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的首要问题:如何令“戒”清净?


如何面对修行的首要问题

佛法修行的首要问题:如何令“戒”清净?——“善护诸根”

佛法的修行次第,在上一篇“略说佛法的修行次第”一文,引了《瑜伽师地论》一段,大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渐次修行。那幺,如何让“戒”清净?成为这一修行次第的首要问题。

《六门教授习定论》中讲到作为“定资粮”的“戒律仪”时,提到了关于令“戒”清净的四种要素,可供我们参考:

“若求戒净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

其中第一点“善护诸根”,与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的引文一样,也是将“善护诸根”列为首要位置,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以下就此“戒净四因”的第一点“善护诸根”,略为说明。

“善护诸根”,通常称之为“根律仪”,通俗说就是要善于保护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记得有人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来解释“守护六根”,未必准确,或者只说对了一半。佛教的戒律归根结底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并进原则,不仅仅是“止恶”的消极一面,同时还应该“行善”的积极态度,两者并进。因此,“善护诸根”或“守护六根”,并不能停留在“视而不见”上,成了什幺都不看了,或者看了也当做没看。试引一段《瑜伽师地论》的说明:

《瑜伽师地论》卷24:“于此众色一分应观。或有一分所不应观。于不应观所有众色。当摄其眼善护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应善住念而正观察何色类色。……”

对于外境的诸多现象,一部分是应该进行观察,一部分是不应该进行观察的。那幺,哪些是应该观察?哪些是不应该观察?比如像现在网络的各种不准确、不可靠的信息,看多了其实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那就要进行取舍,该看哪些信息?不该看哪些信息?一样的道理。如果进一步说,就算看了其实也没什幺,关键在于能不能辨别其中的是非、真伪、善恶才是重点。说实在的,现在网络的大多信息,太杂了,看了都是“累”。对于不应观察的现象,远离为好,以免妨碍“心念”,浪费精力;对于应该观察的,持续保持正念,善分别之,正如《六祖坛经》引《维摩经》的话说:“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应观”与“不应观”,继续看《瑜伽师地论》的说明:

《瑜伽师地论》卷24:“所不应观。谓诸伎乐戏笑欢娱。或余游戏所作歌舞音乐等事。如是复有母邑殊胜幼少盛年美妙形色。或复有余所见众色能坏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如是色类所有众色不应观。视何色类色是所应观。谓诸所有衰老朽迈上气者。身伛偻凭杖。战掉者身或诸疾苦。重病者身脚肿手肿腹肿面肿。肤色萎黄疮癣疥癞。众苦逼迫身形委顿。身形洪烂诸根闇钝。或有夭丧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被诸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种种暴恶傍生禽兽之所食噉。或命终已出置高床上施幰帐。前后大众或哀或哭。以其灰土尘坌身发。生愁生苦生悲。生怨生忧生恼。如是等类所有众色。我应观察观是众色。能顺梵行能摄梵行。能令诸善寻思现行。……”

从以上的引文来看,所不应观的内容,基本上是有关戒律上“不该做”的事情。另外,所应观的内容,主要是观察世间苦相以及诸行无常等。观察无常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自己精进办道,因为我们不知道生命哪一天会结束,也不知道下一时刻会发生什幺样的事情,只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能随便浪费当下,要把握生命时光,在无常的时时观察和提醒下,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善护诸根”,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重要内容和准备工作。佛陀在经论中也常常提起这一内容,阅读经论时应该关注。再引一段《遗教经》(全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关于“善护诸根”的一个比喻,与“牧牛”有关。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T12, p. 1111, a8-21)

此经最后将重点放在“制心”上,也是重要的指示。“心”,是五根之“主”,是“主谋”,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我们面对经论的各种侧重点,要有自己的抉择和取向才行,不然我们的认知总是摇摆不定中,无法独立思想,人云亦云。《遗教经》的侧重点表面上看是在于“心”,通常戒律行持的开遮持犯的判定标准表面上看是比较侧重于外在“行为”的。但是,实际上这两者都重要,很难将“心”与“身”、“语”行为各自单独的分开吧,只是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修行而言,应该是身、语、意(唯识学将心、意、识分别解说,但此处暂且将心与意等同来看)三业相辅相成的良性环循的关系。反过来说,如果一味着重视“心”,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很难一下子达到的,还是需要先从行为上逐渐规范自己;如果一味的重视“行为”,那难免失去“重心”,一直在“枝末”上“苦”了自己。

“善护诸根”,简单说是善护我们的“六根”,其中包括了身、语、意的内容,虽然经论对身、语、意有不同的侧重,但总体而言,三业应该是并进的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的关系。那幺,在身、语、意三业中,哪些行为该做、该听、该思?哪些行为不该做、不该听、不该思?成了我们修行的首要内容,也是令“戒”清净的第一大要素。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这样去思维“善护诸根”的内涵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