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击队遇上正规军


初学班级建设,我觉得内容繁多,条条框框的,有点像行政文件,内心有点抗拒。但是再三思维,却又觉得非常非常重要,它是我个人修学和团队修学一个必不可少的保障。尤其是联系自己若干年前未进入书院时的状态,更觉得班级建设是三级修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班级建设,师兄们就无法安住地修学,更不要谈走向解脱成就菩提了。

我以前的经历正是一个反面教材,鲜明地展现了缺乏班级建设的修学团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在1998年年底建立了一个学佛小组,当时只有3人,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后来朋友介绍朋友,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四五十人。修学的形式是请法师或居士讲解经论。2004年4月,经佛友推荐,我们开始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学得很漫长,一直到2008年底才学完。2009年有缘遇到导师,推荐我们学习《略论》,我们又开始学习导师讲解的《略论》。学员保持在20人左右,但是很不稳定,来来去去,感觉是“铁打的我,流水的学员”。当时我内心有两个强烈的感受,一是自己修学不得力,心行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二是带动学员无力,用尽凡夫的洪荒之力也无法让大家稳定下来,少一些流失。

为此,我百思不得其解,痛苦、迷茫。直到2012年春天又有幸遇到导师,他向我详细介绍了菩提书院的修学模式,我才茅塞顿开,觉得加入书院会解决我此前所有的迷惑与问题。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四年多来,书院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惊喜与收获,不但个人修学有了明显的进步,班级师兄也非常地安住、精进、自觉,辅导员、辅助员占了一半以上。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与导师的慈悲用心与智慧施设分不开。

我以前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以班级建设为例:

第一,缺乏好的修学方式与修学方法,致使心行没有改变。

以前的修学方式是听讲座式的和学知识式的。学员们普遍没有自修,更没有小组共修。周末来共修的时候,自修、小组共修、班级共修混一起,能做到对法义有消化理解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接受和运用,心行上又何来改变?在修学的时候,虽然知道有“闻思修”这个提法,但根本不明白怎样去“思”去“修”,没有“八步骤三种禅修”这样明晰的指导,基本上没法把法义落入心行。我还经常做一点自修,但以我个人的经验,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理解了导师讲的意思,然后觉得导师讲得很好,仅此而已。但是,我要不要接受它,把它变成我的观念?要不要在生活中去实践、运用?这是没有触及到的。所以无法达到观念、心态、品质的改变。而且因为没有法喜,很多人就学不下去,流失了,我也在苦苦支撑。

第二,没有进行班级建设,无法带动学员。

书院的班级学修内容齐备,修学、传灯、慈善都有,在职能方面有明确的定位,辅导员和班级成员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推动班级建设,为师兄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学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相对轻松,班委成员有担当,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一位学员也在修学与做义工中发挥着主动与自觉的精神。

而我以前就是小马拉大车。一个人承担辅导员和班委会的全部职能。而且,把辅导员的角色理解成老师,在共修时为大家释疑解惑。因为我在世间的工作就是教师,所以职业串习非常严重。回想起来,当时我看起来是在付出,实际上是带着一种慢心在组织大家修学。每次被称为“某老师”时,心中都会生起一种优越感。共修结束时,就觉得任务结束了,跟大家的心灵没有太多的连结。

组织共修是我的责任,营造氛围也靠我想办法。我没有想到,其实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具有觉醒的潜质,也就是导师所说的“自觉、独立、自我优化”。我没能去引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员们感觉共修好像没有他们什么事,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有段时间,我把几位修学精进的师兄指定为组长,但他们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顶多是在理解法义的时候多分享一点。导致班级的状态非常松散,共修的时候似乎挺高兴的,回去时却感觉收获不大,缺乏那种震撼心灵的法喜。

学员偶尔也会有一些类似传灯的行为——介绍朋友来学习,但是,插班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能跟上的就跟着学,跟不上的就流失了。而且,本人修学效果不明显,传灯的效果也就差,看到自己介绍的人流失了,有时内心还会有烦恼。而书院传灯是“感染”,是靠自己修学的变化去感染他人,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感染力是很强的,非一般世间感情的影响力可比。而且传灯是环环相扣的,从沙龙到入班,建立在对佛学有了基本兴趣,也了解了书院是干什么的认知基础上,一旦决定入班,是学员主动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也由浅入深,让人容易学得进去。

第三,没有慈善,班级氛围营造不起来。

说实在的,我当然知道营造班级氛围的重要性,但就是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我想了很多方法,比如物质馈赠、吃吃喝喝、聊天谈心等等,但效果不是特别好。因为它建立在世间温情的基础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书院的慈善方式多样,有庆生、亲子、孝亲、疾病和临终关怀等生命关怀活动,还有每周一素、环保护生等慈善活动。除此之外,书院更重视心灵慈善,同修道友之间的慈善互助。每次小组共修、班级共修的真诚分享与认真聆听,都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大家由陌生走向熟悉,由自我保护到卸下包装,彼此越来越有信任感和安全感,很多心理感受在朋友甚至伴侣面前都不会吐露的,在共修中可以一吐为快,不会有任何担心。四年多来,我们班的师兄们经历了共同的成长,相互之间已经成为最亲的亲人。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是班里一位师兄曾说过,她身体不太好,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如果有一天不行了,一定会第一时间给师兄们打电话!因为她知道生死之际唯有法才可依托,而师兄们会帮她如法地处理后续事宜……

通过进入书院前后的对比,我觉得自己以前就是游击队,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串习在带一个班,虽有心而无力,战斗力很弱,但是进入书院之后,却一举而成正规军,在导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方法。其中,班级建设就是最接地气的方法,不论是在自己班还是带班,不论自己是班委还是学员,都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只要老老实实地按照模式去做,就一定会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健康的修学平台和温暖的心灵家园。通过对比,我不由地对导师生起深深的感恩之心,对三级修学模式亦备感珍惜。这种感恩与珍惜,是经历了想入宝山而不得其径的痛苦和迷茫换来的,是经过亲身实践而觉真实不虚而产生的。我也愿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帮助与服务更多的人进入三级修学,走上菩提大道!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