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是当代佛教发展的危机
超脱(资料图)
佛教世俗化是当代佛教发展的危机,值得深刻反省。
《法华经》讲得很清楚:“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自我完成法身的融铸,最基本的要求是“自我实现”(self-achievement),相当于儒家向来要求的贤圣。
如果世俗化了,把佛法的宗旨牺牲掉了,佛教的存在还有价值吗?还要称为佛教吗?最近,有一股气氛很特别,把世俗化称为“人间佛教”。他们认为佛教要走向人间,要与社会结合产生新的文化,结果是庸俗化及迷信。
请问:佛教什么时候可与社会脱节?大乘佛教就是走入群众,走入社会,服务人群,无形中也影响了思想文化。佛教不能取代知识学问,只能影响人类心灵的净化与思想的醇化,提供精神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自然而然就渗入了思想文化,佛教所普及的地方,与当地文化思想结合,就会有新的思想文化,呈现多元的相貌。
中国的佛教就有八宗之多,日本的佛教也宗派林立,韩国、越南、缅甸、西藏等等地区,也都创造出了不同相貌的佛教系统,与他们的文化互为渗透。这个世界没有一个标准态样的佛教,怎么可以怀疑佛教没有走入民间呢?早就走入民间了啊!
如果僧侣走进人间传播佛法称为人间佛教运动,那只有僧侣们要不要接受这个观念,因为僧侣的专业化是丛林制度可以维持的原因,僧侣的世俗化只是僧团内部的事,因为佛教是透明的、公开的宗教,任何人都可以研究,可以经由经典的实践得到某种成就,僧侣或丛林的修行只是研究佛法的一个比较专业化的组织,没有绝对的优越性,不能说只有寺院才能传法,白衣不能传法,如果这样,是完全违背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誓言。
无论僧侣或白衣传法都有正当性,传法的各种方法也可以随时变改,因为佛法是因缘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佛教的宗旨与中心思想是不变的,谁能随缘不变,谁就是良师,没有因为穿不穿僧衣而断定。是“依法为师”,不是“依人为师”,师者,人与法皆殊胜,不在表象。
换句话,佛法不离开人间,佛法而离开了人间,那不具普遍性,是特殊的学问;既然是特殊的学问,就没有普遍的法则,释迦牟尼就不是人天的大导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禅宗六祖给予我们最大的鼓励。不离世间觉,就是不离世间而成佛,当下即佛,当下即净土。
这份福音的传播与实践才是佛教存在的理由,禅宗是最显著的见证,既然“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那不是生命的大觉醒了吗?
菩提就是摩诃般若,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即麻哈拔拉尼亚,原义是内在于生命的伟大祥和。生命本身原来拥有光明的心国,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大加赞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离开当下的觉醒,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翻译的不尽恰当,把摩诃般若译为大智慧,无形中让研究佛法的人坠陷在智慧的追寻,误以为智慧解脱是学习佛法的目的,把生命的自我觉醒忘掉了,完全在追求生死解脱的知识与心外之法。佛法变成了佛学,大家沉溺在文字教义的探索,流连忘返。
最不幸的是,盲目的追求大师。从佛法的基本精神看,只有不二法门才是真正的法门,为什么有大师、大士、上人称号的出现?更奇怪的是,他们和那些成名的艺人、歌者一般的想尽办法塑造形象,盛况比佛陀在世时还热闹呢!
佛教向来没有搞个人崇拜,也从来没有迷信色彩,这些乱象都是佛教的宣扬者与信徒搞出来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