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宣的心路历程


今年班级选班委的时候,我发心做文宣义工。近半年来想辞掉职务,又想做,多次反复,真是内心撕裂的半年。

刚开始做文宣,我很有热情,觉得应该为这个岗位做点事。于是,我每天空的时候就会发5—6篇文章到班级群里,因为书院网站的文章更新速度太快了,我要及时推送给大家。有次共修,问了一下师兄们的反馈意见,大家说发得太多了,有的说都没有时间看,大家上班太忙了。有的师兄建议每天就发一两篇。尽管当时自己心里有点不快,但想想也是,既然是为大家服务的,那就按师兄们的意思去做吧。

师兄们参加班级活动,拍了很多照片。我有段时间特别想做个班级成长记录,一方面增强凝聚力,一方面记载我们一起修学的点点滴滴。我想,当我们老了再看看一起修学的照片,一定会很感动。带着这样的热情,我做了一个班级相册。其实PPT我也做得不熟,都是摸索着在做的。刚开始,师兄们也很欢喜,随喜赞叹,我也挺开心的。后来有一次,我的电脑很卡,因为照片太大,我想了很多的方法,花了整整半天时间,终于把整理好的相册发在班级群里。结果半天了,群里都无人回应,我当时心里很恼火。验证了导师的话:凡夫心是需要被肯定的,不然就气急败坏。

再后来,自己心里就有了障碍,推送文章有些顾虑:要是别人反感怎么办呢?这个时间点,要是打扰了师兄们的工作怎么办呢?要不要发?他们有没有时间看?我的内心没有了最初的欢喜和热情,变得有点僵硬和被动。

同修班每天做定课要念诵一些文字,在念诵的时候要用心去观想佛菩萨境界,把自己融入到三宝功德中,要用佛法来作意,而不是用自己的凡夫心来作意。在此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在书院做事其实是带着一种凡夫心的表现心理。也正是这种自我表现的心理,才给自己带来了一堆失落感。所有的苦,都是因为建立在自己凡夫心的基础上,而不是真正地想要利益别人。我认识到在世间做事和在佛门做事的区别。一般,我们在世间做事是为了成就自我,但在佛门做事是为了消融自我,两者是不一样的。自己从一开始的用心就不对,不是修行的心态。那么,我该怎样来调整自己的心呢?我开始推己及人,思维班委们的不容易。平时班委们付出了很多,而自己往往认为是应该的。班委们做事都是因为各自的发心,其中有多少坚持,有多少不容易,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而我从来没有体谅过别人,常常忽视别人付出的辛劳,缺乏感恩心。

有次偶然遇到以前的同事,她已经是领导,生意做得红火,奔驰也买了。她问我现在怎么样,我说自己不太好——这两年,一直没有突破瓶颈,迷茫没有方向感,并认识到自己很长时间没有在专业上充电了。我开始纠结:做班委有什么意义?在工作生活上多花点时间不好吗?难道自己工作生活处理得很好吗?为什么别人可以不来上课,为什么我一定要来?内心的尘渣都显现出来了。我跟班长观竹师兄说:“我不干了,我要多点时间在工作上,我不想做班委了。”班长观竹师兄说:“理解,没事的。回头跟师兄们商量下,师兄不要有负担。”班长没有批评我,理解的心让我的戾气消了大半。

把修学搞好,把工作生活处理好,两者同时兼顾,做起来是有难度的。就像某个时间点,你去上课了就不能加班。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能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但哪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呢?学佛就像为生命种下善的种子,我们要精心呵护它的成长,善的环境就像土壤。法师说,如果种子自己不成长,而去依靠土壤,让土壤来代替种子成长,这不是很荒唐吗?想想自己,作为班委,遇到困难总是消极逃避,把责任推给别人。就像一个士兵,还没有上战场,就失去了打仗的信心,未战先死,这样怎么行呢?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心行,发短信跟观竹师兄说,我想继续做一段时间的文宣义工看看。

世间的物质是有限的,而我们的心可以是无限的。在修学过程中,我们的心量应该越来越大,而自己的修学为什么越来越苦?事情的局限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内心的对立。自己经常从个人的得失上来考量,而不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考量。比如觉得别人在世俗上拥有了成就,而自己没有,心里就难受。佛法是圆融的,了解到缘起,就应该去随喜别人,别人在世俗上的成就,我要为他感到高兴。有的师兄忙于工作,没时间来学佛,他们在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他们很辛苦。来学佛的很精进,在为成佛而努力,更要随喜。把自己和环境割裂开,内心就会很孤立很苦。如果从佛法的角度而不是个人的角度来看,就容易获得自在。就像做班委,也不是我在付出,而是师兄们给了我犯错和成长的机会,我应该感恩师兄们的包容和陪伴。

每个人的业力是不同的,佛法告诉我要在因上下功夫,不要去攀比。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不圆满皈依三宝、学习佛法智慧才显得更有意义。现在的我从闻思中获得了一些法喜,但做得还很少。有的时候,做事比较被动,做着做着就起烦恼了。所以真的非常感谢三级修学,感谢书院的两套模式,让我在做事中不断检验发心。自己根器劣,福报智慧都不够,更要从《道次第》开始学,按照上士道的发心,从下士道开始行持。在修行的路上,自己要踏踏实实地积累资粮,忏悔业障

上一篇:关怀老人的义工行
下一篇:母子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