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临命终时,会有什么心境?
佛入涅槃
根据《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所说,临命终的时候心理的情况,简要的说,有三种心境、三种心情:“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麤想现行。
“约善恶法辨”,由善法、恶法来说明死亡的时候是善心、不善心等事。
这一个众生临命终的时候,怎么叫做“善心”而“死”呢?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人,“将”要“命终”的时候,接近命终的时候,能够回想以前所做的一切的“善法”。或者他自己不能忆念,是由别的人,别的善知识,能够提醒他,要他忆念他自己的功德的善法。从这一段文来看,做什么功德,应该有个纪录,一条一条尽量的写清楚,纪录保存好;到临命终的时候,病重的时候,这些纪录请好朋友一样一样念给你听,这件事不是小事情,这件事是很重要的事情。佛教现在流行的临终“助念”也是具有这样的含义,希望往生者往生善趣或者到阿弥陀佛国。
心本是无记的,由于忆念所习善法,或者好朋友令忆念善法,内心受到忆念善法的影响,心就变成善了。这个时候内心里面,就有“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出现了。有一段时间的叫做“乃至”。佛法里边做种种功德,很明了的在心里面显现出来,这叫做“麤想现行”。从一开始忆念,有一段时间一直是很分明的思惟这些善法,叫做“乃至麤想现行”。
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
这时候身体逐渐逐渐要死了,心里的活动也逐渐的起变化。“麤想”,就是所想的事情很明了的。若是到了“细想现行”,内心的思惟的力量薄弱了,这个时候没有能力去思惟过去所造的善法。内心变成“无记”了,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就转变这样的心情了。
为什么变成“无记”了呢?这个人没能力回想于过去曾经创造过的善法,别的人也“不能令彼忆念”。心力软弱,没这个力量能忆念了。
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瞋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麤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
“不善心死”死亡的情况。
“犹如有一”个众生,他“命将欲终”的时候,曾经做了很多次恶事,或者所造的恶事印象非常的深刻,很容易的就回想起来。或者由别的人、恶知识令彼忆念,“提醒”他,做了很多恶事,以此为光荣,所以到那时候还讲一讲,提出来说一遍。
内心回忆所造的恶事,心就转变成恶心了。这个时候“贪”心、“瞋”心、高慢心,各式各样的烦恼,“俱不善法”,显现在心里面活动。
思惟以前做种种的恶事,心里明明了了的思惟,那叫做“麤想现行”。过了一个时候,就是“细想”了,“细想现行”的时候,就变成无记心了,就是没有能力,不能够回想了。这样的情形,“如前善说”,像前面善心死亡的那个情况,一样的也有麤细的分别。
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
“约苦乐受辨”,说明临命终是苦恼的,或者是安乐的。
“善心死”亡的时候,因为思惟在生存的时候做了种种好事,心情快乐,为善最乐,到那时候心情快乐而死。
将要命终的时候,没有很大的“苦受”,“逼迫”他的身体的;也是有苦受,但是不是很强。
死亡时的痛苦
做了很多坏事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恶心死时”,死的时候很“苦恼”。“将命终”的时候,“极重的苦受逼迫于身”。比如说他生前杀害了很多的众生,那些被害的众生到了这个时候,就现出了影像,要向他报复,所以他心里很苦恼,所以叫做“极重苦受,逼迫于身”。
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约受果前相辨”,就是约他领受果报之前,还没有受果报,可是接近要受果报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一种形相现出来,来辨别“善心死、恶心死”的不同。
做善的人,他死亡的时候,见到“不”是很“乱”的“色相”,也就是可意的色相显现出来。
若是作恶事的人临命终的时候,见到杂乱种种恐怖的形相。
云何无记心死?
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谓行善、不善者”,平时也是做善事,也做不善事。“或不行者”,或者也不行善,也不行恶的这种人。“将命终”的“时”候,不能忆念生存时候做过甚么好事、做过甚么恶事,也没有别的人能叫他去忆念,叫“无记心死”。
前面说“善心死、不善心死”,也都有无记,那是经过了麤想、细想现行;和这个无记不同。这是他不能够忆念生存的时候,善、不善的事情;或者是因为根本也没有做善,也没有做恶,所以不能忆念;或者是做了善,也做了恶而不能忆念,这样死亡的人,就叫做非“善心”、非“不善心死”。
“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这样的死亡是中性的,也不感觉特别的苦恼,可也不是什么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