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常不轻”菩萨学忍辱


庄严从忍辱中来(资料图)

结夏安居时,决定细读《妙法莲华经》。

当读到第六卷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时,总是感慨万千。“我慢”一直是我最难克服的习气。回顾小学毕业时拍摄团体照,那个头昂得最高的就是我,好像不可一世。幸亏长大后渐渐晓得收敛,但是骨子里的傲气还是固执地潜伏着。

“常不轻”菩萨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见人就五体投地的礼拜;而那些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轻”来称呼他,而不是这位菩萨原有的名号。经云:“常不轻菩萨在行菩萨道时,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不生嗔恚……”。“常不轻”比丘如此修礼拜、赞叹四众的忍辱行门,因而获得大神通、大智慧、大势力。

六度波罗蜜,忍辱最为难。因此,“常不轻”菩萨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佛陀修行的忍辱波罗蜜是打从心里的无我相,不是我等凡夫的境界。但是,“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按照佛陀的脚步修行,才能及早获得正觉。

其实,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多是虚怀若谷,不卑不亢。可是,世间的忍辱,或是复国,比如勾践卧薪尝胆;或是复仇,比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或是完成自己的使命感,比如司马迁著作《史记》。但是,菩萨修行的忍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我们常念《普贤菩萨行愿品》时,第八愿曰:常随佛学。即是要从佛陀的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学习。一、佛自扫地:“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二、佛自洗病比丘:“《四分律》云:‘世尊亲自服侍生病的比丘,帮他拭身,洗衣晾干,扫除住处,极令清净。’”三、佛为弟子裁衣:“《中阿含经》云:佛陀亲自为瞎眼的阿那律裁三衣。”由此可知,世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高高在上,只讲经说法。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谦卑呢?

欲修行忍辱,首先耍谦卑,要低下。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对干粗活儿的人不屑,或许对无名小卒不恭敬,或许对下属呼呼喝喝,我们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而沾沾自喜,我们自以为是地凭借自己的所谓优势而膨胀……。其实,善于在低处经营的人,往往最终能达至人生高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渺小,懂得敬畏;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在逆境中磨砺:他们了解众生平等,无有贵贱,处世低调。

记得一位法师说:“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低头。一仰一俯之间,不仅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逆境时抬头是一种勇气和信心;顺境时低头是一种恬淡和低调。位卑时抬头是一种骨气,位高时低头是一种谦卑。

俯仰之间,都有一个“度”,要好好拿捏,恰到是处。冀诸仁者共勉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