面。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有一些佞臣,就喜欢玩弄别人,耍权术,耍手段。

“我是莲花,你别玩我,我不是供你来亵玩的,你不能说你想用我就把我要过来,不想用我就把我踢到门外去。”

现在有很多人就是这么用人的,就像宋朝的有些佞臣,他们喜欢玩弄权术,经常把文人或者品格高贵的人排挤到乡下,流放到南蛮之地。我们研究宋明理学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有些理学家或者有成就的人,都跟佞臣的迫害密切相关。朱熹、王阳明、王船山的人生遭遇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理学或禅学的语境下,《爱莲说》的价值可以更好地凸显出来。

“余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余”就是我,“谓”就是说。菊花代表花中的隐逸者,说到“隐逸”二字,我们就会想到佛、道、儒三家中的很多读书人和修道人,对世间有了看法之后就隐居起来,产生了自保隐遁的思想。隐遁的人也经常以菊花自喻。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象征着富贵,牡丹花更贴近一般俗人的生活,一般的俗人就爱追求财富,想过富贵的生活。

“莲,花之君子者也。”只有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因为莲花具备不离不弃的品格,是隐藏的人、显摆的人所不能比拟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家要在这里领悟到,这代表不即不离的人生观。不是去躲起来,也不是在人前显摆,而是与大家相处始终不即不离。这也符合“和其光、同其尘”的思想。

当我们对得与失、成与败、阴与阳、入世与出世、空与有等人生哲学命题层层剥离,悉心洞彻之后,“不即不离”的大乘佛教思想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相当于感叹词,这是古代人直抒胸臆,后面就是文章的总结。整篇文章的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句话就算第一段。 中间这一大段,就是通过比较,论述他为什么喜欢莲花的理由。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即便是这样,对菊花这样一种偏颇的爱,淡泊的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人听到了。大家不会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家都会去攀权附贵,所以说也不会有多少人真正欣赏菊花了。这一句和“晋陶渊明独爱菊”遥相呼应。如果说“晋陶渊明独爱菊”是伏笔,在此处便点题了。即便是这样,爱菊花的人和爱莲花的人也无法相比,爱菊花的人是少之又少了。那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和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欣赏的莲花你会去欣赏吗?你不可能去欣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我能够在哪里找到真正爱莲花的人,觅到知音呢?哪里还有人能够像我这样爱莲花、种莲花,把自己的品格培养成像莲花一样,树立莲花那样的人生价值观呢?因此,这句话是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我到哪里去找知音呢?没有人是我的知音!所以说没有人了解莲花所隐含的理学思想。莲花这种植物,它背后所隐含的理学思想是非常微妙、非常精深的。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下的人,时髦的人都喜欢牡丹,因为牡丹代表富贵。牡丹花的姿态富丽堂皇,众人都特别喜爱。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里面隐含了一种凄婉之美。这句话没有直接表扬什么东西,只是从正面来描写,今天这个社会爱牡丹可能更合适,牡丹花才是众人所欣赏的。

今天的人们是否更喜欢艳俗的牡丹呢?

那些弄得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贪官,多像狂风暴雨后,落红狼藉的牡丹花!

《禅解<爱莲说>》这篇短文很厚重地和盘托出。文章虽然结尾了,可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可能需要上百年、上千年才能够想明白。

今天在汝城,我们把《爱莲说》从禅学和理学的角度拿来欣赏一番,实际上是要启迪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让今天的人能够努力修炼成《爱莲说》中所描写的品格,像周敦颐一样去建功立业,为政为学。我想这可能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妙华法师2016年8月6日讲于郴州汝城,由清野整理文字。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