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开启“混班模式”新篇章
不知多久我们没有这样敞开心扉交流了,不知多少次我们共修回向后就匆匆离去了,不知多少回班级共修分享后大家还有话没说完,不了解每位师兄的生命背后竟然饱含着许多的人生苦乐。
2016年的最后一次班级共修,眼看着大家今年只有一次见面机会了,慈善义工善泓师兄在班委会上倡议:我们年前再办一次班级活动吧,为这一年做个总结,也为1月份生日的师兄庆生。
说起来我们班平常活动办得并不多,大家似乎都很忙,有开公司的,有忙家庭的,有企业高管,工作日没空,周末家里也有一堆的事要照料。刚开始修学时还举办家庭沙龙,后来因为时间说不拢,最多也只是聚聚餐,班级共修后庆生吃蛋糕而已。每次共修完大家都行色匆匆地离去,相聚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快四年了,班里的学员来来去去,有转班出去的,也有转班进来的,细数一下,现在的师兄竟然来自五个班级。每次共修,我们也真诚地分享,也随喜赞叹,但总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来。后来有师兄担当辅导员,所辅导的班级活动办得热热闹闹,师兄们在一起特别亲切。但一回到自己班,却总是办不起来,于是开始反思。
记得善瑞师兄在一次班级共修分享中说到,当自己带的班级需要帮助时,总会尽一切力量去帮助,而对自己所在的班级却缺乏这样一份发心。检讨自己,还是因为那是“我“带的班级,“我”要发心,还是为三种感觉服务。还有师兄分享,在业余爱好的一个团体里,也会很热情地去做一些事情,可在自己班级却很少。
下半年我们重新学习了《班级服务手册》,明白了原来一个班级的成长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发心,不是仅仅靠辅导员或者几个班委就可以的。在那次班级共修分享中,大家都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后来因为种种因缘,好几位师兄开始在读书会做固定义工,也有师兄发心并考上辅导员岗位,大家在三级修学这个大熔炉里被熏陶、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小组共修的时候,开始有人发心为晚到的师兄带爱心晚餐,班级共修也总有师兄带亲自做的小点心来给大家充饥。
班级共修和小组共修后结伴回家的师兄们,也不再只是寒暄几句,而会更敞开地交流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和一些没有在班级上分享的小故事。
直到2016年的最后一次班委会,善泓师兄主动提出要供养场地,让大家聚在一起包包饺子,喝喝茶,叙叙旧,来一次新春茶话会。善泓师兄一号召,也很奇怪,平常都说没空的师兄都说“好啊好啊,我们各自分工好好聚聚吧”。
就这样,平常在家做大厨的善振师兄主动承担起采购菜品的任务,头一天就召集净凤师兄和善泓师兄一起到菜场买菜,准备第二天的原材料。善泓师兄更是头天晚上就把两大盆的饺子馅剁好了,等着大家来。大家欢欢喜喜地做着准备,比一家人过大年还要积极。第二天9点多,善振师兄又到菜场补购了一批新鲜食材,亲自打车到达现场。大家和面的和面,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下厨的下厨。等到白天上班的师兄赶到现场的时候,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纷纷互相赞叹师兄们的手艺和用心,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等吃完后,原本是打算做最后一次班级共修的,但突然有师兄提议,像今天这样我们轻轻松松不赶时间地聚在一起真不容易啊,不如就改成真正的班级沙龙,大家好好地聊一聊吧。
于是,师兄们开始讲述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小到大,从来上海到进书院,再到在书院转班后的变化。当慧莹师兄讲述来上海后的种种艰辛以及来书院的神奇因缘时,坐在对面的善瑞师兄不禁流下了眼泪。当师兄们全部分享完后,惊讶地发现,每个人的背后都隐藏着那么多的坎坷经历和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磨难。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无能为力,每个人都和自己的命运抗争着,奋斗着,想找到一条幸福的出路。
佛经上说我们在轮回中,仅离别的泪水就有四大海那么深,光是投胎作白狗死后的骨骸就有须弥山那样高,更不用谈我们在饿鬼、地狱道的轮回了。深深地感受到业力就像枷锁一样束缚着轮回中的每个众生,我们努力地想改变现状,却又更加迷惑。生命的希望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一个个问号把我们从天南地北聚集到了一起。
再看《学员手册》的书院缘起里写的话,不禁感叹导师的悲心。在这个物质极度繁荣,内心极度匮乏的今天,处处是充满热恼想寻求出路的灵魂。有幸我们遇见了导师,遇见了书院,重新找回生命的价值,今生得以续佛慧命,再次踏上觉醒的旅程。
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原来某次共修上某位师兄分享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情节我们并不知道,所以也没法感同身受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还有一些师兄,他们听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后面有着更多的故事没有被解读。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人生体验,班级分享短短的5分钟总是来不及把全部的剧情都表述完整,所以听的人会觉得意犹未尽,说的人也会觉得好像缺少点互动的气息。就在这次聚会上,我们往彼此的心里走进了一大步,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信任。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庆幸我们能值遇导师,值遇书院,并且还有幸聚在一个班级,并有了这么一次彻彻底底的交流。愿我们都能敞开自己,在班级这个小家庭里互知互助,互相增上,携手同行!感恩导师,感恩书院,感恩两套模式的施设,也感恩这样一种因缘,开启我们“混班模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