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班的辅导员
今天晚上的大班共修,辅导员没有来现场,原因是他病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在网络上给我们引导,为我们解答问题。
初次相识时
早年四处寻求佛法系统修学的我,终于有机缘找到了书院,后经净信师父的推荐,是他给我打电话通知参加学佛沙龙的。那天的心情真的难以用言语表达,怕我不相信他,还特地让净信师父和我再说了一遍,我是流着眼泪挂的电话。沙龙上他幽默诙谐的引导,慈悲温柔的语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的主题是《何为命运》,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句话:我们的生命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仅仅是浮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在我们看不见的海平面下是无尽的牵连和庞大的缘动力。他还说,在没有遇到佛法时不了解命运那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能够走进三级修学,那么你的命运一定会从此改变。后来同喜班开班,惊喜地发现,他便是我们班的辅导员。
带班共修中
第一次小组共修,我是轮值组长。因为是第一次,我紧张得说不出话,也不知道分享什么,是他用温婉的言语引导我和师兄们领会一个个环节,学会看辅助材料,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分享内心对佛法的感受。
在日后的修学中,我们慢慢对他也有了相应的了解,得知他修学佛法寻找善知识的故事,为他高兴,十分羡慕他,更深深随喜他。他曾说要在西园寺呆上十年,如今已经快十年了吧,自从遇到导师,他就一心追随导师,再没有离开过。
事实上,他也有家,老家在河北沧州,还有年迈的父母双亲,也有妻子。但为了修学佛法,为了我们,他放下了家人,放下了事业,一心修学做事。多数人认为修学佛法也许出家更好,但用他的观点来说:如果想要更好地在三级修学中做利益众生的事,还是不要出家,因为这样更方便,特别是女众,可以少去很多的麻烦。当然说这些话的前提是因为,曾经的我内心十分渴望过出家的生活,不过如今看来,那只不过是那时遇到不如意事的逃避心态。
我在修学做事时,因为自我意识太强,有时也会听到别人的评论。想不通了,就会去找他诉苦,发发牢骚,有时甚至会告诉他不想修学了。他总是耐心地劝导我,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连修学都不修了,你还学佛呢。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好笑,这样的事情,居然还会看不穿,要停止修学。这几年真是白白地做了书院的学员了。
他为我们在三级修学的成长,放弃了很多的休息时间,我们班的共修,他几乎没有缺席过,直到现在因为时间冲突,才不再跟着一起共修。我想我们这群奶娃娃也应该断奶了,他的身体,或许也是因为我们而操劳过度,累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听到一些关于他的评论,我很难过,内心也思考了很多。他是一名老辅导员,不像我们经过了很多的选拔、培训才上岗,我承认,他或许没有完全按着模式走,但是,我,作为自己也是一个辅导员来说,看到这方面的问题,也想过别的解决之道:三十分钟讨论,学员有问题就提出来,不一定要辅导员先提;重点没有突出,也没关系,学员们可以自己提出来再和辅导员互动;个别师兄现场跑题就跑题(可以共修后单独提醒引导),只要他还愿意来共修,这都不是问题。
我记得他曾经这样跟我们说:“我们在三级修学中就像握在手中的沙,随时都可能流失,自己不积极地去自修共修,仅仅靠大班共修来听一听,说一说,那是不够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按导师安排的修学课程去学习,这样才能安住在三级修学中。否则,一旦流逝,滚滚红尘中再要找到这样的系统修习,那就太难了。”其实,他是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的,但是他从来不说。我在想,一个人总有苦闷的时候,总需要有人理解他,关爱他,但是他从来都不会在我们面前表露出一丝不快,这样的容忍,是真“爷们儿”。
义工行
三级修学的两套模式中,修学和做事是最重要的两块,因此,他承担了很多个义工岗位。他不仅同时带了多个班级,还是书院和寺院迎请组的长期义工,每当有大型活动,都有他的身影。带领迎请组师兄们排练,寒冷冬天地面又硬又冷,他与师兄们毫不犹豫地跪下去;炎炎夏日我们穿着T恤都汗流浃背,他带着迎请组师兄穿上海青一遍又一遍地排练,整个过程始终神采奕奕,保持着威仪。问起他为什么总是精神那么好?他说:一个人承担一个义工岗位,要么不发心,要么就用心做好。长期在做义工,很难面面俱到,我也曾听到一些评论。还有一次听到某师父呵斥他,他始终是不动声色,保持着他一贯的形象,如果不是长久做事历练成就,我想他不会有这么深沉谦逊的品性。
他是谁?他是我们的辅导员慈万师兄,一位慈悲为怀,胸怀广博的辅导员。他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寺院和书院的多个义工岗位,是一位值得我尊敬和用心感恩的好师兄。特别是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这一块,他从来都没有一点儿想要退转或抛下我们等等的想法,真正是我学习的榜样。想想自己一有不舒心的事情,就想着我不修学了,我不带班了,深感惭愧。
今天分享这些内容,是因为他病了。我觉得我一直把他看做非常人,四年多来,他很少缺席过我们的共修,唯一的一次也是跟着导师去北京参学。这次学习了导师开示中的八字方针“陪伴、关爱、理解、引导”,我的心里更加愧疚。他陪伴我们成长,我们却缺乏对他的关爱,从来都没有站在他的立场去为他想一想:他也是一个常人,也会病,也会痛,同时也是一名学员,也在不断地成长之中。
今天与他语音联系时,他正在赶往苏州的高铁上,他的声音沙哑,也许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也许是旅途疲惫,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和感动:感恩您,慈万师兄,谢谢您这么多年的关爱和陪伴,还有无私的奉献,正确的引导。为此,我也会继续努力修学,用心做事,努力成为一名像您一样的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