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智慧的开发,般若品以阐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而展开。

般若在哪里?《坛经》开卷即告诉我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是般若的不同名称。菩提不在别处,正在众生心中。五祖退居传衣钵时,开示徒众道: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自性乃般若之性。

五祖为选择衣钵传人,让弟子们作偈表述各自体证,观其是否成就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众生心中,不从外求。五祖看了神秀题写的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后,对其开示道: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就是说无上菩提须在明心见性中求得。而成就般若性,正是明心见性的功夫。

当年,六祖听讲《金刚经》而大彻大悟时便感慨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五祖知惠能觉悟本性,谓其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可见,般若之性乃众生本来具足的,清净而不生不灭。众生若能证悟到这一自家宝藏,便成佛了。

众生为什么不识般若性呢?无非是因为迷。《坛经》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开导见性。因为迷,自心般若性便不得显现,需要善知识引导才能开发这一宝藏。禅宗修行很重视行脚参访、寻师问道。由于众生本自具足般若性,故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迷、悟之间。正如《坛经》所言: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又言:不悟佛即众生,一念悟众生即佛。

佛与众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悬隔,这里却只有一念之距。 如何识得自心般若之性呢?《坛经》云: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常愚迷。般若是智慧,智慧与愚痴,犹如光明与黑暗。有光明就没有黑暗,同样,有智慧就没有愚痴。当智慧显现时,愚痴便逃得无影无踪了。

《坛经》又云: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广大无碍的心虽不离现前以住著为主的妄识,并不即此妄识,而是远离了尘劳妄执,以智慧观照,念念不住于妄境,才是般若性显现的功用。

众生的自心具足般若性,同时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为僧智通开示《楞伽经》要义时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三身、四智在般若性中本来具足,成就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正因为一切有情自心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应于自心中修。六祖在为信众传五分法身、授无相忏悔时说: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教理中说到戒定慧的修行,总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和仪规,在这里,统统汇归于心念的观照中了。 再看六祖是如何带领弟子们忏悔。《坛经》云: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罪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六祖率众忏悔,并非忏悔具体的罪相,而是从起心动念,从罪业的根源贪嗔痴中至诚发露忏悔。 除此而外,《坛经》所讲的皈依三宝,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宝,而是众生的自性三宝。《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众生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无明烦恼执著而沉沦于生死流转中。所谓修行,只是消除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执著,开发般若性。一旦拨云见日,悟到般若性,也就见性成佛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