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哉然也《道次第》


放完暑假,进入了新课程的学习。在刚开始的略示修法单元里,我了解了“略示修法就是指导我们如何通过止观实践将每一个法门落实到心行上的一套修行程序”。同时学习了六加行的前四加行,分别是净地设像、端严供养、入座修皈依观想资粮田。

学习本课使我认识到座上修和座下修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在日常生活中,它们要相互配合,通过座上的修习培养定力,再把定力带到生活中,使自己拥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同时在座下要过如理如法的生活,这样座上修时心才容易安定。导师总结道:“不论座上座下,用心要统一起来。真正的修行就是在行住坐卧中打成一片。”

通过对这课法义的思维,我把感受最深的收获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了解了皈依境的观修原理和方法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刚参加了暑期的青春版静修营。在和师兄们一起做早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她们都很重视对皈依境的观想。但对我来说,皈依境是完全陌生的名词,难道它就是那么多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名号的集合吗?

通过本课学习我知道,皈依境是在修习皈依过程中所观想的所缘境,通过对本尊、上师、佛陀、传承诸师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的忆念和观想,令自己发起至诚的皈依之心。导师非常细致地解说了观修的具体方法,帮我们将有限的观想扩大到无限,最终将自身也融入到诸佛菩萨的无尽功德中。

到了这一刻我才明白,自己之前虽然也经常做早课,但事实上根本就不会修皈依。难怪我的早课做得没有力量,经常“双打”——打瞌睡、打妄想,时间一长也就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了。

既然导师在本课中已经教得这么明白,那我就如教修行,当下就试验一下看看是否有效。接下来的两天,我每天都按照四加行的指导,在清洁完佛堂后供养、礼佛,然后再做早课,发现确实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以前没有观想皈依境时,自己的心像一只上下翻飞的蝴蝶;而现在的它仿佛轻轻停在一根竹枝或一块大石上,静静地歇了下来。心安住在所观想的境界里,一边观想,一边思维正确的皈依之因,忆念佛菩萨的功德。一座下来,觉得自己身舒泰、心安宁,对三宝的美好境界充满了向往。

在结束早课之后,我又想起之前依止法中“视师如佛”的法义,感觉到对它的理解更为完整了。学习那一课时我主要是通过进行理性思维,对佛陀的功德和导师的功德做观察修:佛陀所具有的断德、智德、悲德在导师身上同样得以实现,通过这种“等式代换”的方式印证了“上师即佛”,进而“视师如佛”。但这一次,我在观想境中,以导师的形象为核心,观想佛陀的功德消融在师长身上,观想历代《道次第》传承诸师和十方三世诸佛功德都消融在师长身上,融为一体。通过观想,“视师如佛”成了自然而然的直观感受,这也将作为我对皈依境观修的重要入手处。

二、认识到加行的重要意义

导师在法义中说:“加行看似是准备工作,但如果我们以足够高的见地修加行,加行也可以是正行,加行一样可以成佛。”

以前的我总是想直奔主题,加行或前期准备工作对我都无足轻重。但导师讲到如果初发心发得精确,和结果是没有差别的,所谓“发心结果无二无别”。记得当时学《皈依修学手册》时,辅导员慧诺师兄讲到“皈依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可以说,从学佛到成佛的路上,开头是皈依,结尾是皈依,中间的过程还是皈依。”当时只是听听就过去了。但本课中,当我听到导师的发问:“一开始所发的心和结果所要成就的心,有没有两个心?”心里瞬间就将这两句话关联到一起——“没有两个心”,只要有足够的见地,“初发心即成正觉。”皈依之所以成为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门,就因为初学佛时皈依外在三宝的发心和成就时实现自性三宝的心是统一不二的。其差别只在于发心时的精确与不精确。

思维到这一点,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般的震撼!在其中,我不仅明白了发心的重要性,更为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令自己十分苦闷的问题:“为什么我没有成功?”自问智商不低,一路名校毕业,工作后遇到的机会也不错,可为什么我始终没有走上所谓的“成功之路”?学佛以来,虽然世俗的成功已经不再是我追求的对象,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导师的这一问如电光火石,瞬间洞彻了我意识的黑洞。

原来自身的问题,在于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多年的求学工作过程中,我似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理想,没想清楚过自己到底要什么!每当面临选择,我总是下意识地去选择那个有利于自己或挑战更小的选项,由于运气不错,生活看似也很顺利,水涨船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错失了挑战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因害怕承担责任、面对挑战而不敢发心,所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自己的凡夫心如此希求和在乎结果,同时又不重视前进道路上的积累,这样的我和“成功”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压根不在一条道上。

感恩三级修学,活了几十年的我有了如此清晰坚定的目标——追求觉醒的文化,帮助更多的人从痛苦的轮回解脱,直至成佛。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要积极地调整自己。首先是在做每一件事前想清楚,要达成的方向在哪里?条件不具足时可以祈愿三宝加持,但目标不明确是肯定到不了终点的。还有就是要敢于发心。“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导师教育我们不要怕做大事,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解脱,要有勇气从小我的设定中突破出来,勇敢发心,励力承担。同时还要重视积累,生命本来就是无尽的积累……

想通了这一点,我感到无比轻松,同时也充满力量。佛法所传达的智慧真实不虚,它能帮助我们通达真理的彼岸

三、加深了对“正见是正法眼目”的体认

在本课中,导师告诉我们,“佛法里很多基础的修行,里面包含着最高深的修行,关键是我们拥有一种什么样的见。”这里的见就是指佛法正见,依正见不同,佛法衍生出众多宗派。导师为我们举了这样两个例子,从念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佛到“即心念佛、即心是佛”;从皈依外在三宝到皈依自性三宝,这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见”的不同。对于我们初修者来说,前者是有能有所的,而后者则没有了能所,这之间的距离需要我们由低级向高级渐修。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闻思去获得正见,不断提高自身的见地。

联想到皈依法门,都说它“高不见顶”。阿底峡尊者说:“我不知道除了皈依以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但是能看到多高是由眼睛决定的,能体悟到多高是由见地决定的。正见即是正法眼目,它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和眼界。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扇看似朴素简陋的小门背后都能通向宝山,关键看我们用什么钥匙打开它,这把钥匙就是正见。但能否获得这种见地,是由我们的认识能力决定的。作为初学佛的我们,只能通过多闻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通过学习这一课,在导师条分缕析、清晰透彻的讲解中,我愈发感到《道次第》的殊胜所在。宗大师、导师为我们次第引导、次第开显,而我们学子则是次第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次第领会法中要义。细细品味本课法义,再联系以往所学,就会感觉一切融通无碍,相互承托,其中妙趣,无法言传。也更加感受到“本论之殊胜”中所说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易得佛密意……所言极是,诚哉然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