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带班的心路历程
昨天第一次带班,内容是《学员手册》。在带班前挺紧张的,不知道怎么引导“三十分钟讨论”和最后的十分钟法义总结。都说班级共修是提升,对于怎么才能让师兄们不白来,感觉一点头绪也没有。重新看了一遍本章的提纲后,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想和支持辅导员分享一下寻求支持,支持辅导员对我的思路大致是认可的,同时建议再把本期修学的细节过一遍,并提议十分钟的总结最好把前一课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大家感受到在三级修学中学习是有前后关联的,是有次第和引导的。最后还不忘关照说提前准备好,心里才有底,共修时才能放下心来倾听。
下午,心里的紧张还是在继续,后来就请家人帮忙做听众,把十分钟引导在家预演了几遍。家人说,你怎么每一遍讲的都不一样,为何不列下提纲呢?我才发现内心对法义的认知并不如想象中的清晰,不然听众怎么会听得云里雾里呢?原来,一直以来,在修学上对法义的理解是不够全面、准确和透彻的。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还觉得写下来是一种法执,太死板,心是要灵动的。不知道灵动是要建立在对法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的正确表达,否则只会是思路混乱,让听众不解。
列出提纲后再说就觉得不混乱了,心也安定了许多。很感恩早上支持辅导员的分享,说同喜班初期对师兄们不要一下子要求太高,要求他们对当其内容全部掌握是不切实际的,对自己也不要要求太高,希望刚开始就能做得多么多么好。只要安住在模式上,引导师兄们按照模式来分享和讨论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引导到模式上。从中,我体会到辅导员这个角色应该是班级共修中的配角,要帮助师兄们调动起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主角才是关键。
就这样准备了以后,班级共修确实就不紧张了。从一开始便没有太多介入,主持都是主持人在负责,只是在三十分钟讨论和法义总结时我才介入引导。这样做的效果是,并没有因为我的很少介入而冷场,师兄们反而很积极,互相鼓励对方分享,也都在由衷地相互随喜赞叹,甚至踊跃地提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确实是本期的难点,这样连三十分钟讨论的主题也自然就有了。我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在一旁看着、守护着,很安心很欢喜。到三十分钟讨论的时候,师兄们基本上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而我做的仅仅是在大家讨论完后小小地做一个总结,用当期的法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皆大欢喜。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也不着急马上给出答案,只是引发师兄们去思考,静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后,十分钟的总结因为前面的准备以及师兄们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变得容易了很多,并且还有些灵感冒出,真是意想不到。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家一起完成了第一次共修,都很欢喜。
第二天再次回顾当天发生的一切,我意识到,把握自身的定位太重要了。要是把自己定位成教导者,就会觉得自己很重要,自己是主角,患得患失,压力很大。当调整为学习者,分享者,服务者,辅助者时,就会让师兄们去做主角,辅导员甚至连搭台者都不是,这台子就是模式,剧本也是模式,而我要做的仅仅是提醒师兄们在这个台子上按照剧本去演绎各自的风采。这样的工作既轻松又能让辅导员自身从师兄们的分享和碰撞中得到学习和成长,同时辅导员自己也会潜移默化地以身作则,按照模式来引导,而不是觉得我要帮师兄们解决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师兄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交流分享,很开放很欢喜。
很感恩导师提供辅导员这样一条成长途径,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三级修学的殊胜模式,也很赞叹新进班的师兄们对导师和修学模式的信心和践行。感恩并赞叹辅导团队的集体协作精神,让大家彼此增上,共同成长!感恩两套模式的施设和对我们每位学员的细心呵护!感恩导师的慈悲摄受!太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