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如归去,归于何处


第二遍学习“念死无常”和“念三恶趣苦”,心中依然排斥。

如果说第一遍学习时,心中的排斥是一堵实心墙,这一次是玻璃墙,似乎能够慌慌张张地张望墙里的东西了。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这份排斥,应该是恐惧的另一种表现。确实,对于死亡,我从小到大一直是恐惧的。

我不喜欢死,我想生,以致于只对生的话题感兴趣,“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中。曾经在病中,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找到余华的《活着》,希望从这本小说中找到生命的希望。可令我失望的是,这本书完全是写死的,是写主人公富贵身边的人如何一个个地死去。有被政府毙的、有难产死的、有淹死的、有饿死的,还有胀死的,题目与内容完全背道而驰。读完该书,失望和忧郁情绪徒生,很不明白作者用意,明明是写死,而题目却叫《活着》。

我总是想着去找“活的理由”。所以在第一次学习该章节时,我对“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趣之因未生”的解读,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因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还不能死。

为何这样强烈地要活着?我怕如果我死了,儿子就没了靠,虽然他的老妈并没有多大能力可以让他靠,他的妈拼不过别人;我怕老爸老妈伤心;我怕我的那些书被人乱处理了;我怕我死了没有一个好的归处,我怕........

这么排斥、抗拒,难道就不会死吗?不是的。30多岁时,我就买了若干保险。买保险的时候,推销员就已经介绍,在“我”死后,“我”的家人会因为这份保险而怎样怎样。可是那个时候,只觉得死是天边的事情,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参加过数次的临终助念培训,也经常听闻谁谁谁年纪轻轻就走了,可是心中始终想着的,那是别人的死无常,不敢与自己挂钩,不愿意与自己挂钩。在心中,自动设置了一扇电动门,只要“死”与我有关,自动关上。

有时候站在镜前,望着脸上快要成片的“淤斑”,心中总是升起一些叹息,在同龄人中,如果不出意外,我想我应该不是长寿的那一类,我会在什么时候死去呢?60多岁还是50多岁?或者70多岁?从来没奢望我会在80多岁死去。那么离死亡又有多远呢?没有多少年了。今年48岁,黄土已没大半身!我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挂了呢?我希望是什么样的形式呢?既希望自己挂得快一点,不要太痛苦,又期盼能够在走之前,交待完毕应该交待的事情,不要让家人因为我的突然离开而产生矛盾,结下怨恨。在我走的时候,谁会在我身边?我希望是谁?现在这个状态,可能会有谁在我身边?数一数,只剩一声叹息!

而这样的思维还只是在常规线路图中的想法。法义上说,死离我只是悠悠一息耳,一口气不来,已是来生。如果设想再过一个小时就会死掉,我能保持正念而安静地安住于自己所修学的佛法吗?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4年里已经学习了那么多佛法,在这个紧要时刻,哪一个才是最管用的呢?我能用起来哪一个呢?

想不下去了,已经泪流满面。

年初发了三个愿望。

第一个是“统统都到碗里来”。不管西园寺或者书院有什么活动,只要是可以接引他人学习佛法的,我都积极传播;不管什么根器的,我都欢迎他来读书会或者沙龙,或者就在菩提心灯群中泡着。

第二个是“不吃众生肉”。很羡慕能够吃长素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有机缘多食素。我作意地发了这个愿,每天中午在饭堂排队时就在心里念叨这句话。有时候有力量,有时候没有力量。总体感觉上,念总比不念好。已经很长时间不想吃肉了。对于鱼类有时候还会凡夫心发作,想这是三净肉,吃就吃一点吧。学习完 “地狱苦”后,走到自选窗口时,地狱之状常涌心头。鱼块、鱼片,不就是“黑绳地狱”的显现吗?油炸之类的,不就是“烧热地狱”吗?算了,再好吃的也不要吃了。希望能借此机缘真正做到不吃众生肉,同时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愚痴,犯下了那么多地狱之业。

最后一个愿是“今年参加一次助念”。在念死无常这一块,我存在心灵壁垒。通过闻思修,这个壁垒有一些松动,但是还是很坚实。在网站上多次读到师兄参加助念后的心行变化,发愿参加一次,哪怕去一个小时也好。

再听南京智奇师兄朗诵的《心匙》。声声如雨打芭蕉,句句扣人心弦。一句句“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直问得我背心发凉。在那个时刻,我该怎么办?没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

“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受生、数数舍身、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对于佛法“六苦”之说,本章节的学习,又让我理解深许。地狱中的死去活来,活来死去、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一遍又一遍地数数舍身、数数受生,而这样的“活法”和“死法”自己决定不了,也没有人可以陪伴。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曾经被小说中的这句誓言一次又一次地感动过,甚至也渴望拥有一份这样的情谊。“念死无常”告诉我,这只是一份妄想而已。即使因为某种因缘,车祸、飞机失事、灾难、战争等等,可能发生同年同月同日甚至是同时死的情况,但在死后也是各奔东西,随各自的业飘零,孤独上路,无可相伴。

周三晚上在家自修,读到“视死如归”这个成语时忽然感到震撼。死如归去,归于何处?如何归去?

宗大师那么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念死的好处、不念死的坏处以及如何念死,念死之后又详细地告诉我们地狱、饿鬼、傍生之状。唯一的目的是让我们生起精进修学佛法的动力,生起忏悔净罪的动力,生起主动止恶行善的动力,生起由己及人的慈悲之心,最终让我们灭尽恶趣之因,生起决定现上善而有一个究竟的归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