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玉:永为法海作堤防——见月律师纪念


见月律师与其自传

丛林道场,读体见月律师之名号可谓如日中天,不仅是其自传体著述《一梦漫言》为一切至诚求道者所推崇,天下传递;更因其确立三坛传戒,成为此后丛林一直遵循的授戒范式,各地寺院授戒仪规,均以见月律师的《传戒正范》为蓝本。弘一法师曾为见月律师编撰年谱,赞叹说:“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不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此书所述师之言行,正是对证良药也。儒者云: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余于师亦云然。九月五日、编录年谱摭要讫。复校阅《一梦漫言》,增订标注。并记。九月十三日、写随讲别录二纸竟。卧床,追忆见月老人遗事。并发愿于明年往华山礼塔。泪落不止,痛法门之陵夷也。”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也回忆说:“过去我对《一梦漫言》,也很阅过几遍,觉得百读不厌!而且在每一次读的时候,使我惭愧万分!含泪欲涕。觉得在操行方面,后人实在不如古人。如果后来人看了这部书不受感动的,那是他没有道心。如果道心具足的话,他一定感同身受,自己惭愧的难过!”

律宗第一山(温静摄)

见月律师塔(温静摄)

释读体(1601-1679),号见月,是明末清初著名律学高僧,被尊为律宗千华派二祖。他生于云南楚雄,曾为道士,后有缘阅《华严经》,幡然有省,遂舍道入佛。后为追随三昧寂光律师求授具戒,不畏艰难,蹈险逾危,忍寒受饥。凡两渡长江,行脚二万余里,历时六载。后继主南京宝华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扬正法,行事仪轨,皆本律制。锐意开创弘戒基业,成为天下丛林之风范所在。宝华山由此成为海内丛林弘律传戒之典范,隆昌寺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南山律宗千百年来一缕香烟得以延续,中国律学再呈一份新气象。

明末之际,社会动荡,生灵涂炭,饥荒连年,饿殍遍野,百姓走投无路,纷纷遁入空门。加之,政府为了救济灾荒和筹措军饷,恢复了鬻牒制度。度牒的失控,使出家众人数大增。随着战乱的蔓延,流亡无归的人越多,进入出家行列的也就越多。大量社会闲散人员涌入佛门,鱼龙混杂,凡圣同居,丛林规范、律法戒仪自然被冲击得荡然无存。特别是明亡清兴之际,反清复明的情绪也波及佛门,许多仁人志士走入寺院,不愿作清廷子民。一部分明朝官僚子弟,甚至宗室成员也剃发出家。所以,当时的出家僧团中,不仅包括那些纯粹因宗教原因而成为僧人的,也包括那些因世俗原因而加入僧团的。僧众混杂,不仅成为佛教内部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而引起官府的关注与干预。嘉靖四十五年(1566)诏禁僧尼戒坛说法,并管制游方。戒坛不开,僧品拣别无由,僧人队伍更为混滥。《慨古录》提到“自嘉靖间迄今五十年,不开戒坛。而禅家者流,无可凭据,散漫四方。致使玉石同焚,金鍮莫辨。”汉月法藏在其《弘戒法仪》中也说:“自戒坛一闭,仪法尽亡,相顾讥诃,难于和合。”

晚明佛教丛林的窳败现状,实在不能不促使佛门中人起而反省并致力于挽狂澜于既倒。正是鉴于这种对佛教“天崩地裂”危机感的自觉意识,明末一大批思想家投身于兴律救亡的活动中。袾宏、智旭、弘赞、元贤、法藏诸大师,皆为明末佛学大家,他们虽非律宗中人,却都有意扶持律学,且均有律学著述存世。在这些大师的呼吁影响下,致使弘律的大德又相继而起,传承几断的中土律法一脉再续香火。

明末除了一大批像袾宏、智旭这样的大师对戒律的关切与弘扬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有一部分律宗僧人立足于律学的立场来重建律幢、再铸戒纲,并经数十年辛苦经营、不懈努力,使几于断流的南山一脉得以恢复、延续。所以明末真正使律宗重见复兴气象的是古心如馨律师及其法系。

如馨(1541-1615),字古心,万历十二年(1584),将南京定淮门内马鞍山的古林庵改寺,建弘律道场。明神宗曾赐“振古香林”匾额。诏请于五台山圣光永明寺建龙华大会,授千佛大戒,并以司礼内臣张然代其受菩萨戒。历住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寺,开坛授戒三十余处,徒众近万人。使南山律宗再现复兴气象,世称“中兴律祖”。在中国律宗史上,古心法系被称为“律宗古林派”。由古心如馨处得戒而又弘戒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四传者很多。《新续高僧传四集》中所见者,共有三十二位专事弘戒律师,是出于如馨一系。事实上到现在为止的中国戒律的传承,亦多是从这个系统发展延伸出来的。古心门下的主要弟子有性相、永海、寂光、澄芳、性祗等。其中寂光(1580-1645)最为突出。他曾在五台山建龙华大会弘传戒法,后受都人之请,振兴宝华山隆昌寺,建律宗道场,鼎新殿宇,设坛传戒,受戒弟子满天下。开千华大社,学侣云集,乃使宝华山成为当时传戒之重镇,其法系被称为“律宗千华派”。寂光门下嗣法弟子有香雪、见月二人。香雪弘律于常州天宁寺,著《楞伽经贯珠》十卷,后传承不详。见月受具于寂光律师,从此致力于《四分律》的弘扬。寂光示寂时,嘱其继任法席。他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颇多建树,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肃,成为各方模范。

明末佛教复兴运动方兴未艾,见月生逢其时,这一特定时期及其继主华山法席的律学法统地位历史地决定了他须得做一个“欲起律宗之废”的“再来人”,他处事刚骨、唯法是亲的性格别无选择地使他担当起“修戒以律众”的“血气者”的历史使命。纵观见月弘戒一生,于正法匡扶多有贡献:

1.兴建戒坛

戒坛,是指寺院用以举行授戒仪式及说戒的坛场,原先也就是在戒场中特制稍高于地的土坛,戒场本无建筑房舍之必要,随处空地仅须有结界标示即成。后来为防患风雨起见,便以堂内受戒与露地结界受戒并行。我国最早之戒坛,相传为曹魏嘉平、正元年间(249—256年)昙柯迦罗于洛阳所建。至唐时,道宣律师在长安郊外净业寺亦曾建立戒坛,并撰有《戒坛图经》一书,对戒坛之起源、名称、形状均有详细记载。其后,义净、一行、金刚智等均立戒坛。建立戒坛之风气从此盛行全国。

戒台(温静摄)

有明一代,燕都西山戒台寺知幻道孚律师,于正统年间(1436-1449)建置戒台,每岁四月大开戒坛,僧众受戒者甚多。明代中叶,封闭戒坛,受戒轨则遂遭废弛。至万历间,如馨于南京说戒,五台山远清(字澄芳)赴此皈依学戒,得戒后返回五台山。据《清凉山志》卷三《远清律师传》载:远清“尝谓古有戒坛,自明以来,岁久封锢,欲兴此举,非叩帝阍,其道末由。及具文疏,略述梗概,因内宦奏之。时神宗御极,雅重佛法,览疏大悦。遂奉旨南下,诏慧云(如馨)赴五台,振兹法雷,弘尔象教,并敕两街,及内使御马监张然,赍衣钵锡杖赐之。说戒三年,敕建圣光永明寺。”也就是说戒坛闭后,戒法久湮,慧命不绝如缕,明神宗准五台山僧远清之奏,许古心如馨于山中说法,一改嘉靖禁令。开坛授戒,自此又得到官府的允许和认可,从而使丛林得以把弘戒理念与传戒现实结合起来,使明末的戒律复兴成为事实。

顺治六年(1649),见月于宝华山创建木构戒坛,起期开戒,四方戒子闻讯,莫不蜂拥而来,开坛时,大众不减三千,盛况空前,一时传为佳话。康熙二年(1663),见月依制结界立戒坛已十五年,他担心木制戒坛难以垂久,便倡议复建石戒坛。参照道宣律祖《戒坛图经》中所载建坛仪规,并亲自主持规划、营建戒坛。戒坛修建极其工丽,坛殿五楹,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两旁翼以走廊,檐下有佛制戒坛匾额。坛宇墙壁俱各离立,不倚不连,以遵律范严密。

2.恢复安居、自恣规制

安居,也称为夏安居、雨安居、坐夏、结夏、坐腊、结制安居等,为佛教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属南亚次大陆,气候炎热多雨,一年中有三个月的雨季,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中国丛林对安居甚为重视,定为丛林“四大节”之一。每年安居前都要举行安居仪式。据载,我国安居始于姚秦时代,其时《十诵律》等广律已译出,皆详细说明安居之具体作法,中国僧众便依此实行。唐宋以后,安居渐为禅宗丛林的清规之一。汉地僧众一般以四月十六日开始安居。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安居期称为半夏,安居的最后一天称为安居竟、解夏、夏满,又称为“僧欢喜日”、“僧自恣日”。在这一天里,安居的僧众要举行“自恣”活动,既要检讨自己在安居期间所犯的过失,也应发露别人在此期间所犯过失。僧人要面对僧团作出忏悔,由忏悔得清净,自生喜悦,故称“自恣”。佛教也把这一天称为僧受岁日。

安居的起因在于护生,而安居的功用却在修道。于九十日中,一心办道,任修一种法门,只要精进以赴,当必有成就,故安居功德很大。明末时,僧团已失健全之规制,更无法要求依戒而行的安居与自恣。见月于宝华山整顿僧纪,首先就是恢复了传统的结夏制度。这一定式一经推出,影响大江南北各处丛林。

3.依律建立羯磨、布萨制度

僧团作为一个集体组织,为保证其成员的和合安乐,在长期的修持和弘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事原则与规范。羯磨,其实就是僧团中的议事规则。僧团中授戒、布萨、自恣、肃众及处理各种事务都必须由羯磨法来决定执行。

羯磨法的制定具体体现了佛陀为僧团所揭示的必须具有的“六和敬”民主精神。依照这一根本精神,僧团中各项重大事项,均应在全体僧众参加的集体大会上讨论表决,待取得一致意见时方可付诸实施。羯磨法的责任与功能就是维持与保护僧团的民主生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僧事僧断”,即以僧团大众的意见和力量,来解决僧团大众之中的各种事宜。僧团的和合安乐有赖于羯磨法的促成。

明末之时,子孙寺院遍及诸方,丛林中许多事项均由住持一人或少数执事僧来决定,羯磨法早不存在,即使有的寺院说是实行此法也大多形同虚设。见月继席宝华山后,律幢重树,风范井然,名播遐迩,四方崇重,吸引了许多学戒者前来皈依学戒。见月严格按律藏规制实行“羯磨”之法。他说:“律制羯磨,一切僧事依之成就,若靡羯磨,作办不成。”

布萨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诵读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在家信徒则于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

布萨诵戒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对于僧团之和合,僧众之清净有着不可替代的督促反省作用。但见月时,这一僧纪亦荡然无存。至顺治八年(1651),因缘具备,见月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自己弘戒的步骤。他加快革除流弊、恢复正法的速度,首先针对当时去圣时遥、邪师乱正的状况,决定依律藏建立布萨制度。令学戒者知所遵行,不堕非法。续法在《毗尼日用香乳记》序中评论说:“元明以来,律宗罔闻,幸今华山见月老和尚,力弘戒学,作止作二持,黑白布萨,传戒正范,行羯磨,定安居,兴绝举废,光前裕后,独步大方,莫过于师矣!”

4.确立三坛传戒法式

中国的传戒仪式一直至曹魏嘉平二年(250)始有昙柯迦罗于白马寺译出僧祇律戒本,此为我国依律传戒之始。至明代中叶,封闭戒坛,受戒轨则遂遭废弛。明万历年间(1573-1619),如馨于南京灵谷寺复兴戒律,开坛传戒;三昧寂光继之重立规制,开设律宗道场于南京宝华山。至见月时参照古规,撰辑《传戒正范》、《毗尼止持会集》,遂为近代传戒的典则。其中《传戒正范》成为近代僧团传戒必用的依据仪轨。弘一法师曾赞誉此书为“从明末至今,传戒之书独此一部。传戒尚存一线曙光之不绝,唯赖此书”。《传戒正范》对授戒之仪轨有详细规定,而且是将沙弥、比丘、菩萨的三个层次的戒法,在为期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之内,次第完成,合称为三坛大戒的戒期法会。

宝华山受戒(网图)

传戒之事在古代本属律宗寺院,但近世以来,禅寺、教寺亦相率开坛传戒。明代以前,各丛林传戒方式互有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且三坛戒法不得一时俱受,要在三个时期分期而受。此外,受戒日期的限定,也使求戒者深感机会难逢,戒期难遇。鉴于此,见月订立,在戒期内,初坛沙弥(尼)戒,二坛比丘(尼)戒,三坛菩萨戒,次第而受,这就大大方便了远近求戒的学子,也使传戒成为有序运作、规模盛大的法会。三坛受戒的形式,至此而成为丛林定规。

纵观见月一生,以振兴戒律为己任,日常行事均依制而行,夙禀刚骨,随处皆唯法是亲,丝毫不徇人情。史赞:“为众楷模,南山古风,再见当日;誓创风范,影响所及,风行草偃。”道山高出,梵海波涌,德誉隆起,人咸赞叹,尊称其为“千华律虎”、南山律祖再世。见月律师继承法席,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颇多建树。他锐意革新,是制必遵,非法必革。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肃,道风纯正,成为各方模范。顺治七年(1650)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曾致书见月说:“律学之讹,将及千载。义净、怀素二师既殁,能知开遮持犯,轻重缓急者,绝无其人。……闻座下奋金刚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获良晤,尽献片长,以益明圣。”惺惺相惜,知音相托,对见月律师备加推重。甚至连在清初望重朝野、目空一切的天童木陈(道忞)专门撰写《见翁法兄华山大和尚七十寿序》,对见月秉承佛制整饬僧纪的业绩也表示极大敬意。见月一生开戒七十余期,门弟子以数万计。晚近律学,唯宝华山一系,以开坛传戒为己任,使出家受戒之仪制得以勉存,律法藉以弘传。可以说,自宋元后几近断绝的律宗一脉至明末清初的复兴基业,由古心律祖草创、三昧和尚继起,至见月律师而集大成。宝华山成为全国传戒中心,各地寺院的授戒仪规,均以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正范》为蓝本。其中,见月律师以三十年的心力所创建树,功不可没。《见月律师像赞》曰:“绛衣斜搭半横身,高竖光幢启后尘。道继南山知有在,千华台上再来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