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的成长


我是一位5岁男孩的妈妈,加入三级修学半年了。以前的我非常焦虑,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对孩子和家人,爱指令他们做事情,要是他们做的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就会发脾气。先生说我很自我、很霸道,那时的我绝对是不承认的。

记得孩子刚上学那会儿,有一次他跟我说他害怕园里的一个男孩,那个男孩不允许他到沙池里玩沙,请我等老师来了再走。于是我对这个孩子有了偏见,觉得他很霸道,为什么老师不管管呢?

那时刚开始参加正思读书会,记得第一次读书会主题是“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济群导师开示说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他人才能发展健康的关系。这让我想到了上次孩子向我求助的事,对照自己后,发现我只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就对他人抱有成见,不自觉地就使自己和他人站在了对立面。我不知道如何智慧地帮助孩子,我的思维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都必须配合他,至少不能妨碍他。

参加读书会后的一天,正好这个孩子也早早来到园里,我放下之前对他的设定,跟这个孩子开始聊起来。因为我的放松,我的孩子也和这个男孩很融洽地一起聊起来。我发现他并不是我之前所认定的熊孩子,我的孩子对他也不再害怕。是佛法的智慧让我打开自己的心,眼中不再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也能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而孩子也从中知道了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方法,我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也因此减少了。

加入三级修学后,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慢慢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以前希望先生对我言听计从,不要有那么多想法,两个人吵架了,不管是谁的错,肯定要他主动道歉,要不就冷战,要不就带着孩子离家出走,直到他道歉妥协为止。其实那时的自己也是很痛苦的,虽然表面上每次都是先生认错在先,可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并没有很快乐。学习佛法之后,我明白了,所有的烦恼都是由心所想,由心念所制造出来的。只有认识到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只有找到烦恼的根源,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有次我和先生又吵架了,当时惯性使然,我心里又开始说要冷战,要让他知道自己是错的。那时修学已经三个月了,静下来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以前一直这么做,有用吗?为什么不试着转变一下?仔细思维,我为什么会烦恼?因为先生不理解我,那我又何尝站在他的角度想过呢?他也希望被理解,也希望他的想法被认可,可我的眼里看到的一直都只有自己!想到这里,豁然开朗,心情非常愉悦。这次,我真诚地向他道歉,承认是自己不够理解他,并且尊重他的想法。先生非常惊讶,他没想到我竟然会主动道歉。这种由心而发的喜悦,就是师兄们说的法喜吧?这样的解决方法是治根的,它没有任何后遗症。

自从去年五一皈依后,我们家都吃素。最近先生和我分享他和同事的聊天,先生说他现在也要加入三级修学开始学佛法,自己也想吃全素了。我听了,真是感叹,没想到自己的变化对家人能有这么大的影响。我先随喜赞叹先生,然后我说:我们还要忏悔,曾经伤害过那么多众生,以前我还经常做鱼。这时我家孩子说:妈妈,我们三个都要忏悔,妈妈你做了鱼,我们吃了鱼。听到孩子这么说,我真的太高兴了!现在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在这种善的环境中成长,他就会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

育儿就是育己,自己成长了,家庭和睦了,孩子自然就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守持八关斋戒时,离座后即不可以吃饭或者饮水了,但是在饭后喝的第一口水该怎么处理?其实这口水是漱口水,有食物的水是不可以饮用的?嘉扬彭措仁波切答:若是守持上等的八..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