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根本精神 基于一心的缘起法则


佛教的根本精神 基于一心的缘起法则

佛法时代乃至当今的百家之学中,若论对如实认识心灵、彻底净化心灵的重视程度和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佛教完全称得上天字号第一家。

众所周知,佛教乃三大世界宗教中最年长者。诞生于喜玛拉雅山南麓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因切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为觅得灭苦解脱之道而出家修行,证得洞彻宇宙人生真实本面的大觉,创立佛教,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佛陀(大觉悟者)。这一历史故事一直是各时域中的各派佛教共认的信仰基点。

悉达多太子“四门游观”,受老、病、死亡刺激而出家求道的因缘,便是一大现身说法,表明佛教的宗旨在于解脱人生诸苦,彻底解决人存在的根本问题——生死。在佛陀看来,人生的一切痛苦,一切心灵问题、生理问题、社会问题,归根结蒂,皆由生于人间,不容选择地禀受此不完美的生命形态、生存条件、心理活动模式所致。

有生便有衰老、疾病、恩爱别离、怨仇相会、所求不得等苦;有生必有死,意味着人生幸福永远终结的死亡,成为人生不可避免的最大痛苦。于是“了生死”,被佛教看作人生的根本问题、头桩大事。此所谓“了”,有了彻(洞明)、了结(超出)二义。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自述他证得了彻生死的大觉,是通过在第四禅的寂定心中,运用“缘起法”如实观察自他生死苦恼的因果而致。缘起法(梵pratya-saṃbhava)因而被奉为佛教的基本原理、佛教徒皈依的“三宝”之中心“法宝”的宗要,被视为佛陀的“法身”(以真理、思想为不朽之身),有“见缘起即见佛,见缘起即见法”之说。

所谓缘起法,指万有皆依一定条件生起的普遍法则,其内容在《阿含经》中常以“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或译作“缘是有是,此生则生”、“此起则起,此灭则灭”)一偈来概括[《增一阿含经》卷三十。]。

四圣谛(来源:《佛教心理学》)

缘起法具体指作为佛陀基本教法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四圣谛、十二因缘,都是运用“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缘起法则,从自心中去追溯造成生死苦恼的根源,寻求解脱诸苦、超出生死之道。

四谛法将生死苦恼的根源归结于心中所起的贪、嗔、痴等烦恼(集圣谛);十二因缘法从心理上一环环追究老病死忧悲苦恼产生的原因,将其根源最终上溯至自心的“无明”(对宇宙人生真实事理的痴暗无知)。

十二缘起(来源:《佛教心理学》)

通过修行戒、定、慧等正道(道圣谛),息灭烦恼、无明之因,则生老病死等苦果自然除灭,永恒安乐的涅槃自然现前(灭圣谛)。这一简明而又深奥的原理,被称为“染净因果”:心因不能“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真实,被无明遮蔽、烦恼污染,造成诸苦交攻的生死苦果;以“如实知见”的智慧照破无明,“自净其意”,断灭烦恼,则永享常乐我净的涅槃净果。

总之,苦与乐、生死与涅槃,唯由自心之染、净,所谓缘起法,终是心之缘起或心之染净因果。

西方学者称释迦牟尼为“第一个研究心理创伤与复原之道的伟大精神医师”,他既不堕入咒术迷信,也不陷入形而上思辨,而是集中焦点于现实痛苦的心理学观察,其思维方式具有极为浓厚的心理分析色彩。其四谛、十二因缘说是一种精神医学模型、精神病理学、心理康复学。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家看来,所有的西方心理治疗,其实都和以“为大医王治人心病”自任的佛陀立场一致,可以被看成是对自我为什么会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一种探索和治疗。

苦、集、灭、道四圣谛,被奉为释迦牟尼所说法及后世佛教诸乘诸宗诸派教义之纲宗,中国佛学家依据《大般涅槃经》之说,将佛教诸说总摄于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四种四谛,四种四谛在理论上虽不无浅深、偏圆、渐顿之别,而皆不出心之缘起的大框架。乃至佛法的十二因缘、三法印、三十七道品等内容,皆不出一心。正如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所说:

佛教的根本精神,可以说在基于一心的缘起法则。

——陈兵《佛教心理学》,2015年新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