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让我看到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最近学习了《走近佛陀,认识佛法》的第一部分——佛陀的出家。导师在开示中说:佛陀出家是一个伟大的放弃。在没有认真看法义前,我对这个“伟大的放弃”挺认同,不过是从凡夫的角度认同:佛陀为了众生解脱觉悟,放弃了自己的家庭、财富、地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结果引起了师兄们噼里啪啦的不认同。

当大家分享时,我发现原来是自己没有把法义看完整。于是,怀着忏悔和恭敬心,将法义再完整地看了一遍。自修太重要了。这次恭敬用心地体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清楚佛陀放弃的到底是什么,我的修行最终也会止步不前,不了了之。

家,真的是我们遮风避雨、提供温暖、让我们安全的地方吗?我们真的有勇气去面对家庭的真相吗?仔细观察和思维,家庭成员间因为血缘所建立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世间的家庭中,会有兄弟间的反目,会有父子间的裂痕,会有亲子间的遗弃?……家,原来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对物质、财富、感情的共同“占有”!

占有,看到这个词,突然如触电般——占有就是一种贪著的表现。对照自己的生活,对父母、伴侣、孩子、兄弟,是否有感情上的贪著,表现形式如何?

对父母,以前不是一直期望着他们能理解关心自己,以弥补童年时对自己的忽略吗?不是也在心里自私地期望他们一切顺利,以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麻烦吗?对伴侣,不是一直很紧张他的神秘行踪吗?不是曾为此担心得吃不好、睡不好吗?对孩子,不是一直很介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吗?不是一直期望他乖乖巧巧、讨人喜欢吗?对家里的物质,不是很在意它们的完好无缺吗?不也曾担心家庭财务陷入危机和不稳定吗……这是从“我”的角度,产生的一系列“贪著”的表现。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观察父母,观察伴侣,观察孩子,观察周围所有人……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生活呢?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这样周而复始。这种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单纯的生命繁衍?可是当今世界,人们又在极度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像将头埋进沙堆的鸵鸟,没有时间抬头看看自己的处境,却在为自己编织着自欺的梦想……

家,原来就是我们业力显现的地方。而我曾为此付出的执著和努力,无非是在轮回中添加虚幻的素材。家人之间感情的粘著,就是一种无明——我执,贪恋。

想想,有时在修学和家庭之间出现的困扰,其实就是我们在追求觉醒路上和无始以来的业力对抗。随着修学的增进,随着佛法不断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喜乐,我很感动,也很庆幸,我看到了“家”更深层的本质,也明白我要为无始以来的业力负责。

过去,我们只能被无明的洪流推着走;现在遇到佛法了,这是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的希望,错过这个机会,我们又要过着那种被无明操控的木偶般的生活。回看我以往感受到的烦恼,在此刻,它们竟然变成了我前进的动力。

从这个角度再去观察身边的人,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贪著,体现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如何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呢?也许需要一种“榜样”。当你的思想不被生活琐事所禁锢,当你能悠然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当你面对逆境不再歇斯底里或着急抓狂,当一切在你面前不再是问题,你不再害怕,不再担心,不再焦虑……能有人不向往这种状态吗?

重复轮回是苦的,而且这种苦没有一点希望。遇见佛法,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将这份感恩放在心里,让无始以来的无明及造作的业力化成惭愧和忏悔,让它们在内心产生的力量,带动自己前进,前进,再前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