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什么是行善与行恶
《感应篇·劝诫章》中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这句话义理很深奥,大家应记在心里,并反复琢磨与思维。总的来说,这句话有两个作用:
一、是前面举善章和举恶章的总结和延伸。举善章例举了很多善事,这些善事虽然分类繁多,但无非是语善、视善、行善这三者。在这些善事中,必然具足视善,有些还兼具语善和行善中的一种或两种。同样,举恶章也例举了很多恶事,这些恶事的分门别类也比较繁杂,但不外乎语恶、视恶、行恶这三者。在所有这些恶事中,必然具备视恶,有些还兼具语恶和行恶中的一种或两种。所以,世间善恶万端,其本质都是视善或视恶,其外在表现无非是语善和语恶、行善和行恶。
二、这句话与《感应篇》开篇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首尾形成呼应。“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定性地说明祸福皆自己的善恶所致,而这句话则定量地说明了多少善恶在多少时间内会招致祸福。这里告诉我们:以一天三恶或三善的进度,三年就会招致人生的灾变或福报。所以,立志改变命运的人,应该力行善事,做到诸恶莫作,日行三善,如此努力,三年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大家为什么不去努力试一试呢?
前面我们已经观察了语善与视善、语恶与视恶,这里再继续观察行善与行恶。什么是行善或行恶呢?所谓行善,就是行为是善的;所谓行恶,就是行为是恶的。怎样的行为才算是善的呢?怎样的行为才算是恶的呢?《了凡四训》中有段中峰和尚和几位儒生的精辟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行为是善还是恶,原文是这样的:
“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过去有几个读书人来拜见中峰和尚,其中有一个读书人这样问中峰和尚:“佛教里面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但是我现在看到,某某人善良但子孙却不兴旺,某某人邪恶但却家庭兴旺发达、门庭若市,这种现象可以说明,佛所说的‘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是没有道理的!”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中峰和尚回答他们说:“凡夫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没有被洗涤干净,内心的正法眼还没有打开,他们往往把善当做恶,把恶当做善,这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为自己是否颠倒难过,却去怨恨上天的报应出了错呢?”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这几位读书人不服气地说:我们怎么就善恶颠倒了呢?中峰和尚就让他们试着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一人谓詈(lì)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他们中的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人礼让人是善。”中峰和尚说:“骂人打人未必是恶,敬人礼人未必是善。”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他们中的另外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规矩是善,中峰和尚说:“未必是这样。”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就这样众人说了很多善恶的例子,中峰和尚都说“未必如此。”于是他们就请中峰和尚说说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中峰和尚告诉大家说:“动机是利益他人的言行,才是善;动机是利益自己的言行,就是恶。若动机是利益他人,打人骂人也是善;若动机是利益自己,敬人礼人也是恶。”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这是袁了凡对中峰和尚与这几位读书人对话的点评:所以,人外表的善行,若是为了利益他人就是为公,为公就是真的善行;若是为了利益自己就是为私,为私就是假的善行。又,发乎内心地要利益他人,这是真善;没有利益他人的动机,只是外表学别人的样子,这是假善;行善不执著自己的善,这是真善;行善执著自己的善,这是假善。对于自己的行为到底是真善与假善,一定要用心去观察与思维。
确实,对于凡夫来说,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是恶人的,也很少有人不认为自己是善人的。但他们心中的善恶标准往往很可笑——利益自己的就是善,让自己吃亏的就是恶。怀着这样一个善恶标准,怎能真正地断恶行善呢?
有人说:“我坚持放生已经三年了,怎么不见我的疾病有好转呢?也不见家中夫妻关系变和谐了呢?”这是因为,你内心深处不忍那些鱼类被杀受苦的慈悲心还没有真正生起来,你表面上似乎也在关心鱼儿的死活,但更关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苦乐,你只不过像商人做买卖一样,听说放生可以让身体变好,于是就来想用“钱”和“放生”这两者“买”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你的放生本质上还是为自己,还在串习与培养呵护自我的自私心。按照中峰和尚所说的善恶标准,这还不是真正的善。这就是放生三年身体还没有好转的原因。
佛教认为:“当去除自私自利,不为自己着想,慈悲他人、利益他人的善心真实地从内心发出来的时候,一个人的身体、家庭与事业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人身体的疾病、家庭与事业的一切痛苦与违缘都是因为自私自利,不肯吃亏,只想占便宜而导致的。”所以,放生之所以能使身体好转、家庭和谐、事业成功,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放生训练了内心真实的慈悲心与利他心,降低或去除了自私心。
放生三年,为何家中夫妻关系还没有变和谐呢?这是因为肯吃亏、学吃亏的利他慈悲心,还没有通过放生这件事在你的内心深处真正被培养起来。所以,与家人相处时,不愿真心吃亏,不愿牺牲与付出,即便付出也会与家人讨价还价,强调付出的对等与公平。若不对等,内心就像吃了苍蝇般不舒服,感觉自己吃了大亏。
和家人相处尚且都不愿牺牲与付出,更何况与其他人相处呢?所以,这也是我们事业不能发达的根本原因。在单位与领导、同事相处时,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报酬,想到的都是“不能吃亏”;一旦吃亏了,内心就很痛苦,怨恨领导、怨恨同事,一点喜悦都没有。而善心真实生起时,若吃亏利他就很开心。所以,我们目前的状况说明,利他的善心还没有真正从内心生起,内心深处的理念还是时时不忘为自己谋福利,一切言行无非是为了呵护自我而已。即便念佛号、诵经、布施等等,也无不是为了呵护自我。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出错的地方,应该给予纠正。
华智仁波切《屠夫真言》中说:“善乃心分别,恶亦心分别;善恶非外具,善恶即自心。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善恶都是自心的分别,若自私自利,只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安乐,这样的行为即便外表看起来是善,实质还是恶;若是为了利他,即便外表看起来恶,也还是善。所以,我们辨别行为的善与恶,关键是看发出这个行为的内心动机是善还是恶。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