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


《与茅静远居士书》是省庵祖师写给茅静远居士的一封书信,原存于《省庵法师遗书》中。东林寺印经处印有《省庵大师遗著》,九州出版社最近亦印行了《行策大师省庵大师文集》,皆收录了此一书信。

省庵祖师专门面向居士的开示遗存并不多,如《示吕居士偈》《与茅静远居士书》《赠东阿居士二首》《将赴浙中留别朔方居士》等,而尤以《与茅静远居士书》言辞最为恳切,所示最为精要,最值得修行净土的居士反复涵咏。今就后学学习此书的体会作一报告,请各位大德惠正!

一、茅静远居士其人

茅静远居士,我们对他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彭绍升生年略晚于茅静远,但其所著《居士传》并未收录茅居士,可能是时代太近的缘故。所见资料中《杭州府志》《东城记余》(又名《东城小志》)《国朝画识》所载皆极简略,惟《北郭诗帐》所引梁文泓《箨园诗文钞·茅静远家传》较详,引之如下:

“茅瀚,字静远,仁和人,本姓陈。性慈和,勇于为善。好观书作画,画入能品。江淮燕赵间,得尺幅珍若夜光。喜放生,岁活(qiú)、鳝(shàn)、黾(měng)、龟、鳖、蠃(luǒ)、蛤(gé)以亿计。一夕出,遭牵牛者,若知瀚能活之,觳觫(húsù)殊甚。询之,将就屠,遂赎舍之。尝重建城北拱宸桥,主办京师全浙会馆。总制李敏达公器之,见则呼为善人。敏达欲凿横渠城中,瀚为残地脉,四争乃止。积行上闻,恩叙五品大夫。”

又,《东城记余》卷上载茅静远晚年皈依佛门,法名宝善,曾于乾隆二年建桥,即以宝善名桥。

由此可知茅静远居士约略生平,具有一般名人居士的特点。一是能书善画,二是乐于行善,曾建拱宸桥、宝善桥等。这样一个名人居士愿意亲近佛法,无论僧俗都是十分欢迎的。省庵祖师和宝善居士有缘,所以对他也是特别挂念,特地写了这封信给他。

二、居士修行的歧途与要点: 书信的启示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

约在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下旬,省庵祖师由四明(今宁波)到杭州拜访宝善居士,恰好碰上居士外出,未能相遇,便返回到回龙寺。一月后,因众人请讲《法华经》,便于五月间到杭州请经,而写了这封信给宝善居士。

省庵大师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夏第一次到四明阿育王山顶礼释迦牟尼佛舍利,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春三月,再次前往四明阿育王山。自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春开始,在阿育王山启建涅会,共十年。此中所谓返自四明,即指在阿育王山二月办完涅法会后返回回龙寺,途中经杭州拜访宝善居士,张景岗居士言,其年当在康熙六十年后,约在雍正三年。回龙寺,当在浙江某地,离杭州不远,但不知体位置。

“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

宝善居士勇于为善,有放生、造桥两大端,“一善甫完,复作一善”。所造之桥有拱宸桥、宝善桥等,被时任浙江总督李卫呼为善人,其佳评俱如前引。

“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

善事非是无功德。儒家经典《易经》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三:“行善自获善,行恶恶自报。”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绝无虚假。

印光祖师也鼓励居士行善。在《一函遍复》中,他告诉我们:“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说:“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

但善事所得功德尚属生死业缘、人天福报,不能了脱。结下生死业缘,即使能获得较好的人天福报,享受人天间的富贵,但世世生死轮回,万劫不脱,不让人惧怕吗?可见净业修行首要的是以生死心为切!

省庵祖师在《劝修净土诗》中将人间比作通达净土的驿站,鼓励儒士莫作停留:“好寻归路思安养,莫认邮亭作故宫。”

所以,善事非不可为,但不若生死大事为急。印光祖师《一函遍复》中特别指出:“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

此段,省庵祖师批评了居士修习佛学易入的歧途之一:勇于行善而不以生死大事为急。总之,一切应以生死大事为急。

“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

一些居士虽然参尽世间公案,知道很多道理,也修习了多年净业,但生死心不切,世间缘分撇不下,念佛心不专。

省庵祖师这里继续指出居士修行的第二种歧途:即醉心于参究公案而不能出,久习净业而念佛心不专。究其原因,莫非名根不断,爱念牵缠。大师《示禅者念佛偈》:“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又说:“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即指出莫要迷恋于世间公案,弥陀佛号才是最高公案。

所谓生死心不切,念佛心不专,亦可以说未能发菩提心。大师《示吕居士偈》:“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所谓一心,即菩提心,所谓爱根,即对自身和名利的爱念。

省庵祖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里更明确地指出发心立愿往生西方净土对净业行人的重要性,同时引《华严经》指出,即使修诸善法,亦要不忘菩提心,否则如同魔业,何谈了脱?

《劝发菩提心文》中还列举了居士修行的不当之处:“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这同本书中对茅居士的批评相一致,值得我们注意。

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

所谓二者,当指名根、爱念,亦即世事、家缘。修行的安稳之道,是生安养而脱生死,脱生死而免堕落。这里省庵祖师重复说到所谓行善,仅能免失人身,不能了生死。

慧远祖师当年在给刘遗民居士的信中亦曾提道:“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宛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一般居士多有修习儒道经典的经历,但这些尚属世间公案,沉冥之趣,必以佛理为先,了脱生死,舍佛教而无他。慧远祖师方便,以自己的经历说来,更让人亲切,引导诸居士舍儒道而至释迦,或以佛家为宗,会通儒道。

“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

省庵祖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宝善居士,其当前的障碍在于不能一心念佛!不知缓急,不知先后!“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此是多数居士之通病。

“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省庵祖师建议宝善居士:“谢绝人事,一心念佛。”谢绝人事是因为“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一心念佛是因为“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加以斋戒,尤为尽美”。斋戒是保持清净心,不为人事动心,专为念佛用心的方法。省庵祖师在修行方法上提出了至简至要的三点: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

慧远祖师亦曾劝勉刘遗民诸人:“君诸人,并为如来贤弟子也,策名神府,为日已久。徒积怀远之兴,而乏因籍之资。以此永年,岂所以励其宿心哉?意谓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然后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这里慧远祖师亦指出刘遗民等人虽然早为佛弟子,但一直未能得门而入,关键在于无“因籍之资”。慧远祖师的建议是“六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这同省庵祖师提出的“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是完全一致的!

“衲所知识者甚寡,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者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倘不以人废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则亦无可奈何矣。”

以上省庵祖师严厉地指出宝善居士修行的歧途,并给出了修行的正道,谆谆教诲,晓之以理。此段则进一步提出殷切的希望,厚谊切切,动之以情。

三、余论:居士修行应当结社

以上省庵祖师指出居士修行的主要歧途在于勇于世间散善,甚至醉心于此。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出离心不强,生死心不切,不明缓急轻重,其解决办法则是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并加以斋戒。这是省庵祖师开示给茅静远居士的修行要门,对我们后学之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学以为,居士修学之所以有如此困境,主要还在于周围障缘太多。特别是初发心者,初学者,由于信心还不是那么坚固,修行还做不到何时何地皆能用功那样圆润自如,因而要特别重视选择周围的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历代祖师早已给我们指明了道路,那就是结社修行。

我们知道,有四位以上僧人以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之“六和敬”法一起修行共住的团体,称为僧团。而在家居士混迹于俗尘之中,他要养活家人,他要应酬交际等等,障缘自然很多,要做到一心念佛,的确不容易。那么,他怎样才能保持精进的道心呢?后学以为,只能走结社的道路,这是一条从慧远祖师开创出来,一直到省庵等后代祖师都在坚持的,最适合居士修行的道路。

佛教结社自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开始。这是慧远大师慈悲,为了接引刘遗民等居士而方便开创的特别适合居士修行的团体。结社这种方式由出家师父指导,接纳在家居士参与同修,共同发愿,共同修行,共同往生。由于有了师父指导,有了共修的场地和环境,就能较好地对治居士在俗世所处的困境,护持居士修行的道心不失,从而逐渐达到一心念佛的境界。这也是在藉助弥陀佛他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藉助僧团和结社的他力,对治我等凡夫的习气。

省庵大师也是赞成结社的。他在《将赴浙中留别朔方居士》中说:“远公社里旧遗民,世外相逢说往因。千里关山两芒(juē),半瓢风月一闲身。扁舟细雨孤灯夜,残雪寒梅古寺春。准拟明年修白业,与君同作种莲人。”表达了省庵大师与居士共同结社的愿望。雍正七年(1729年)冬天,杭州居士茅静远等人与梵天寺省躬、一苇等恭请省庵祖师住持凤凰山梵天寺,大师遂于寺中结社,开净业堂。似乎茅静远居士对省庵祖师的话是认真听进去了。省庵大师当时作有《净业堂规约》和《念佛规约》,其中亦特别提到:“宜禁止游行”“宜谢绝迎送”“宜屏弃杂务”“不得应酬人间佛事”等等。结社期间,大师另有《寸香斋诗》等,规定日常见客,寸香而已。一代祖师尚且如此,下愚居士敢不惕励?!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