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众生,多难少福众苦逼恼


又是一年清明节,姐弟们聚在一起去公墓祭奠父母。和往常一样,念佛的念佛,不念佛的就烧些纸钱。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愿父母安息,并祈愿父母得到佛菩萨的护佑,尽早得离三途之苦,早日得遇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往生净土。

与以往一样,回家的路上,姐弟们又很自然地感叹一番。弟弟又一次掐指细数,在父亲去世后的十三年里,全家二十一口人中,先后竟有七人离世。说到这时,弟媳妇瞥了我和三姐一眼说:“人这一辈子过得多快呀,你们信佛也得该吃吃、该喝喝,吃点喝点就得点,信啥到最后也得死。”我和三姐相互看了一眼,保持了沉默。弟媳妇已不是第一次这样劝我们了,她对我们信佛吃素一直颇有微词,任凭我们怎样对她讲因果报应,讲六道轮回,讲极乐净土。可她却说,她只信现实,信吃饱了不饿,别的什么也没看到,所以不信。听着弟媳妇的话,我们深感无奈,我们知道,要让一个因缘福报还没有成熟的人相信因果,信佛念佛,实在是强人所难。所以我们也不再与她辩论,免起争执。

说起亲人们的离世,三姐至今仍然心有余悸,虽然她信佛、信因果,懂得该放下,但在内心深处,还依然怀恋着和三姐夫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那时候,三姐一家物质条件富足,夫妻恩爱和睦,女儿孝顺,日子红红火火,无忧无虑,令人羡慕。两人闲谈时,经常筹划退休后的生活,例如:退休后要到哪里去旅游,冬天要住在南方,夏天回到北方;还说当年结婚时因为家境不好,没有摆过酒席,金婚纪念日一定要大宴宾朋等等。而这幸福的日子似乎就在那次家宴上改变了!当时三姐夫咳得很重,胸闷,喘着粗气。一杯啤酒下肚就满脸通红,力不能支,反常得很。第二天,他们去了省城的权威医院检查,结果是:三姐夫已到肺癌晚期,活不过四个月。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说有病就是晚期肺癌了呢?于是他们又去了几家医院检查,诊断结果相同。和所有突然遭遇不测的家庭一样,一家人无法接受现实,抱头相拥痛哭。

我还清楚地记得,就在三姐夫去医院做第二次化疗的那个早晨,我给他抱着氧气袋,他虽然呼吸困难,却艰难地勉强着自己走下楼梯。在车上,他喘息着而又充满希望地对我们说:“等我这次化疗回来,你再看。”那意思是肯定会大有起色的。我能想得出,他对老婆、孩子,对自己刚刚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家是多么的依恋不舍。可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检查之后说,三姐夫可能是因第一次化疗后护理不当,已造成肺部大面积感染,医生束手无策,不留住院。下午两点多,三姐夫就离开了人世。从发现肺癌到离世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他才五十三岁,从此夫妻阴阳永隔。

看三姐的表情有些凄怆,大姐也轻轻地叹息了一声说:“想也没用,死的回不来了。”大姐此话是在说三姐夫,也在说自己的儿子。“我那冤家要是活着,今年也三十五岁了。”大姐因这个自杀的儿子几近崩溃,人也较同龄人老了许多。

大姐说的这个“冤家”是他的大儿子。孩子从小聪明懂事、长相可爱,邻居们都喜欢他,说他像画上的洋娃娃。当时,全家人看着孩子如获至宝。他本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地长大成人,上大学,参加工作,娶妻生子,终老一生。可是就在孩子七岁时,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动弹。孩子哭,全家哭,四处求医,最终无效。从此下肢残疾,与轮椅为伴。孩子天生就喜欢唱歌,还能自己编词谱曲,二十岁左右时,就总是爱唱一首歌。大姐说,她不全懂,只有这句话她能听明白:“妈妈呀,你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世间来?”每逢听到这里,大姐就把头转向一边抹眼泪。学佛后的我们,多想告诉孩子,不是谁把你带到这世间来的,是你自己的业力感召来的呀。孩子自杀那年二十九岁,大姐一家把几车鲜花撒进蒲河,看那五颜六色的花瓣伴着孩子的骨灰在河水中飘远,那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永远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大姐撕心裂肺地哭叫着:“儿子,儿子呀!你再叫一声妈吧!”就这样母子永诀,相见无期。

父亲去世后不到两年,母亲死于脑血栓。我们印象中的母亲循规蹈矩,节俭善良,是不可多得的贤妻良母。但在我们姐弟中,她一直偏袒着家里唯一的男孩—我们的弟弟,弟弟是她的骄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晚年对仅有的那么一点点财产的把持,以至于怕自己离开人世后财产被女儿们吞噬。尽管我们一再对母亲说,您想的问题不存在,我们不会做违背您意愿的事情,但都无济于事。晚年的母亲把女儿们给她的钱都存起来,自己舍不得花,她要给儿子“多攒一分是一分”,这份执著常让我们心疼得落泪。

母亲去世不到两年,弟弟变卖了家里的房产,并花光了父母留下的所有积蓄,然后搬到郊区,租住民房,靠着政府补助和姐姐们的资助过活,每天仍然不是打麻将,就是逛街,不懂得为生计奔波。这让我们常常想起母亲的节俭、守护和操劳。有时我甚至想,假如母亲能够死而复生,看到自己多年苦苦守候的家产化为乌有,并且仍然没有改变自己儿子的命运,她会作何感想?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末法众生,多难少福,众苦逼恼。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能让我们靠得住,又有什么我们能抓得住?生死路上都是独行客,没有人可以和你分享,也没有人可以取代,家里老中青三代七人就这样在不同业力的牵引下相继离世,令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在思念的同时,也在痛伤别离。大姐夫感慨地说:“人这辈子真快呀,一青一黄又一年。”

人生如梦亦如戏,有些时候,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愿望,我们苦心经营的奋斗成果,会在瞬间化为乌有。就在昨天,我去了一家养老院,看到了一位老熟人,他曾是我们这个地区的知名人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相貌很好,而且对家庭生活比较讲究。比如,早饭一定坚持营养配餐,要喝一杯蔬菜汁,吃二两肉,八个饺子,喝一小碗粥,吃两片姜等等,每天如此。日常生活中,他自己的事是不用妻子去做的,即使妻子偶尔为他洗一两件衣服,他也一定要迎着太阳光看是否洗净,是否还有污渍。我在养老院看到他时,他竟然在杂乱的满是异味的房间里只穿了一条红色短裤,光着上身,一看见有人进来就嘿嘿地笑,然后就“啊啊”地哭,抹着眼泪,目光呆滞。养老院负责人扫了他一眼,叹息说:“他是脑血栓后遗症住进来的。人到老了就完了,谁也好不到哪儿去。儿女都有自个儿的事,让谁管你,像这样的怎么管?”

听着负责人的话,想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点,落差竟然如此之大,再看眼前的养老院如此的脏乱差,我感到一阵眩晕,此情此景让我潸然泪下,我惊怵得逃跑似地离开了,我甚至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不寒而栗。走在路上,我拼命地做着深呼吸。我想:曾几何时,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激情四射,有的人甚至也曾春风得意,风光无限。可仿佛就在瞬间,一切都那么猝不及防地改变了。

人生有着太多的沧桑和变数,匆匆,太匆匆!我们停下脚步,看看周围,忽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长辈们已渐渐离我们远去,而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周围的一切都在悄然地改变着,所不变的是“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上,我们到底能抓住什么,又能够寄希望于什么呢?

《佛说无量寿经》云:“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佛陀婆心切切地嘱咐:“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然而末法时期垢障罪业厚重的众生,有几人能听得进去?日常生活中,看到大街上那些茫然的目光,木讷的表情,蹒跚的步履,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赶快念佛吧,不然来不及了!”人身难得,几十年太短,如今生命即将走向暮年。也许明年,明天,也许就在下一刻,离开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自己。“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我们今生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信愿念佛,仰靠佛力,了脱生死,真是庆快生平。庆幸今生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最后一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