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会遥远


这次课,导师为我们开示了如何用心灵来创造幸福。五方面的诠释共同投射了一个主题:所谓欲望满足所带来的幸福其实都是假象,幸福的实质来自于心灵的积极和健康。这给了一直处于悲观、消极态度的我一记闷棍。

小时候,我的脾气非常倔犟,用我爸的话说,像全世界都欠着我一样,对身边的人只是索取,很少付出。我当时特别不高兴,心想凭什么这么说我。如今仔细想想,事实的确如此。我经常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就跟好的朋友闹翻,从此成为陌路。长大之后,虽然学会了掩饰,倔犟的脾气似乎收敛了一些,但是在生活中,我经常因为一两件事情对某些人耿耿于怀。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发现,其实我从小到大一直处于被两支毒箭的伤害状态。仔细想想,曾经伤害我的事,多半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多数“伤害”源于自己的误解,而非事情本身。误以为别人是自私的、贪婪的、功利的,甚至觉得人家人品原本就不好,我却傻傻地信任了那么久。就这样,让第二支箭的毒在心里不断膨胀、发作。

其实这种伤害的形成也有它的因缘因果,我六岁离开家乡来到天津,那些我认为最疼爱我的亲人都不在身边。异乡让我孤独、没有安全感。心里越没有安全感,越希望被周围的人重视,稍不重视就会有被伤害的感觉。如果用两支毒箭的说法,客居异乡算是第一支毒箭,内心的不安全感就是第二支毒箭,这两支毒箭一直在我身上挂了这么多年。

我一直不能接纳这个养育了我近四十年的第二故乡——天津。《维摩诘经》中有句话“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内心愿意接纳,哪里都可以是故乡。现在我也渐渐地明白了为什么我和朋友在一起相处时,我总是被照顾,其实是我的敏感和脆弱让朋友们怕伤害到我。现在想想,对以前的朋友特别愧疚,也让我对现在的朋友特别珍惜和感恩,感谢他们能以宽容的心与我相处。

导师提出福报的积累来自于三种福田:感恩心、恭敬心和悲悯心。第一次看视频的时候,我完全不认可应该对所有人都感恩。心想:有些人本来就是坏人,为什么要对他感恩?带着这个疑问,我参加了西园寺的春节义工活动,遇到道归师兄时,我说出了这个疑惑。

她建议我从两个角度思考:其一,首先我对被“坏人”伤害的人的同情是不是带有“我”的色彩?其二,我有没有替那个所谓的“坏人”想一想,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该怎么做?通过分析,我终于醒悟,其实我所谓的好人、坏人、应该同情的人和应该憎恨的人,都没有跳出“我执”的设定范畴。因为执著于这个自我中心的设定,所以我选择了同情那些我印象好或是熟悉的人,讨厌那些印象不好或是不熟悉的人,而忽略了所有事情的背后有强大的因果和业力在驱使。

我曾经认为的“好人”被伤害的遭遇可能是缘于他的业力积累,是他命运中不得不承受的部分;而所谓的“坏人”做的事,也有不得已的原因。曾经的“好”与“坏”的判断都是站在“我”的立场,存在着无明的成分,完全不具备客观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无法用是非曲直来评判。感恩心、恭敬心和悲悯心都需要放大心量,舍弃所有“我的”“非我的”“好的”“坏的”标签,用真正的平等心看待每一个人和事,以谦卑之心来接纳无常和因果。那么,所有的人和事都将是度化我们的机缘。

佛法慈悲智慧洗涤我们的内心,幸福自然不会遥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