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


行善积德是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真正受益为原则,在双方人格平等,不侵犯尊严的情况下实行。行善可以分为个人行善和组织行善,其中部分会带有商业色彩。

佛家释义

行善积德就是通过各种对治方法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得以开发.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尽的痛苦,用布施这个对治方法去消除,这样我们清净性德才能得以显现,才能使人更加的快乐.具体的内容就要看自己哪方面的污染比较严重了。

大致上菩萨六度就是六种不同的方法:

1:布施能度悭贪

2:持戒能度毁犯

3:忍辱能度嗔恚

4:精进能度懈怠

5:禅定能度散乱

6:般若能度愚痴

通过这六种方法的修学运用,能使人远离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永恒安乐彼岸

也就是讲真正行善积德 ,不在乎外在形式, 关键是自己性德的提升, 这才是比较重要的。

或有建议关于那些乞丐,或有做法是:一般看见残疾的特别可怜的会给,正常人理都不理,因为那些骗人的,你给他钱反而是害了他,让他造无尽恶业。故而,积德行善也需要智慧,不可盲目而为,学会判断,学会把握也是不可或缺的。

或有建议:可以捐钱给正规寺院放生印经文或是捐个大的慈善机构,这样比较好.而且这样的捐钱比较多些,给乞丐的不过就是几块钱而已。其实更多的行善方式,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共同分享。

有云:一个笑容、一句吉言都是一种善的布施。亦有云:劝人为善,孝顺长辈,尊敬他人,是一种行善的举止;亦有云:改正过错,浪子回头,也是一种善的行为;甚至一个善的念头都是善举,因为它是行善的初衷。《十善业道经》讲到: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由此而明,善的概念要经过不断的思考,善是可以与时俱进的,人的言行举止乃至思想都透露着一善一恶。

善是一种修为。行善积德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文明。行善积德,功德无量

概念

行是行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 。

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就是善。

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仁、义、礼、智、信而。

原则

低调行善应以“带动他人行善”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同时“以身作则、严格律己、不图名利”为准则,影响和带动他人以心向善、回报社会、以做好人、行好事的心态来帮助他人,而不是带有一己丝毫目的。

高调行善是求名利,带有自身目的,有功利性。

方法

一、「与人为善」,这是讲存心,要存一个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众生

二、「爱敬存心」,以真诚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谨慎、细心,对人、对事、对物,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我们要帮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坏。此人是恶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们也要帮助他。不能对人要对事,此事对社会有好处,对大众有好处,就应当帮助。人虽然不善,我们要常常辅导他,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劝人为善」,特别劝导有能力、有机会的人,他们有能力、有机会行善,错过非常可惜。没有机会去创造机会,比较困难;创造机会也必须有创造机会的条件,否则也是做不到。所以认识机会,掌握机会,这是真正的智慧。

五、「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难、危险之时,不论他是好人、恶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见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六、「兴建大利」,所谓大利,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就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个人做;没有能力,就集合大众的能力来做。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太多,什么是真正的大利,真实的大利无过于教育,教育是根本。今天社会动乱,人心不安,灾难频繁,其原因就是教育的失败。现前最大的利益,就是宗教教育的落实。学校教育,要回到中国古老的教学宗旨很难;换句话说,纵然他明了,也无法改正过来。所以,今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要看我们自己怎样去推动。说到佛教教育,今天无法推动佛教教育的原因何在?没有师资,没有讲经说法的人。出家人虽然不少,但出家人没有忘记自己,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想推动佛陀教育根本不可能。要想推动佛陀教育,最低限度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弃,这就难了。所以当前最大的利益是办学,培养师资,然后才有一批人来推动,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这个世间孤儿很多,这些小孩从小就失去母爱,失去家庭,他们需要真正有爱心的人来照顾、教导。要如何教导,这都是社会大利之一。现今的社会,年老之人退休后,儿女不孝养,老人的晚年非常孤单、寂寞。我们要如何照顾、教导他们,让他们回头,让他们忏悔,认真学习,使来生比这一生过得更殊胜,这是教育。当然最殊胜的,是帮助他作佛、作菩萨。此目标若达不到,也应当帮助他生天,帮助他来生得到人间富贵,这都是属于大利。

七、「舍财作福」,世间人不知道财是罪业,你能够舍财,你就修福了。积财就是罪业,很多人缺乏财用,你把财留在身边,让一些人受苦受难,这就是造业。何况财积在身边,增长贪嗔痴;换句话说,增长你将来堕三恶道的机会。所以财一定要舍,要舍得乾乾净净。世间人不肯舍财,就是有顾虑,担心舍了之后生活没着落,这是他不懂因果的道理。命里有的决定有,舍都舍不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来。可是财来的时候,还要赶快舍。 中国从前供的财神是范蠡,很有道理。范蠡非常懂得处理财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就退隐去做生意,没多久就发财了。发财之后就布施,布施完了,再从小生意做起;没多久又发财了,发了之后又散,三聚三散。所以他懂得散财,懂得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散,决定不积财,这是修大福报。不但他这一生当中,财用决定不会匮乏,来生的福报无比殊胜。

八、「护持正法」,世间正法、出世间正法都要维护。今天护持正法以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为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他毫无私心,真正是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但是护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特别在现前时代,《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也就是说仿冒的佛法太多了。所以首先要有能力认识正法,然后才发心去护持正法。我们一生全心全力做这桩事情,但是每个人缘分不同,有人很想学佛,很想亲近善知识,但是遇不到。真正遇到善知识是大幸,遇到善知识要真正肯学,发心学习弘扬、护持,这是无比的福报。

九、「敬重尊长」,佛教导我们要孝亲尊师,要做到。世间人不重视孝道、师道,我们要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念念不忘父母师长的恩德,这是存心厚道。不但不忘,还要有行为表现,对父母、师长要尽到孝养的责任。生命得之于父母,慧命得之于老师,对父母、老师之恩怎么能忘记?我小学的老师已经找不到了,中学时代的老师,还有一位。每当逢年过节,我都会送一份供养给老师,礼虽然很微薄,但老师感到很温暖,学生没有把老师忘记。 老师对我们有厚恩,如何报答?表扬老师的德行。我跟李老师学佛十年,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向台中莲社建议,在老师的故乡山东济南,建立一个纪念堂。韩馆长对我有护法之恩,念念不忘。我在她的故乡买了一栋七层的大楼,做为韩瑛馆长的纪念堂,这是不忘本。我还有一个中学校长-周邦道先生,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到台湾,我们有缘分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他往生了,我在贵州建立一个中学纪念校长。校长的别号庆光,所以学校名称为庆光中学。我母亲往生了,我用华藏奖学金来纪念她。在大陆有五十个学校,设立这个奖学金。孝亲尊师,我们要有行动去表现,要真正做到。这是提倡孝道、师道,提倡知恩报恩,人不能忘本,这是教育的作用。

十、「爱惜物命」,佛家提倡素食,素食是不杀生。戒律里,将「不杀生」列为第一条戒。杀生是大恶,我们要学习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善行无穷,由此推广,万德可备。】 善行真的无量无边,了凡居士在此地,为我们列出这十条,我们能做到,然后将这十条推广,才真正是积善、行善。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好老师,我们才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一生应该如何做人,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过得很充实、很美满。尤其是大动乱的时代,积善积德一定要抓紧机会,赶快努力去做,失去机会就很难再遇到。

佛学的行善方法:

1、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在网上发善文即是一例)、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2、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恶业(例如犯五戒十恶,或从事损人利己及伤天害理之类的坏事),否则所有的善行均将被抵消漏尽,甚至功不抵过,还遭恶报

3、行善出自纯粹救人的动机,则此种“无相布施”的功德可说是最大。反之,如果只为沽名钓誉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则其福报便非常有限(不过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此即为何同样作布施,有人福报很明显,有人却不明显,其道理也在此。

4、如果有人长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无感应,则其主因除上述几点外,佛经所云:“为善必昌,为何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何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因此千万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应该具备耐心,并深信只要持续认真行善,努力修持,诚心忏悔,将来一旦业障消尽,必可得到解脱,而享受美好的福报。

5、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还要修慧,因为惟有修佛法,培养智慧,才能清静心灵,免除烦恼,甚至了脱生死,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表现

高调与低调的行善

“高调行善”多指做行善行好事、帮助想让他人知道。与“做好事不让他人知道”、“低调行善”成对比。高调行善和低调行善,都是行善。但“高调行善”往往多指是需要宣传的行善行为。

“低调行善”多指做好事不留名、不需要外界媒体进行宣传的行善行为。

相关名言编辑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

◎爱是感情的基础、是奉献的美德,奉献我们的爱心与关怀,使社会更美好。

◎见他人善,当如己善,必助成之;视他人物,当如己物,必爱护之。

◎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我们平常做不了主,就是心随境转,比如说看六根对着六尘,一直根尘勾结,随着境转了。那你开始用功的时候要根尘脱落,就是你的眼睛不能随色尘转,耳朵不能随声尘转。△根..

修学两个多月以来,定课、小组交流、班级交流都需要恭听《慈经》,尤其本周重点学习《慈经》的修习后,又有了新的收获。空灵的声音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每每恭听清凉法音,都..

“通途法门”是指净土法门以外的其他法门。“通途法门”经常讲一句话:“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意思是心之外没有佛,在心之外去找佛,是找不到的。佛在哪里呢?佛在心中,..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净业三福,它既是大乘佛法,也是净土法门的修学基础。净业三福包括: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你有多大的信仰,就会得到多大的加持力。也就是说,强大的加持力是来自于强大的虔诚心。真正的加持,要用心去感受上师和佛陀的教法才会得到!古时候非常多的大成就者曾经讲..

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

有的学佛师兄问:现在天灾人祸这么多,佛门很多高人,有神通的高人,怎么不出来救人帮助人?有神通的高僧不少,怎么不用神通救人?地震来前告诉一声也好的,山垮塌了,埋了..

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师、某某禅师、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长老、上某下某这些称呼,则是他人对僧人的尊称。细说..

跑香也属于佛教禅修方式的一种,禅修包括行住坐卧,初学者一般都习惯于坐禅,喜欢静坐观心。但是坐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血脉不通、腿脚麻木等不良状况,这时候我们就要起..

关于佛教辞典

佛教辞典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辞典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辞典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辞典。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