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扎根于内心的财富


索达吉堪布

一、何为财富

财富,是一个人们历来热衷的话题。简单讲,所谓财富,可分为外财富和内财富:外财富是指房屋、轿车、金钱等物质财富;内财富是指智慧信仰、爱心等精神财富。

二、外在的财富不可依赖

本来,对于人来讲,外财富和内财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财富,只重视外财富。这种片面的财富观不仅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反而导致了极大的不幸。

托尔斯泰讲过一个故事:从前,俄国有一个地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收购土地。有一次,他听说在南方有大片沃土,只要给当地族长一小袋黄金,就能获得一天脚程所围绕的土地。于是他到了南方,找到当地的族长,谈妥了以黄金换土地。第二天一早,他就在原野上狂奔起来,为了圈到更多的土地,他一直不肯休息,最终活活累死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对物质的过分追求,给自己带来的,很可能是灾难。

相反,如果一个人精神上很充实,即使生活简单朴素,也会拥有内在的宁静和幸福。唐代有一个庞蕴居士,这是一位开悟的大修行人,他曾将万贯家财沉入湘江,并说了这样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遗憾的是,现代人将价值观完全建立在物质上,一直在拼命追求物质。然而,随着占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幸福却离自己越来越远:小时候,逢年过节才能穿一件新衣服,吃一顿美餐,可是内心非常快乐;后来,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了,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美味佳肴随便享用,内心却没有快乐可言。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物质享受当作生活目的,这叫做‘猪圈理想’。”他的话很有道理。我们知道,猪除了吃饱喝足以外,再没有其他追求了,如果人除了物质的希求外,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跟猪就没什么区别了。

佛法中有一句名言——有漏皆苦,也就是说,物质享受带来有漏安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因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超越对饮食男女的耽执,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退而言之,即使不谈精神层面的东西,仅从这个世界的实际情况来说,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也是不现实的。圣雄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有些未来学家认为,如果全世界都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平,20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

现在中国有1亿辆汽车,这已给交通造成了极大压力,在许多城市,堵车成了家常便饭。假如中国达到美国的标准——平均每两个人有一辆车,全中国要有7亿辆车。试想:这会给交通带来多大压力?会消耗多少资源?会造成多大的污染?

三、寻求扎根于内心的财富

(一)内在的富足才会带来幸福

我去过喜马拉雅山麓的小国——不丹,印象当中,这个国家经济并不发达,住房、交通条件都非常一般,可是因为人们内心很充实,没有太多的贪欲,所以过得非常快乐。

与不丹人相比,我们有些人就不同了。由于所需太多,许多人日日夜夜都在苦干,忙得甚至跟家人说话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闲下来享受生活了。结果,钱财倒是越来越多,可是内心却越来越痛苦。

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幸福?为什么我总是痛苦不堪?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心里的欲望太大,二是所有的努力和奋斗是为了自己。所以,如果这些人能放弃过多的欲望,从为自己奋斗转变为利益他人,幸福就会随之而来。

我们看一个这方面的典范:美国有一位富勒先生,他从小有一个梦想——将来要赚到1000万美元。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富勒拼命工作,30岁时他已经赚到了100万美元。可是这个时候,一系列问题出现了:由于过于劳累,他患上了心脏病,加之没时间照顾家人,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危机。富勒逐渐意识到,在得到财富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许多。

经过抉择,富勒转变了理念,原来他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无家可归者建设家园。从那以后,富勒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投身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人类家园”。

渐渐地,他的努力得到了广泛支持,美国前总统卡特也穿上工装裤,到“人类家园”的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目前,“人类家园”已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以前,富勒是财富的奴仆,并差点被财富夺走家庭和健康。后来,富勒放弃了自我,为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结果成了财富的主人,并且重获健康和幸福。

所以,想获得幸福的人,应该考虑向富勒先生学习。有些人可能想:“我先挣钱,等变成大富豪了,再回馈社会。”其实,捐多少钱是一回事,关键是要有饶益他人的善心。

现代人最缺的就是利他心。我们只需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人普遍比较自私,从高高在上的官员,到身处社会底层者,人人都在为自己而奋斗,整个社会充斥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氛围。要完全改变这种风气,当然有一定困难,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利他的善心。

(二)内在的富足才是富裕

人和人不尽相同:有些人外在富裕,内在贫穷;有些人外在贫穷,内在富裕;有些人外内都贫穷;有些人外内都富裕。严格来讲,只有内在富足才算富,否则,即使家财万贯,也只能算穷人。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

古印度有一位善生长者,他有一个价值连城的紫檀香宝盒。一天,善生长者宣布:“我将把这个宝盒送给世上最穷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贫人们纷纷前来索要宝盒。

可是善生长者对每个人都说:“你不是最穷的人。”

大家问:“到底谁是最贫穷的人?”

善生长者回答:“是波斯匿王。”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波斯匿王耳中。波斯匿王大怒,派兵把善生长者抓来,质问道:“看看我的仓库,满是金银财宝,你为什么说我是世上最穷的人?”

善生长者不慌不忙地说:“大王,虽然您的仓库里满是金银财宝,可是全国有这么多穷人,您却没有帮助他们,所以,您的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您的内心中,对财富始终没有满足感,这种心态跟乞丐又有什么区别呢?”

听了善生长者的话,波斯匿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打开国库,向人民慷慨发放布施

从这个公案可知,如果一个人光是囤积钱财,没有合理地运用钱财,内心始终欲壑难填,这种人哪怕再有钱,也是不折不扣的“穷光蛋”。

当今时代,这样的“穷光蛋”大有人在。有些人在银行里有巨额存款,不仅自己舍不得用,也不愿意给别人用,这样的钱再多也没有意义,最终只能便宜了银行。

瑞士的银行由于奉行严格的保密制度,所以吸纳了来自全世界的资金,许多富人都以钱存在瑞士而感到放心。在这些存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见不得人的秘密资金,如果储户生前没来得及处理这些存款,死后这些钱就归银行了。前不久,我遇到一个新加坡人,他说新加坡正在效仿瑞士,银行也开始为储户严格保密,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世界各地的钱流就滚滚而来。

我不清楚在座各位的状况,有些人也许非常富有,有些人也许并不富裕,但不管你属于哪种人,都应该合理使用自己的钱财,除了维持日常生活,也要拿出一部分钱帮助他人,千万不要成为只进不出的守财奴。

因果的角度来说,帮助他人就是增上自身的福报。现在中国有一位叫曹德旺的慈善家,他是一个虔诚佛教徒,他自称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截至目前,曹德旺在慈善方面的捐款累计已达15亿元,随着善法越做越大,他的福报越来越大,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

(三)应当寻求内在的富足

既然富足来自内心,因此,只要我们能调伏自心,对生活抱着随缘的态度,不管有没有豪宅、名车,总能拥有一份满足感,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反之,倘若内心没有调伏,就始终不会有幸福可言。

可能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公式:欲望-实力=痛苦程度。这个公式非常经典,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自身条件有限,目标却订得高不可攀,非要赚到100万、1000万……必定会活得痛苦不堪。

说起调伏内心,就不得不涉及佛法。在佛法中,有许多调心的独到窍诀,如果人们掌握了这些,就能抚平浮躁不安的心。

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拉你们皈依佛教。信仰佛教当然很好,一个人若没有佛法的正见,很可能无恶不作。不过,即便你不信仰佛教,佛法中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道理,比如,平等观、慈悲观、无常观,等等。

有时候,看看佛法的观点,再看看现代科学的观点,我们不得不对佛法的智慧惊讶不已。上个世纪,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颠覆了人们对宇宙的传统看法,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其实,如果将佛教的“缘起性空”和“相对论”比较一下,人们更会大吃一惊:原来,佛法对这个道理早有宣说!

在世人粗大的分别心面前,佛法的智慧显得异常深邃。《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乍听这种说法,许多人根本无法理解:“不可能吧,我正在真实地赚钱、生活,这一切怎么会是梦呢?”然而,只要以佛法的智慧深入观察,最终就会明白,自己执著的一切,名声、财产、地位、感情,确确实实都是一场梦。

有了佛法的智慧,即便不谈获得解脱,对现实生活也很有用。以诸法如梦来说,如果我们经常思维:二十年前的一切,跟二十年前的梦有什么区别;昨天发生的一切,跟昨晚的梦有什么区别……时间长了,就能减轻执著、消除烦恼

我一再地赞叹佛法,也并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佛教不需要我来打广告,我只是希望大家对佛教有个正面了解。当今时代,人们对佛教存在太多误解,各种媒体经常歪曲佛教的形象,将许多莫须有的丑闻栽到佛教徒头上。我承认,佛教徒中有好有坏、有真有假,可是相比不学佛的人,佛教徒从总体上要好得多。不信的话,你们只要看看《高僧传》,就会知道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佛教修行人。

四、获得内在幸福的方法

佛法中有许多实用的道理,这些道理不要说全部用上,哪怕能用上一个,对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利益。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几个提升幸福的方法。

(一)淡化执著

佛教经常讲,对任何事物,不论感情也好,财富也好,都不要太执著。越执著,就越痛苦,所以,大家要努力淡化执著,否则,即使你贵为国家主席,或者富为世界首富,也不一定幸福。

退一步讲,假如你实在要执著,也不要为自己执著,而应该为众生执著。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的痛苦都源于对自我的执著,基本上没有因国家、社会、众生而痛苦过。不信的话,大家回想一下:在自己流过的眼泪中,有多少是为自己流的?多少是为他人流的?

(二)深观无常

佛法认为,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如果对这个道理有深刻体悟,就能从痛苦的镣铐中解脱出来,拥有轻松快乐的心境。

日本有一个叫堤义明的企业家,在鼎盛时期,他坐拥160亿美元的庞大家产。1987年和1988年,堤义明两度雄踞《福布斯》世界富豪榜首位。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赞叹他:“堤义明是集创业与守业于一身的第二代,他身上有帝王的独特素质。”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也感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我的最大不幸,就是与堤义明生于同时代。”然而,世事无常,这个曾经的日本商界泰斗,后来因涉嫌做假账和股票内线交易而被警方逮捕。当70多岁的堤义明站在法庭上接受审讯时,恐怕谁都无法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大家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自己以前是世界首富,后来沦落到锒铛入狱的境地,这该是多么无常!其实,这样的无常随时都可能发生。今天,你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人人都赞叹你、拥戴你,可是一夜之间,你也许就会沦为世上最可怜之人。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无常还有很多:

以前北大有一个部长的儿子,读书时,他每天有奔驰车接送,同学们都非常羡慕。毕业后,他顺利地踏上仕途。然而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因故倒台,他也随之失去了高位,由于无法面对这种现实,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另外,卡扎菲担任利比亚总统长达42年,是阿拉伯国家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然而,这位阿拉伯世界的风云人物,最终却惨死在政敌手中。

还有,萨达姆执掌伊拉克政权24年,期间聚敛了巨额财富。据《福布斯》杂志说,他的家产有20亿美元,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消息,他的资产共有100—200亿美元。但到头来,萨达姆却被美国人送上了绞刑架,巨额财富也灰飞烟灭了。

所以,身处无常世间的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无常感,不要总是天真地认为:“我不是好好的吗?不是过得快快乐乐吗?我肯定不会遇到不幸!”人生很难说,如果对未来没有充分准备,当意料不到的局面突然出现时,那自己就“惨”了。

(三)培养善念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幸福的根本。佛经中对此有广泛分析,我在道理上就不多说了,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不过,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保有一颗善心并不容易。《左传》云:“六鷁退飞过宋都”。意思是,六只鸟在宋国首都上方倒退着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当时天上刮着大风,虽然鸟儿奋力振翅,还是被风吹了回去。这就是时下的社会现状——有识之士虽然大力倡导道德,可是大众的道德水准却越来越下滑。看看现在的新闻,一会儿是毒奶粉事件,一会儿是地沟油真相,弄得社会大众人心惶惶。究其根本,这些问题都是道德缺失造成的。

不过,大环境越是恶劣,我们越不能放弃对善的追求。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也许你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原来是20层的楼,后来是40层的楼,原来坐20万元的车,以后坐80万元的车,可是内心的快乐却会越来越少。

说到这里,我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经济发展,现在的人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没有快乐了。二十多年前,中国人物质条件一般,却有不少休闲时间。可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已成了一种奢侈品。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每天一早就开始奔波,直到深夜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一进屋就像尸体一样倒在床上。到了第二天,又愁眉苦脸地离开家……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生确实是苦的。佛经中对此说得很明白:“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不懂佛法的人看来,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未免太消极了,他们会不服气:“我过得那么快乐,到处是灿烂的阳光,怎么能说苦才是人生呢?”其实,这种争辩只是未经详察的说法,只要深入观察,便不难发现生活的真实本质。

(四)知足少欲

从根本上讲,幸福是内心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有了内在的满足,就算物质条件再简单,也会过得非常快乐。

爱因斯坦到莱顿大学执教时,对住处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有了这些东西,他异常满意地喊道:“人还需要什么?”这就是智者的境界

佛经中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在现实中,这些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有知足心,有些人虽然身居陋室,享用粗茶淡饭,却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而有些人因为不知足,虽然物质条件已经非常好了,脸上却难得见到一笑。

五、寄语:学习佛法是每个人的必需

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种不可缺少的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一张桌子来说:它是木头做的,这是质料因;以桌子的形式存在,这是形式因;依靠木匠而做,这叫做动力因;能起桌子的作用,这是目的因。

佛法存在于世已有数千年历史,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袭,可是佛法不但没有被推翻,反而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看来,这也离不开四种因的作用:佛法的本质是慈悲、智慧和信心,是质料因;佛法以寺院、道场、出家人、经书等方式存在,是形式因;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宣讲的,是动力因;佛法能给一切众生带来安乐,是目的因。因此,佛法的存在和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太简单了,如果认为学佛就是剃光头、披袈裟,躲在深山里念弥陀佛,这种想法就太片面了。实际上,佛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以我个人而言,接受佛法教育已经好多年了,但现在每天还在学习,乃至有生之年,我相信都会不断地学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劲头呢?就是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佛法太殊胜了,值得为它付出一切。

学习真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假如停止了学习,思想就会停滞不前。有些人经常说:“我太忙了,没时间学习佛法。”其实这是一种借口,只要你想学,再忙也能抽出时间。鲁迅就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我很喜欢这句话。只要少说些废话,少做几件无聊的事,少看几部增长烦恼的电影、电视剧,肯定能空出时间学习佛法。

现在的社会诱惑力特别强,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自律,很容易被卷入世间的浊流,最后无力自拔。因此,希望大家杜绝散乱,努力学习有益身心的知识,不断提升智慧和品德。

当然,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你们的观念也不可能有彻底转变,但只要自己的人生观有点滴进步,这一个小时就有了意义;同样,一堂讲座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但只要自心有所净化,按佛教的说法——“心净则国土净”,外面的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