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超法师:师德如山 师恩如水


我的故乡齐鲁大地,也是儒教文化的发源地,因而那里的子民自古佛教信仰相对薄弱。近代,随着基督教的渗入,固有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侵扰。佛教于我,几乎从未接触。

师德如山 师恩如水(资料图)

2007年春天来到政治文化中心——北平。冥冥之中,佛家思想进入我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我出家了。

缘起是同事去寺院烧香时拿回来几张光盘—— 一首唱诵的《大悲咒》,悠悠的天籁之音与灵魂深处的善根,心有灵犀,一触相通,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将我深深吸引,从此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阅佛教资料,关注周围的寺院,甚至萌发寻找可以皈依的寺院的念头。

记得那天下午第一次去市中心,一路寻找,询问,心中充满焦急。总算到了法源寺,一问不巧,寺院师父们暮课已结束,殿堂双门紧闭。满腹遗憾,便在寺院旁边的佛具用品店一带流连。

“法源寺平时什么时候传授皈依?”我试探着询问商店里的阿姨。

“明天中午十二点就可以啊。”阿姨竟和颜悦色作答。

心中一愣——明天中午十二点的火车要去东北。我向阿姨说明前来的目的,她也被我的诚心和焦急感动,一边安慰我,一边急忙拿起电话对我说:“小伙子你稍等,我问问我的师父是否在寺院。”放下电话,她笑呵呵地说:“小伙子,你很有福报啊,师父就在寺院前面公园遛弯儿,马上过来。”

郁闷的心情一下子缓解许多。话音刚落,走进来一位衣着长袍,身材不高的年轻僧人。圆圆的脸上,一副突兀的大眼镜,看上去通体的书生气。不禁不心生疑窦,这位就是为我介绍的师父?这么年轻能行吗?总觉得有年岁的出家人才有道行。

回过神来,他已经在打量我。一边亲切询问我的来意和工作情况,一边简略介绍皈依的意义及要求,还在佛像前为我传授三皈五戒等仪式。之前我对这些已有所了解,对他所说的话还是能听懂几分。师父忙着去上晚课,临别时叮嘱,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多看书多念佛,有什么问题只管打电话等等。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后,他便走了。

下午的经历,我好像做梦一样,初识师父,仿佛一个精神无依托付的孩子有了依托,成为在家的佛教徒,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兴奋笼罩着我。

皈依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寺院亲近师父,和大众师父一起参加晚课。那段时间,对佛法的兴趣十分强烈,来回奔波辛苦,但是内心很充实。于是没多久我开始萌发出家的念头。原因很简单:喜欢那一身飘逸的长衫,喜欢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当初谈不上弘法利生的大志向,但是我肯定,自己绝非因为受挫,更不是逃避生活,以至于到出家之前都没有退却的念头。

我想,也许这就是因缘,这辈子注定要做和尚吧。

亲近师父最初的日子里,是以干活培福为主,师父说不管出家在家,福报是生命的支撑。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源自过去世的福报,若不继续培植,总有耗尽的一天。因此无论是在寺院也好,出门也罢,师父都会让我做很多事情,他说人不能闲,一闲则懒,而且容易生是非,还有可能滋养种种不善之念。

有一件事让我很久不能理解,比如房间里的一件东西,一天之内,他会让你搬来搬去。作为搬运者的我,肯定有怨言,但不能不依教奉行。后来,无意中听师父与居士一次的谈话,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们普通人福薄慧浅,怎么办?就要多做事,有了一定的福报,才能显发智慧。以前虚云老和尚和来果禅师的禅法大有区别,虚老修的是动中禅。他主张修行人要动起来多做事,不可一味打坐打坐。坐在那里,有没有功夫,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一旦动起来,好坏都会暴露。而来果禅师修的是静中禅。他认为出家人是尊贵的,不可干活。但从早到晚端坐禅堂,就会滋生很多吃闲饭的。另外,现代人往往习气太重,让你不停的干活就能消除业障,所以不停劳作是一箭三雕的事。

听到此番深入浅出的开示,茅塞顿开的我,意识到自己的境界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可见师父将我的内心看得一清二楚。他是用智慧,时时提醒我,开导我,让我真正走进佛的世界。

对师父内心的感恩,只有亲历的我才能感触。

接触久了,我终于从一开始认为只有老和尚才有德行的愚痴中彻底觉悟。人一旦只注重表面,往往被陈旧的观念所蒙蔽。我错了,错得很可笑。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凭个人的印象下各种定论,于是,在以后的接人待物中便有了经验。

跟随师父的时间越久,出家的心情越急切。2009年,终于辞掉工作一心修学,一边等待剃度。每次表达想尽快出家的愿望时,师父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学修浅陋,资格不够,也没有自己的寺院供我常住,不要着急还是再等等之类的话。当初的我,一门心思想跟随这位师父出家,从未考虑过其他的寺院,其他的法师。或许,这就是缘分。因为师父的悲智已深深折服了我。

后来,师父担心我辞去工作,日常食宿成问题,就将我介绍到国贸商务区一位师兄的传媒公司上班。工作很是轻松,只须整理资料,负责报税等。我内心很清楚,这是师父和师兄的慈悲,否则凭我一个中专生,哪里可以坐享白领的待遇?对师长的感恩,无以回报。

2010年秋,我依然催促师父为我剃度,甚至有些急躁,甚至想到如果再不应允,真要跑去别处了。再三祈请,没过几天,师父或许看出我已铁心出家,历经三年考验,信心坚定,未曾动摇。于是便择一吉日在法源寺为我剃度。

落发那天,我的剃度仪式没有像他人那样隆重。十方丛林规矩,寺院僧众不可剃度收徒。所以,只能在师父寮房悄然而行简单的剃度之礼。但内心的欢喜,难以言表。乌发落地,我不曾伤感,更无悔意,因为这是一种解脱,一次重生——这一天我等了三年!

剃度的那天晚上,久久难眠。我已意识到,名义上成为一名僧人并不难,难的是走进佛境,完成僧格。我自信不是来佛门滥竽充数的,况且亲人尚未同意,安能当作儿戏?要对得起自己选择的漫漫佛道,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得起师父的法乳之恩。

出家以来,曾先后读过两所佛学院.前一所学院在南方,由于气候潮湿,饮食不习惯,同时因个人问题未能圆满而半途退学。怕师父伤心,也没敢相告,便常住北京另一座小寺院。这里相隔师父并不远,一直提着心度日,可最终还是被师父知道。面见他前,我已做好被斥责的准备。

面对师父,我垂首低眉,立在一边,不敢直视。

“还好吧?跟我出去走走。”

师父依旧满脸微笑,像什么都未发生一样,走过来小声对我说。

乖乖地跟在师父身后,我一言未发。一路上只听到他和居士们交谈,我一边走一边自责,真想还不如被狠狠骂一顿倒轻松些。师父像看出我内心的纠结,提升音量说:“出家不易啊,如今的出家人根器大不如前,没受过苦,还不能吃苦。那时候我们出家,条件差得很,每天除了上殿过堂,打扫卫生,还要照顾老和尚。师父管得严,天天看着你背功课,拜佛,稍微懈怠拿起拐棍惩罚。偷个懒,去什么名山大川转转,想都别想。记得一次我说太苦太累,不想读佛学院了,只说了一句,师父站起来喝道:‘ 你赶紧离开吧!我的徒弟里面最低的都是本科学历,你这么小不读书去干嘛!不读书我不是你师父,你也不是我徒弟,回家你就自由了!’师父的棒喝如晴天霹雳,从此我再也没有说过半句怨言。直到后来聊天师父才对我说,对你这么没有人情味,十年后你再想想。现在不用功到处跑,只能让心散乱,被名利牵引。读书也是沉淀意志。沉淀几年,内心强大了,知识丰富了,福报增长了,自有香花迎请,着什么急?”

师父轻语慢言,犹如一盆冷水从头而降,我一下醒了。师父与居士的对话,何尝不是对我良苦的开示?或许这正是他教育我最佳的方式吧。平时,也常听师父说起,现在的人内心脆弱,心量有限,要采用护理型教育。他对待弟子们一直如此,无论是从佛学的认知还是做人的道理,都给予莫大的指引,从来不当众让人难堪,而是不厌其烦,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转变弟子偏执的思想行为,我们很少看到他对徒弟发怒,他的身教胜过言教,令人深深折服。

更让我信服的是,师父那日一番良言如金玉,后来全被印证!

天有不测。2014年春节前,师父因过度劳累,气血两亏,再加上刚出家时落下的病根,身体几乎一下子垮掉,几度大限将临,徒弟们手忙脚乱。冷静下来,便想到联系最好的医院最权威的医生,为师父医治。在难受至极时,从没听到师父的喊叫,没有看到他对病情的恐惧,只听到他从容的念佛声。他强忍疼痛,交代身边的我们,不做任何无谓的抢救治疗。那几日,他常常嘱咐我们:“我们的病都是往昔的业障,该受的罪自然要受,该了的业自然要了,命能否保住且要不管它,要做最坏的打算,只管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要知道只有往生才可以永生。人,必定有这么一天,修行人不求活着多么风光,但求临终好好离开……”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该如何表达对这位平凡而尊贵的师父钦佩与景仰。我相信,在死神面前,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源自功力,显自慈悲。我钦佩他对生死的从容,景仰他对身外之物的淡泊。

病中,他将遗嘱写好,嘱咐后事。

在师父身上,我目睹了非同常人的理智与尊严,怎么能不为之动容且震撼!

历经几次转院,最终师父被送往协和医院观察疗养,病情总算稳定,我们心里的石头也落下来。

住院期间,师父像往常一样接待很多前来探病的居士信徒,尽己之力为大家宣讲佛法。师父超人的意志,病情竟神奇地好转。病中的师父,对佛法与世间法的圆融辨析,使整个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得到度化。这就是佛教常说的为法忘躯,无私奉献吧。有时,我们想阻挡信徒的探望,让师父更好静养,他会说:“法身慧命总比身体生命更重要。”

这个春节我在医院陪伴师父,照顾他的饮食,针药,处理一些琐碎事情,最难得的是可以日夜亲近。师父虽然住院本身不是好事,但只有这个机会,师父的时间才属于我一个人的。我聆听教诲,享受法意,承受与师父无话不谈的天恩。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在我心中,师德如山,师恩如水——师德引路,师恩润心。

严师就在身旁,佛境就在前方,我将从容而行,走向心仪的殿堂。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