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出家因缘


王舍城中,住着二位智慧非凡的婆罗门,精通一切书论,辩才高超名闻天下。其中一位姓拘栗,名叫优婆室沙,他的母亲名舍利,世人称他为舍利弗(即舍利之子);另一位姓目犍连,名目犍罗夜那,两人的智慧广受国人景仰,并且各有一百位弟子追随。他们交谊深厚互敬互重,共同立下誓言,未来谁先听闻妙法,一定要彼此相告,同得法益。

某日,马胜比丘入村乞食,威仪端严、举止安详,路人见到他无不心生恭敬,当时舍利弗也在路上,不自觉也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望着威仪庠序的马胜比丘。心生欢喜的舍利弗马上前去询问:“这位贤者,您看起来六根收摄,威仪寂静,想请问您,您的尊师是谁?平日都传授什么法门?”马胜比丘安详地回答:“我的尊师曾是释迦王族,舍弃王位出家修行证得一切种智,具足相好及神通智慧,是一切人天的导师。我初出家学道尚浅,无法为您宣说如来广大妙法,但可为您略说佛陀常教导弟子的偈语:‘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一听此偈,舍利弗当下心开意解,即得法眼净,身心泰然法喜充满,赞叹道:“一切众生皆因我执,不断轮回生死。若能破除‘我’,则于‘我所’亦能出离。譬如日光照破黑暗,无我之想就像日光,能破众生我见暗障。我过去所学都不是正见,唯有现在听闻的,才是真实之道啊!”

舍利弗恭敬顶礼马胜比丘后,便去找目犍连,目犍连见到舍利弗身心收摄与平时不同,好奇地问:“您神貌愉悦,行仪不同以往,想必已听闻甘露妙法,请贤者布施所见所闻。”于是,舍利弗便述说巧遇马胜比丘的经过,求法若渴的目犍连,在听到舍利弗复述佛陀开示的偈语:“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马上心净离垢,当下亦证得法眼净。

舍利弗与目犍连蒙受甘露法益,决定一起求佛出家。两人向他们的弟子宣告:“我已在佛法中得益,坚信唯有此法是真实的出世之道,决定要随佛出家,你们是否也都愿意跟随呢?”弟子们皆回答:“我们所学,都是承蒙老师您的传授,我们当然愿意跟随老师一同出家。”于是两人便带领着二百位弟子前往竹林精舍。一进门,看到如来相好庄严,诸多比丘们恭敬围绕如众星拥月,大众莫不欢喜踊跃。而世尊遥见舍利弗及目犍连前来,便向所有比丘预言:“现在前来的这两位贤者,一位名为舍利弗,另一位名为目犍连。他们将成为佛门中的上首弟子,在我的众多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而目犍连则是神通第一的弟子。”

二人虔敬地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后说道:“因为听闻佛陀的教法,让我们心净离尘而见道,恳请如来慈愍度化我们出家修行。”世尊慈颜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自着!”顿时间,舍利弗与目犍连,已成为庄严沙门。二百位弟子见到两位师父已成比丘,于是一齐长跪向佛求言:“我们也想出家,唯愿世尊慈悲允受。”世尊即便唤言:“善来比丘!”当下,二百人也同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为沙门。世尊又为舍利弗及目犍连广说四圣谛法,二人即得阿罗汉果。又为其弟子广说四谛法门,二百弟子善根现前,最初先证得法眼净,最后亦证得阿罗汉果。

当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率领两百人归依佛门后,僧团便具足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常随着佛陀在摩竭陀国及各地弘化度众生。

典故摘自:《释迦谱卷第一·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之五》

省思:

威仪乃无言的身教!初入佛门的马胜比丘,尚未开口说法,仅庄严的威仪便引领舍利弗入佛法甘露之门。《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法不论大乘与小乘、顿与渐,若能落实即是往超凡入圣之路前行。因此不须好高骛远,只须一步一脚印的老实修行,不仅自己的道业能有所成就,更能利益无量的众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