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2》讲的也是初心和大爱啊!


《西游伏妖篇》延续了周星驰前几部西游电影的主题,用特有的周氏无厘头风格讲述了一个荒诞戏谑而又真诚温暖的故事。贯穿全片的中心,我想可以用“再出发”三个字概括。在驱魔片中,师徒四人就已经开始出发了,这部片子中,他们经历了猜疑、变化、动摇,甚至生离死别,最后还是继续踏上了取经的征程,再出发。

再出发,很有味道。可以这么理解,伏妖篇是描写出发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初心。很多时候,我们会像师徒四人一样,因为走得太远,风景太乱,忘记了自己当时出发时的梦想。甚至,像沙僧一样,丢掉了本性。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强大自己的心灵,抵挡风险、猜疑、诱惑。这样才能复还本质,保持前进。其实,师徒四人面临的一切猜疑、离间、动摇、磨难,说到底都是师徒四人没有坚持初心的原因。

牢记自己的初心,就不至于被外界所迷惑,电影里印象比较深刻的,以凡夫唐僧的视角来看是个美艳的女人,但以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来看却是蜘蛛精的化现,这如同人世一样,谁都说不准在一张人皮下,内心是个什么样的嘴脸,或者从佛教的不净观以及白骨观的角度来讲,人人又何尝不是冷怖的,远离对外在的执着

唐僧需要放下的是段小姐

其实不管是驱魔还是伏妖,驱除和降服的不是蜘蛛精,九宫真人,不是红孩儿,甚至不是动了真情的白骨精,而是自己。唐僧前进途中最需要割舍的是对段小姐的情关,悟空最需要克服的是自己对“臭猴子”的自卑,八戒需要戒掉的是自己见了美女就荡漾的世俗之心,沙和尚需要时刻警醒保持着自己的“人样”。每个人在前进的路上,都有自己的障碍,都有自己的困难。

事实上﹐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人生有很多“求不到”的苦﹐几乎处处事事都反映出来﹐只是近乎进入“麻木”状态﹐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臭”罢了﹔习以为常﹐陷于苦境而不自知。诸如年幼学生平时读书用功﹐渴望能够考上第一名﹐结果榜上无名﹐不惜跳楼自尽﹔又如男女谈恋爱﹐渴望早日成婚﹐不料女方或男方变心﹐移情别恋了﹐悲痛欲绝﹐一时扭转不过来﹐不惜毁灭自己生命﹐甚至同归于尽﹐惨绝人寰。在政治上、金钱上为了“求不到”所求的东西﹐在穷途末路下﹐做出糊涂愚事来﹐比比皆是﹐能说“不苦”吗,一生辛劳,万幸求得到的﹐即使能够如愿所偿了﹐也未见得不苦。要想解脱烦恼的根源,那就必须要解决掉自己的心结,不断前进,这样才能走出条通天大道宽又阔。

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句话,就是唐僧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像唐僧进行“危机公关”的时候对悟空说的,要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只有对每个成员的需求进行缜密的分析,才能打造出一支团结的队伍。我感觉影片中间唐僧对悟空的“危机公关”是全篇的关键,如果没有这次精神的洗礼,师徒四人在最后是不可能面对九宫真人的反间计的。而这公关的中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唐僧对白骨精的爱,就是让她灰飞烟灭

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还应该具有一种大爱,就像唐僧对段小姐一样,虽然念念不忘,但是还是为了普度众生的大爱,走上了西行的路;对白骨精用情再深,还是为了让她摆脱苦海,不得不选择让她灰飞烟灭。人与佛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就是前者“迷”﹐后者“觉”而已﹔人之所以“迷”﹐因有“无明”在支配自己﹐佛之所以“觉”,因有“智慧”了知一切。佛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如果懂得以上这些佛理的人﹐可以说或有少许智慧了。所谓“菩萨畏因”是指一些有智慧的人﹐对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非常明白因果的道理﹐料到后果的严重堪虑﹐绝不轻易去做﹐这叫做畏因!不造恶因﹐怎有恶果呢?但是有些人受种种无明乃至盲目欲望驱使﹐不择手段﹐干尽坏事﹐在受到严厉制裁时﹐就感到恐怖极了﹐这叫做畏果!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爱,不单单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也是我们为人做事的一种追求。

《功夫》中的如来神掌

这种大爱贯穿了周氏西游片的始终,像星爷电影中所有的“如来神掌”一样,其实这种高深玄妙的功夫,就是一种大的境界,境界不是你单纯依靠《儿歌三百首》能够训练出来,需要经历一番天翻地覆才能体会出来。这种天翻地覆也许就是人生的历练,经过生活的磨砺,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一本简单的《儿歌三百首》中悟出“如来神掌”的玄妙武功。

我们佛教讲“离世觅佛法”是万万不可行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不管修行也好,学习也罢,都不能云里雾里,西天再远,磨难再多,也要一步一步走完,一件一件历练,不然,肯定掌握不了盖世神功。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或读过,有几句优美的、描述禅悟境界的语言:未悟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在参禅之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到了真正觉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说的就是迷与悟。

《西游伏妖》中的如来神掌

最后,我想起一个佛教的故事:

沙漠里有一只骆驼,它已走了很长的路,又饥又渴,焦虑万分。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辛苦?付出的比别人多,捱的苦却不比别人少?”它满腹怨气,一路痛苦地走着,一不留神踩着了一片碎玻璃,脚开始流血。它看着那小小的伤痕,无名火起三千丈:“已经够倒霉了,还遇上这楣事。”它狠狠地踢着沙发泄,沙粒崁在伤口上,伤更严重了,每走一步更痛,血流的更多。

走着走着,渐渐走出了一条血路。血的腥味吸引了秃鹰的注意,在空中盘旋,紧紧盯着骆驼。骆驼很害怕,拔足狂奔。走啊走,直至筋疲力尽才停下来,脚上的伤口更深了,血更流不止。一群狼闻到血腥味,飞奔而来,骆驼知道处境更加危险,拼尽余力慌忙逃命。

又再走啊走,终于摆脱了狼的追杀。此时骆驼已累透了,它亟需休息,但它更清楚知道脚上的伤口,那股血腥味将带来生命的威胁,于是它想尽办法将受伤的脚埋在沙堆里,希望其他动物闻不到那股味。它实在太累了,跪倒在沙堆上,渐渐昏睡过去;以为自己很安全,却万万没有想到,一群蚂蚁正循着血路,向着它的身上涌上来,黑压压的一片,像张厚厚的黑毯子,紧紧地把骆驼裹着。

当骆驼因疼痛惊醒时,浑身已被蚂蚁占据了。蚂蚁虽小,但无数的蚂蚁就像大猛兽般,使骆驼完全无法招架,它尝试猛力挣扎求存,但就是无法摆脱。它再也支持不了了,当它即将死去时,它后悔莫及,懊悔自己因为一小块玻璃碎片而生气,才会有此下场。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与磨难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是否要像骆驼一样,只有哀叹、只有追悔呢?能否尽早醒觉呢?其实我们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新闻资讯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新闻资讯。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