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生死都是假的 还有什么麻烦?


正确把握佛教胜义谛和世俗谛(资料图)

禅师法语: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净土宗内流行一句话,即“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看似矛盾之语究竟是何意呢?

对于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净土宗修持者来说,始终坚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弥陀佛,只要努力念佛修持便会往生。但“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句模棱两可的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很多修学净土的人茫然——既然往生为什么又说没有去呢?

这句话源自《角虎集》中天衣义怀禅师法语。据《角虎集》记载,天衣义怀禅师虽然身为禅师,但经常修持净土,并以此激励弟子。有一次,在法堂之上问众弟子:“如果说舍离污秽,欣取清净,厌离此界,欣求彼土,则是有了分别取舍的情见,属于众生妄想;但如果说无净土可生,则又违背佛的法语。如此,则修持净土法门者应该如何修呢?”大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禅师自己答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这句犹如狮吼般的开示,不但揭示了净土宗的核心问题——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把净土修持提升到缘起性空的中观哲学高度。但后人对此金句的阐释,玄妙则无以复加,清晰却更添迷雾。只因想清楚无误了解和表述这句话,必须对龙树的二谛学说善为了达。

二谛:佛教认知的两种事物规律

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只要是宇宙中存在的事物,佛教都将它们总结为两种规律来统一认识,这就是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是指事物真实的本质规律,世俗谛是指事物表面的现象规律。佛陀曾在《佛陀与净饭王父子相见经》明确说过,万物的存在都是被认识的对象,而任何一种存在,都具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性质。

世界的现象与本质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属性。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甚至光怪陆离的事物本身属于现象的世俗谛,佛教称之为“有”;事物存在的依赖条件、相对性属于本质的胜义谛,佛教称之为“空”。这一空一有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性质,是任何事物一体并存的对立统一体。了解事物的特征、颜色、形状、功能、作用等世俗谛特点,是建立有序世界的必要途径;了解事物的本质空性、依缘存在、没有独立性等胜义谛特点,可以让人们正确看待世界,不致迷失。

二谛这种事物的两种特征是两种智慧认知的对象,事物现象的世俗谛是靠世俗智慧来认知的,比如我们看到水,了解水有透明、解渴、滋润万物等特点,这些属于世俗智慧的世俗认识;而事物本质的胜义谛是靠终极智慧来认知的,比如我们看到水的时候,并不满足对水基本特点的了解,继续思考水的本质,了解水是由氢氧原子组成,这样不断分析,最终得出水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形式,其本质是空性的,这些则属于终极智慧的胜义认识了。

有一点需要读者注意地是,这两种智慧认识事物所得出的结论,只适用于他自己所观察的范畴,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出现“一切存在是虚无”的错误理解和认识。空的本质只在终极思考下才成立,在普通世俗观念中并不适用。现今很多对佛教知识片面理解的人,就是没有分清二谛的概念,笼统的认为佛教说事物的本质是空,就误以为佛教是虚无论、消极论,这是极端错误的判断。譬如在我们普通感官认识下,一个人的相貌、身高、胖瘦等特点就会呈现,但用X光对人进行观照的话,得到的却只是一具骷髅。我们不能把X光下的结论用在普通感官的认知上,否则,世界就会变得无序。同样,胜义谛也是类似X光下的产物,不适用于普通感官的认知结果。

顺带一提,在佛教典籍中,这种在不同角度讲述的道理很多,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二谛思想,难免张冠李戴,误入歧途。譬如佛陀在有的经典说,世界上存在佛陀,思念佛陀会产生相应的利益;但在有的经典也说,不要以相貌来认识我,不要用语言来祈祷我,那将离我越来越远。这就是典型的二谛例子。从世俗谛现象来说,有佛陀,有世界;从胜义谛本质来说,佛陀跟其他万物一样,其本质都是空性。所以,在佛教中如果不了知二谛的知识,想学懂佛教教义几乎是没可能的,想解脱成佛也是不可能的,只能增加无益的困扰,最终得出佛陀是自相矛盾的错误观点。

被称为佛教相对论大师的龙树菩萨在其名著《根本智慧中观论》中说:“所有的佛陀都是从二谛的角度,为众生宣说三界及三界超越之法,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如果人们不了解二谛的差别,那么,对于佛法也无法正确认识。如果不了解世俗谛的特征,就不会了解胜义谛;如果不了解胜义谛,那么就无法解脱三界,无法证入无苦的涅槃境界。”

定往生与实不去

在了解二谛的知识后,就会知道所谓“生则决定生”属于世俗谛,“去则实不去”属于胜义谛。

譬如净土法门中所描述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到底有没有呢?从世俗谛的角度说,答案是肯定的:有!因此《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但极乐世界有没有独立的自性呢?这就要从胜义谛的角度观察了。所谓“自性”,就是不依赖其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实体,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极乐世界从比量上说,是阿弥陀佛累劫勤修福慧所成就的;我们以正确的分别心去认识的;并且给它安立“极乐世界”这个名称。这三个条件的组合,方有一个“极乐世界”的存在。如果抛开这三个条件,一个独立的、不依靠他缘的极乐世界(即自性成立之极乐世界)在何方呢?所以说极乐世界是假名安立的缘起法。

从现量上说,“都无所见,是最胜见。”在圣人的圣根本现观智前,即使是涅槃、一切种智,亦不见其有任何自性,如《文殊师利问经》云:“文殊师利,我尚不见生死,况生死过患;我亦不见涅槃,况涅槃功德。”何况见有极乐世界?

同样,从事法、世俗谛来说,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去到极乐世界;但从胜义谛空性来说,无生无往。此即龙树在中论所说的“不来亦不去”之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