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很容易吗
佛教戒律建立在信仰层面,是自觉的行为,是以因果观为基础的。一旦犯戒,不仅和宗教信仰相违背,且必然受到相应的惩罚、招感相应果报。因此,信徒只要对信仰足够虔诚,就绝不会有侥幸心理。所以戒律所起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
作为一名佛教徒,我选择三宝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在做出正确选择后,如何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让自己不断增上呢?佛陀的教诲——以戒为师,作为佛弟子,最起码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循五戒。我虽皈依受戒多年,进入三级修学也大半年了,但对五戒的记忆还是停留在简单的15个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觉得持戒并不是件很难的事,但对学员手册中的《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却没有重视,没有把它上升到戒律的高度来看待,因为它写得太通俗易懂了。所以每次班级共修念诵一遍,也没有什么感触,只是觉得在执行仪轨而已。但如果仔细对照每一条的解释,我真的都能做到吗?
比如第四条不妄语,“认识到由说话心不在焉和没有倾听能力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修习爱语和倾听,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从而减轻他们的苦恼。”我说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经常打断别人,不等别人说完自己的观点就急不可耐开始讲自己的看法。深究原因,其实是我慢心太重,觉得别人说的不对或没有价值,想把自己高明的看法表达出来。所以没有耐心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而且爱语的布施做得也很不够,说话时更多还是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不是考虑别人听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文中还说,“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的话。”而我却经常赤裸裸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自以为是地提建议想让别人改正,完全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话对别人是否有影响,是否会打击别人的信心。根本原因还是我执,是内心希望别人能按我的标准来做事。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文中说“不要主动指出别人的问题,即便别人要求,也要看他是真的想知道,还是客气而已。即便真的想知道的话,对方现在的心力能否承受得了真相?最好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师兄自己看到问题,但这需要较强的辅导技巧和更大的慈悲心。”还要有不执著结果的心。因为问了就问了,对方能否听懂,能否受益,就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事了。有时,我还是比较受不了这种等待效果的煎熬,所以会一直犯戒。
这种方法确实很能对治我的问题。当我想指出别人的问题时,就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人家能接受吗?会不会因为我的话起烦恼?不能只图自己心里舒服张嘴就指责别人。
通过这样的对照检讨,我发现犯戒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对三宝的信还不够深,因果观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内心。所以才会经常犯一些看似小的过错,而自己也完全没有考虑后果,没有畏惧心和惭愧心。或者有时就抱有侥幸心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我似乎越来越能体会到以戒为师的妙处了,越来越能体会佛陀的苦心了。可以说,以戒为师是修学佛法必须要遵守的前提,我只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佛修行上才不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