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见清净得证涅槃


古印度时,有一位比丘,从远处见到满愿子(即富楼那尊者)将坐具置于右肩上进到园中,比丘立即到舍利弗尊者面前说道:“世尊经常赞叹的满愿子,刚从如来处听闻佛法,现在来到园中,尊者您可以把握因缘。”舍利弗听了比丘所说,便从座而起,将坐具置于右肩上,也进到园内。

当时,满愿子在树下静坐,舍利弗也在一树下端坐思惟。不久,舍利弗从座位起身,到满愿子静坐的地方,彼此共相问讯,坐在一旁。舍利弗问:“满愿子!您是为了跟随世尊得以修清净梵行而成为佛弟子吗?”满愿子说:“是的。”

舍利弗又问:“那是因为跟随世尊才得以修清净戒行吗?”满愿子回答:“不是的。”“于如来之处,心得以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于如来之处,见解得以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远离疑惑,而修清净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使行仪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道业,勤修智慧使心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令知见清净,而修梵行吗?”满愿子回答:“不是的。”

舍利弗说:“我刚才问,您是为了修清净行,来到如来所吗?您回答:‘是的。’我又问,是为了得到智慧、令心清净、使知见清净,而修清净行吗?您却又说:‘不是的。’那么,您究竟为了什么到如来处,修清净梵行呢?”

满愿子回答:“戒行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心清净;心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见解清净;见解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心没有疑惑而得清净;没有疑惑而得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身行清净;身行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道业清净;道业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行者入于涅槃而得解脱;这就是在如来之处,修清净梵行的真义。”

舍利弗问:“您现在所说的义理,是以什么为趣向呢?”

满愿子答:“我以譬喻来解释这个义理吧!有智慧的人因譬喻得以了达自悟。就好比今天波斯匿王从舍卫城出发到婆祇国,于二国之间共安排了七辆车。波斯匿出城先搭乘第一辆车。到第二辆车处,随即转搭第二辆,离开第一辆车。向前行一段路后,转乘第三辆车而舍离第二辆;前行一段路后,转乘第四辆车而舍离第三辆;行一段路后,转乘第五辆车而舍离第四辆;再前行一段路,转乘第六辆车而舍离第五辆;又前行一段路,转乘第七辆车而舍离第六辆,最后抵达婆祇国。波斯匿王进到宫内,假使有人问:‘大王今天乘什么车来到宫中?’大王应该如何回答?”

舍利弗说:“假设有人问,应当回答:‘王出舍卫城后,先搭乘第一辆车到达第二辆之处;然后舍离第二辆,转乘第三辆车;再舍离第三辆,转乘第四辆车;再舍离第四辆,转乘第五辆车;再舍离第五辆,转乘第六辆车;再舍离第六辆,转乘第七辆车,最后抵达婆祇国。’这都是因为从第一辆车到达第二辆,辗转乘车为因,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有人问,应该这样回答。”

满愿子回覆:“戒清净的义理也是如此。由于心清净,而得见解清净;因见解清净,心无疑惑而得清净;因为没有疑惑,所以外在的身行清净;更因为身行清净,而得道业清净;因道业清净,使得知见清净;由于知见清净,而得至涅槃之真义,所以说于如来处,修清净梵行。”

“这是因为,持戒清净的意义,是六根纳受前境之相,然而如来教导要摒除六根攀缘之心;心清净的意义也是六根纳受前境之相,如来亦开示弟子去除六根攀缘之心;乃至于知见清净之义也是六根纳受境界之相,所以如来教导不要缘虑,才能得至涅槃。如果说为了戒行清净,才到如来处修清净梵行,那凡夫也能证得涅槃。怎么说呢?凡夫之人一样也有此戒法,而世尊所开示的是次第修行成就道业,最后得至涅槃,并不是只有戒行清净,便足以证悟涅槃。就好比有人想登上七层楼阁,也要一阶一阶次第而上;戒行清净的义理也是如此。使心逐渐转染还净,令见解清净;由于见解清净,心中没有疑惑;因为没有疑惑而使行仪清净;由于行仪清净而道业清净;由于道业清净而于知见清净;更由于清净的知见,得以证悟涅槃。”

舍利弗听了之后,赞叹地说:“善哉!善哉!您能如此诠释义理!请问修清净梵行的比丘们,都怎么称呼您呢?”回答:“我叫满愿子,母亲姓弥多那尼。”

舍利弗说:“善哉!善哉!满愿子!圣贤法中,实无有人可与您相比。您的讲说如甘露法水,无有穷尽。我向您请问甚深义理,您敷演宣说无有遗漏。假使有修清净行的人,将您恭敬顶戴游行于世间,都还不能报答您的恩德。如果有人来向您亲近、问讯,那些人都能很快得到殊胜法益。我现在也得到闻法的殊胜利益,承受您的教导了。”

满愿子言:“善哉!善哉!您叫什么名字?比丘们都如何称呼您呢?”舍利弗回答:“我叫忧波提舍,母亲名舍利,诸比丘都称我为舍利弗。”

满愿子说:“我现在是和大人共相论法,初初并不知道是法之大主来到这里,如果知道是舍利弗尊者您,也就不会有这番辩论与对答。然而,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尊者向我请问甚深之义理,我才能够即时应答。太好了!舍利弗,您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常以甘露法味而得自在法喜,假使有修清净行的人,恭敬顶戴尊者游行于世间,从年至年,犹不能报答您的大恩。如果有众生来向尊者问讯、亲近,那些人能很快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我今也是因为听闻您说法,而得佛法的殊胜利益!”

当时,二位贤者在园中共相论议,听闻彼此之法要,皆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十)》

省思:

从初修行至于证得涅槃,如上七重楼阁,须次第行而至解脱;道理虽然可以顿悟,无始积习尘垢却须要渐次修行,才能去除。所谓:“烦恼分分断,菩提分分现”,譬如从初一月亮至于十五月圆,心地光明愈渐显发。行者于动静闲忙中,脚踏实地在心上用功,对治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降伏其心,如此才能真实得到佛法的大利益,成就道果,解脱自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