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中的修行


扫地僧(资料图)

出家整整十年了。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说是“出家一年,佛在心间;出家二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天边”。这完全是对出家生活的一种误解,也是一种误导。就我自己来说,道心逐年而弥笃。十年之间,佛陀似乎从遥远的天边,从大殿,住进我的心间,让我时时忆念……十年之中,我深深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出家的殊胜难得,也深深意识到一个出家人肩上所承担的神圣而又艰巨的责任。

十年之间,每一个学期所诵的经典也不尽相同,从《地藏经》、《普门品》,到《楞严》、《法华》。自己从害怕写文章,到不时有拙文见于各杂志间。学习的脚步,也从大陆的佛学院,到台湾的佛研所……

十年之间,诸多变化。自己也从一个无人认识的小和尚,渐渐成长为师父建寺安僧、弘法度众的一名助手……

然而,尽管有诸多不同,但有一点却恒常如一,丝毫未变,那就是每天早斋后的扫地。

这是出家以来一门不变的功课,是当初师父规定的。那天,师父对刚刚剃度的、一脸茫然的我说:“出家与在家不同,在家时事事都要顺着自己,图享受,出家则与之相反,要吃苦耐劳,磨练习气。出家人要做四件事,诵经持戒,坐禅,做僧众事。僧众事,许多你还干不了,就从扫地开始做起吧。放下身段,放下你在世间的学位,地位,每天认认真真把院里院外的地扫干净。扫地不是小事,可以了生脱死……”

说完,师父就拎起一把长长的笤帚去院子里扫地了,我也随之而行。不多一会儿,院子里,还有院外那条长长的大路,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一片清爽。

师父是个威严的人,不多说话,瞪谁谁怕。师父很注重三件事,一是每天的晨钟暮鼓,二是每天的早晚功德,三是每天院里院外的清扫。师父平时忙,前两事,大多是监督,但最后一件,只要不外出开会,弘法,及办其它事,师父就每天和我们一起扫地。

到了冬季,下大雪,早上斋饭后,师父带领全体僧众出坡,在雪未融化时,把院里院外的路清扫出来。我们,每个人带上口罩,手套,帽子,抡起铁锨,先把雪从中间锨到一旁,然后再一下一下的扫出路原来的模样。大约八点左右,就可全部完成。夜间院子里被雪整个覆盖成一片,无路可走,现在有通往各个殿堂的干净清爽的路,走来走去,鞋子不湿。院外的大路,雪也被扫到一边,无论是人走过,车开过,都安然轻松,不致滑倒。

虽然每次扫完大雪之后,都全身出汗,但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爽快,也有一种别人走过不会跌倒的成就感。

在师父的影响与教诲中,也慢慢知道,扫地,其实不是简单的一下一下的挥舞而已。

那是出家不久后的一个早晨,和师父一起扫院外的那条路。师父在前面,中间隔着一段,我在后面。快要扫完时,看见师父向我摆手,示意我过去,原来地上躺着一只死去的小花猫。它蜷缩在那儿,一动不动。师父说,我们为它诵经,念念往生咒,佛号,送它一程,助它生西。那时,往生咒大悲咒,还有短短的心经,我都还不熟悉,只是跟着师父念。师父双手合十,念得很专心,脸上是出家人神情中特有的清静与慈悲。师父还为小花猫念了忏悔偈,三皈依,那一刻,觉得这只一动不动的小花猫,不是一只猫,俨然是一个人,一个曾经备受尊敬,此刻庄严离世的一个人。最后,师父让我拿把铁锹,把它掩埋在离寺院不远的一条沟里。

有一次寺院要打佛七,提前打扫一下卫生,在念佛堂和师父一起擦佛像,师父告诉我:擦佛像时,要默默发愿,将来要成就佛一样的三十二相。同时,要知道,擦洗外面的尘,其实是要擦洗内心的尘。扫地也一样,扫的不仅是外面的地,要注意扫自心之地,将无始来的贪嗔痴,扫得干干净净,不染尘埃。《楞严经》有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样扫去,你会扫出不一样的味道了

这些事,让我重新感悟到,扫地,就是在修行。同时,也认识佛教不一样的生命观,体会到出家人与世间不一样的情怀。

就这样,每天清晨,在太阳还未升起,露水还在草间晶莹闪亮时,拎起一把用了已久的熟悉的笤帚,去扫地。一下,一下,落叶扫去,心也慢慢变得明净起来。

而扫地,也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门功课。

生活中处处是修行(资料图)

后来,考到了闽南佛学院,学校阔大宏伟,有数百名学子在这里读书。第一天开学,分配卫生工作,同学们有的分到教室组,有的负责打开水,有的分到楼层卫生区,我则希望自己依然去扫地,再次去体会在清新的晨光里,一挥一舞之间的妙趣。菩萨保佑!结果真的,还真分到了扫地那个组。

每天早殿之后,是早斋,早斋之后,直接去卫生区,拿起笤帚,去扫地。有一次,无意中抬头,看到大殿前面,郁兰花旁,丁香树下,年轻的学僧们,身着整洁的僧装,手握笤帚,低着头,一下一下认真地扫着地。觉得这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它应该被定格下来。

后来学院做纪录片,有一段就是学僧们早晨扫地的情景。网站的法师,特意在早上跟在我们身后,偷偷将此景拍下。那天,我似乎看到了她,左拍,右拍,远拍,近拍。看来,她也觉得这是一幅画,是一幅亲切,平和又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画。

就这样,扫地是我求学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我每天读书的时光,每天落叶扫去了,每天的自己也都在成长。

回想小时候,其实也有帮忙家里打扫院落。扫落叶,扫雪。小小的我,拎着一把比自己还高的笤帚,帮助妈妈,将家里家外打扫的干干净净。但后来,出外上学,那是一个寄宿式的重点学校,有早读课,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跑操,再早读。那时,总是特别想家,只有回到家,才能好好的睡个懒觉。但一个星期只能回去一次,也就是一个星期,只能睡一次懒觉。

每次回到家,母亲都为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好吃的饭菜,是学校吃不到的。

但是,父亲对我早上起得晚,有意见。有一个星期天早上,我又在母亲炒菜声中醒来,穿衣下床,看到父亲正在外面扫地。他看到我,停下不扫了,瞪着我,狠狠地、很大声地批评了我:本来就不经常在家,回来后要帮父母干活儿,你学习过朱德写的《我的母亲》吗?朱德那么小的时候,就帮忙家里干各种各样的活儿,后来成为一名国家元帅,还不忘记小时候在劳动中受到的教育。你是怎么读书的?一天之时在于晨,一年之季在于春,一生之季在于勤,如果只读书,不勤快,就把书给读歪了,人走千里爱勤人……

那天,父亲大声说着,似乎真的是火了。

很快母亲从厨房走了出来,对父亲说:巴掌大的地儿,你一个扫就行了,还要孩子去扫,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你不让她歇歇,上学背书,写字,多辛苦呀。

父亲愤愤地说:你真不懂。

觉得惭愧。那天我还是去扫地了。以后,再回去,尽量早起,打扫院落。

时光如梭,飞逝而过,渐渐长大后的我,又去了一个更远的地方读书,每年假期才能回去。后来,参加工作,回去的次数更少了。每次回去,都是匆忙来,匆忙去。父母见到我,总是那么高兴。关于扫地的事儿,父亲不再和我计较了。

但我知道,我的父母,依然是那么勤劳,一如我小时候。他们每天起得很早,家里总是收拾地那么利落干净,还种上了各种花草,无花果,丝瓜藤,葡萄架,栽在院子的各个角落,门口还有一丛修竹。家,成为一个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儿。

后来,我出家了,起初父母很难过,母亲哭了好久,父亲暗自神伤。但是父亲很快转变过来,表示支持我,觉得这个选择没有错,很高尚。他看了我寄回去的书,如印祖《文钞》,《安士全书》,《净土十要》,《影尘回忆录》等等,觉得佛法很了不起。尤其是看了我每个学期写给他们的信,知道了我是每天四点多起来上殿,每天认认真真地扫地,性情也变得好起来。父亲很高兴,说我在世间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在佛门中得到弥补。“孩子,你放心在寺院好好修行,我支持你。不要挂念家里,我会劝导你妈。放心。”果真,不久后,母亲也开始念佛了。

父亲在单位,工作之余,常常把单位里前前后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垃圾也整理的井井有条。深得经理器重,还给多加了工资。但父亲说:“咱不图这个,图个心安。人要勤快。”

有时,我会给父亲分享经典中关于扫地的事。比如,佛世时,佛陀有一个弟子,周利槃陀伽,记性不好。佛陀开示了一个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

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周利槃陀伽背了一百天不能成诵,背后遗前,背前遗后。后来佛陀让他在扫地时,摄心念“扫地,除垢”。不久,他真开悟了。

《影尘回忆录》,记载了倓虚大师一生不平凡的经历。书中,倓虚大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说当年谛闲老法师有一个弟子,叫晒腊和尚,比较笨,事情做不好,经书也不会看,听老法师讲《楞严经》,三天听不懂一句,看《楞严经》犹如看天书。但他又很想学习此经,甚而想以后像老法师那样弘扬此经,做大法师。但又确实如此困难,他有些沮丧,想离开。老法师爱才心切,把他留下来。老法师很随喜他的愿力,但又清晰的知道,此是宿世业障所致,业消自然智朗。于是告诉他一个方法,每天早上拜佛发愿,愿佛力加持,让业障消除。白天让他去做一些苦差事,在厨房扫地,擦桌摆椅,为大众服务。晚上,老法师将自己的楞严讲义给他,让他一字一句地看,乃至背下来。如此大约三年之后,他竟然慢慢看懂了。十年之后,他能复讲了,有时谛闲老法师生病,他还能代老法师讲课。再后来,他真的成为一名弘扬楞严的大法师,深受谛闲老法师的器重。他的真名,叫持律法师。

这是《影尘回忆录》中讲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中的其中一件,对我触动很大。我把它原原本本的复述给父亲。父亲说,这是一个好故事,很激励人。

由上可见,扫地,不是一件小事,远则可了生脱死,近则让自己每天参与劳作,以消业障。

唐朝百丈海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虽然年近耄耋,仍事事亲为,不仗他力。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教导弟子们如何修行时,也是从劈柴,担水,扫地做起,即使是博士,也是从这个做起。有些人会认为,来寺院就要学习大经大论,进禅堂参禅打坐,扫地这些小事,不屑为之。这是误解,因为佛门无小事。

今年开学,有几名居士加入我们扫地的行列。每天下完殿,和我们一起在大殿前扫地,因为她们的加入,地面似乎减小许多,不一会儿功夫就全部扫完,甚而有时稍稍去晚一些,她们就收场了。

这几位居士如此发心,当然是好事。但我希望她们知道扫地的真正内涵,及正确的心态。当然,更希望,她们只是来帮忙,而不是代替,全包。因为这本来是僧家本份事,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千年古刹里,巍巍堂宇前,参天古树下,有身着飘逸僧装的僧人,在晨光里,在打扫庭院,是怎样的一种无言又朴实的庄严。寺院,不能少了这样的画面。

就在这次寒假结束,离开寺院的那一天,天气特别寒冷。路过大门口,看到我的小师弟脱了大褂,穿着毛衣,打着绑腿,弯着腰,正大汗淋漓的在整理那几桶垃圾。那情那景,让我甚而感动。师弟看见我,合了十,又低头继续工作。

如果都换成义工做此事,我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失落。莲池大师于《竹窗随笔》中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佛法太盛,非僧人之福”,撞击我心。

撰写此文,感念往日扫地的岁月,感念一挥一舞之间带给自己的劳作的快乐和心灵的成长,感念师父之恩,父母之教。

现在,扫地之量是少了,不像以前那样要一个多小时。但它不会停止,我还会每天这样扫下去,无论是当了法师,还是其它的身份,就像当初做小和尚时那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扫下去。而它所代表的修行深意,也已永久铭刻于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