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少私少欲,就是难能可贵的大神通
不要误认得个千里眼、顺风耳,能够听闻远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静坐飞升,这些才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现在大家最好奇的种种超能力,还只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向佛和大菩萨们看齐,并且,一个人能够少私少欲,天天煮饭担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务他人,这即是难能可贵的大神通。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乃至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一辈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实,这正是大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见素”,“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孔子在《论语》上亦讨论到此问题,“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染上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也就是佛家禅宗的两句话:“不思善,不思恶”,善恶两边皆不沾,清明透彻。而“抱朴”,“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始木头。有些书用“璞”字,“璞”与“朴”通用,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外壳为璞。“朴”与“璞”,表面看来粗糙不显眼,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我们的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如此,思想纯洁无瑕,不落主观的偏见。平常做事,老老实实,当笑即笑,当哭即哭。哭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哭给别人看;笑不是因为他讲一句笑话,我不笑对不起他,只好矫揉造作裂开嘴巴,露出牙齿装笑。这就不是“见素抱朴”的生命境界。
——《老子他说》
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少私就公了;绝对无私行不通;绝对无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时也能替别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当我想到需要拿扇子的时候,也问问他:“你要不要?”就了不起。假如说当我拿扇子的时候,我买扇子送给天下所有需要扇子的人,是做不到的,不但没有这个财力,而且也缺乏这种能力。况且世界上有些人,你给他扇子,他拿了丢掉,为什么?他有病还吹不得风呢!由此可知做人之难,道德修养之难。
——《论语别裁》
原有与生命俱来的欲的问题,它究竟是恶或非恶呢?我们可以说:欲并非全是恶的。但欲很可能为恶的前驱,那是毫无疑问的。佛说狭义的“爱欲”为生死业力的根本,也就是教人认清“爱欲”实为自私所生的过患,而须防患于未然。《曲礼》所谓“欲不可从”,也正同此意。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一幕,何尝又非此意。
至于再把欲归纳到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欲”范围,而且认为欲就是罪恶,那是宗教性绝对道德的观念。宋明理学家也袭用了这严肃的一面,例如朱熹所说“世人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由这严肃人格的观点而出发的。
至若《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那是以欲作为动词的说法,也可以说这是广义的欲,所以佛欲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此欲已经化除“私欲”与“爱欲”而成为伟大的愿力。人们若能涤荡“私欲”、“爱欲”的胸襟,不被物欲所拘累,而善于变化物欲,为人类建立一个庄严、美善的世界,则与释迦慈悲度世的愿力,孔子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仁欲,并无二致。所以有人说:“欲非恶”。我想,应作如是观。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