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的慈悲主义》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是许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虽然有无量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般若经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是无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萨行的必要条件。下面从四点来说明佛教的慈悲思想:

一.慈悲的意义与层次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甚至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却不一定能透彻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会为此人求情说:「请你慈悲饶了他!」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实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么慈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的渊薮、烦恼的来源。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能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如良药,身体有了病痛,药物可以医治沉年痼疾;心理有了伤痛,慈悲的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慈悲如船筏,在茫茫无际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够冲破惊涛骇浪,到达安乐平稳的目的地,免除在爱河欲流中灭顶的危难。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够破除黑暗,如实的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间充满著希望,前途有无限的憧憬;颠沛困顿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险为夷、转逆为安。

慈悲就像伴侣,随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鼓励劝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无事不办,所到亨通。慈悲彷佛一颗摩尼宝珠,污浊的水中放入明曜的摩尼宝珠,可以杂质沉淀、清澄见底;在复杂混乱的人间,有了慈悲的摩尼宝珠,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复杂为单纯,转混乱为宁静。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间所以使我们恋栈,是因为人间有慈悲。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纵然再豪华舒适也形同冰窖;一个服务机关如果没有慈悲,即使待遇再优厚,也难留住人心。亲人彼此没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谁也不愿经常往来。许多人家中供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希望把慈悲带入家庭。

慈悲的层次有以下十种:

(一)消极的慈悲、积极的慈悲

什么是消极的慈悲,什么又是积极的慈悲?民国七十三年,台南监狱要枪决死刑犯徐东志,要枪毙时,台南监狱的工作人员,都觉得自己该行慈悲,不愿意执行枪决的行动。台南监狱没办法只好递呈公文,请司法部转呈到国防部,征求派遣四位宪兵来枪决徐东志。殊不知台南监狱的工作人员不肯枪毙徐东志,比较慈悲呢?还是执行枪决的四位宪兵比较慈悲?台南监狱里的工作人员,是消极的慈悲;那四位宪兵执行国家的法令,枪决犯人,杀一安百,维持国家的公共秩序,这是积极的慈悲。所以我们讲到慈悲,是大仁大义,大忠大勇,对一人慈悲,而害了全体的生命安危,不是真正的慈悲,只是一时的妇人之仁。

(二)热闹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今日的社会人士有时一窝蜂的去救济、救灾,这是热闹的慈悲。如有人遭逢意外变故,或遇到水灾、火灾、地震等灾难,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发挥爱心捐献,电台、电视、报纸也争相报导,鼓动老百姓们去救灾,这就是热闹的慈悲。

我们的社会固然需要热闹的慈悲,但是更需要寂寞的慈悲,所谓寂寞的慈悲,就是默默地行善,去帮助被社会遗忘的苦难者。有更多住在穷乡僻壤的苦难灾民,甚至许多的不幸家庭,以及生活艰难、残障无依的不幸者,更需要社会大众伸出援手,默默地去施与寂寞的慈悲。

(三)直接的慈悲、间接的慈悲

自己有力量、有钱财,直接去帮助苦难的人,是直接的慈悲。有的人很会赚钱,但自己不会行布施,别人代替他行善,则是间接的慈悲,譬如先生、儿子赚钱,太太、妈妈替他布施行善。家人间接行善固然有功德,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亲自去助人,不是更能直接体会到行善最乐的好处吗?

(四)广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所谓广大的慈悲,是对社会大众普遍无私地行布施,平等无别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外,如说一句好话,帮别人一点小忙,看起来是微小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实际上这一句话、这一件事的帮助,影响力巨大,这种瓢饭滴水的微小慈悲,也能成为广大的慈悲。

(五)一念的慈悲、无限的慈悲

偶然生起的一时慈悲叫一念的慈悲,而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无限的慈悲。过去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叫乾达多,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定睛一看,脚下一团黑黑的东西,一脚正要踏下去,他忽然生起一念慈悲:「蜘蛛小小的生命,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提高脚步,向前跨出,挽救了蜘蛛的一条生命。

乾达多平日穷凶极恶,做尽坏事,因此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接受刀剐火炼的痛苦,正当他在受苦时,突然从空中飘下一条银光闪闪细如钢针的蜘蛛丝,这是他生前的一念慈悲,让蜘蛛免于一死,得到的果报。他见到蜘蛛丝,彷佛身陷大海见到慈航般,攀著蜘蛛丝奋力的往上爬,哪知低头一看,许多地狱众生也跟在后面攀爬,他转念一想:这么细小的蜘蛛丝,怎么负荷得了众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折断了,我不就万劫不复,永无解脱之期了吗?于是伸脚把尾随而来的同伴,一个一个踢了下去。当乾达多用力踩踢同伴时,蜘蛛丝突然断裂,乾达多和所有地狱众生,一起掉入黑暗无底的地狱中,再度接受地狱无尽的熬烤之苦。一念的慈悲,使万恶不赦的乾达多也有得救的机会,但是不能行广大的慈悲,乾达多仍要堕入地狱之中受苦。

(六)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

有缘的慈悲,是帮助和我们有血缘交谊关系的家族、朋友或乡知。无缘的慈悲,是我虽然不认识对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发慈悲心,给对方一些助力。有缘的慈悲容易做到,无缘的慈悲难以实践,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才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七)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

有情的慈悲,是给对方欢喜、快乐、幸福、方便,让对方感受到人情味。无情的慈悲,如父母打骂小孩,师长处罚学生,看起来是无情,但这个无情的慈悲有时胜过有情的慈悲;有情的慈悲如春夏的阳光雨水,无情的慈悲如秋冬的霜雪寒冰,草木固然需要春夏的阳光雨水,也需要秋冬的霜雪寒冰。爱的摄受和力的折服,都是一种慈悲。

(八)有求的慈悲、无求的慈悲

有求的慈悲,是指我们对某人施惠,希望对方感恩图报于我,为我赞美几句好话,做几件好事。无求的慈悲,只希望对对方有所帮助,不求对方有丝毫的报答;是一种为善不欲人知,但求施与,不冀回报的乐行。

有位信徒请教赵州禅师说:

「禅师,像您这样有修行、有慈悲心的大善知识,有没有烦恼?」

「不瞒你说,我有许多的烦恼。」赵州禅师回答。

「您这么一位有悲愿的高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烦恼?」信徒纳闷再问。

「因为你有许多烦恼,所以我也有许多的烦恼。如果我没有烦恼的话,那么我们彼此之间又如何交流呢?」

「禅师,您将来会不会堕入地狱呢?」信徒又追问。

「当然会堕入地狱呀!」

「像师父这样的大菩萨,为什么还会堕入地狱呢?」

「如果我不堕入地狱,地狱的众生靠谁来拯救呢?」

像赵州禅师「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不计一己幸福的慈悲,就是菩萨的慈悲,佛的慈悲。

(九)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

有相的慈悲,是指一个人行了慈悲之后,念念不忘于心,觉得我是个能实践慈悲懿行的施者,对方是接受我慈悲济助的受者,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印经建寺、度众出家,有多少功德?」就是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是《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著一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没有施者、受者、施物的对待观念,甚至也没有了慈悲的意念,是一种无私无念的自然悲行。

(十)一时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常人有时也能行慈悲,但是往往如朝露照日,随境而退转消失,这是一时的慈悲;诸佛菩萨的慈悲像源源不断的活水,累劫累世度众不倦,这就是永恒的慈悲。诸佛如来「三不能」中的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如虚空般无穷无尽,如来度众的悲心慈行也绵绵无有止尽。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永恒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也是永恒的慈悲。

慈悲的种类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1.众生缘的慈悲:凡夫的慈悲爱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亲属等彼此具有因缘关系者为对象,施予对方财物关爱。这种慈悲对象不广大,并且含有私情私爱。

2.法缘的慈悲:二乘菩萨的慈悲。二乘菩萨认为一切诸法皆是虚幻,由缘所生,随缘度化众生,给予所需。

3.无缘的慈悲:诸佛如来的慈悲。如来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

俗语说:「仁者无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难。什么是佛的心?能够流露出慈悲喜舍的心者,就是佛的心。我们是否具足佛性,端看我们的真如自性能不能流露出慈悲喜舍,有了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就等同诸佛如来的佛心。

二.慈悲的对象与戒律

科技文明发达的现代化时代里,最大成就是发明比科技文明更为重要的人际沟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际间的完美沟通交流?只有实践慈悲,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美好。

慈悲虽然重要,但是慈悲如果没有智能为前导,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产生反效果。慈悲应用不当,会成为滥慈悲,有时应该慈悲却不知慈悲;有时看似不是慈悲的行为却是大慈悲,有时看似慈悲的举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没有智能,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

所谓不应该慈悲而滥行慈悲者,如父母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看似慈悲,其实却害了孩子。孩子做错事,不加以处罚,纵子行凶,也是不当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钱为非作歹,助纣为虐,都是不应该慈悲而慈悲。

所谓应该慈悲而不慈悲者,如看到有人破坏社会的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退缩不敢去做。有人热心兴学办教育,培养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参于赞助,随喜赞歎,反而加以破坏毁谤,凡此,都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

不是慈悲而慈悲的,如杀一个强盗而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杀生看起来是不慈悲的,可是为了救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行大慈悲。

道教中有茅山三道士,他们本是相邀一起修道的三位师兄弟,成道后,年轻的小师弟坐在中间接受优厚的供养,而两位师兄郤坐在旁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三位师兄弟路过一个村庄时,夜宿在一户人家里,这户人家的妇女刚死了丈夫,遗下七个嗷嗷待哺的子女。第二天要上路时,小师弟对两位师兄说:「你们两位前往参学,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师兄对师弟的言行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了,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不去修道,太没有节操了,两人气愤的拂袖而去。

这位新寡妇人自觉年轻,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她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师弟说:「你的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先为丈夫守孝三年。」三年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又拒绝说:「我现在就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

三师弟守孝三年之后,女方再度提出结婚的希望,三师弟说:「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心安理得,让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三年孝再结婚吧!」如此经过了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都已长大,三师弟自觉帮忙这一家人的心意已经完成,就离开这个家庭,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这位小师弟看起来好象是贪恋繁华,为五欲所动,实际上由于他的慈悲,使他最早得道,也因此被供奉在中间,接受万民的礼拜。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平时穿著朴素,不装扮也不喝酒。有一天她刻意打扮了自己,并对波斯匿王说:「国王,请你命人准备一桌酒席,让我们来谈谈心,享受快乐。」波斯匿王很欢喜,但是心中奇怪平日守戒严谨,滴酒不沾的王后,为什么忽然想饮酒作乐呢?末利夫人和国王喝酒时,波斯匿王忍不住问道:

「你今天怎么想到要喝酒呢?」

王后说:「这样好吃的酒菜、饭食,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了,因此要和国王好好的享受。」

「为什么呢?」

「听说这位很会煮菜的御厨,触犯了国王,你要砍他的头。」

国王突然想起昨天打猎回来,御厨因为一时怠慢,于是下令斩杀他的事。经王后的提醒,国王赶快下令赐御厨无罪。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御厨的生命,看起来好像破戒,但是这种不顾己身利益,只为他人安危着想的胸怀,正是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菩萨行。

说谎打诳语本来是犯戒的恶行,但是出于爱护对方的方便诳语,有时反而是一种慈悲。如医生安慰绝症的病人,说他病况很安稳,老百姓向恶徒谎报假消息,都是一种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行为。

有一位修道人在山里修行,猎人追赶著野鸡,野鸡逃命地躲到修道人的袈裟下面。猎人问修道人说:「你有没有看到我追赶的野鸡?」修道人若无其事的回答:「没有。」这种诳语看起来是说谎,可是为了挽救一条生命,他表现出的其实是诸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不是慈悲的,有时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时候反而不是慈悲。如放生本来是慈悲,但是放生不当反而成为杀生的愚行。曾经有人从国外买食人鱼回来放生,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鱼放在水中不仅会吃鱼虾,更可能吃人害生,这能算是慈悲吗?有些人为了表示慈悲,到处放生,但是放出去的动物水族,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一时不能适应,因此而丧命的更是不胜枚举。有些社会人士买了乌龟放生,可是乌龟却把放生池里的鱼咬死了,看起来是行慈悲,实际上是不慈悲。商人为了因应顾客放生,于是到处捕捉鱼、鸟、乌龟来卖,这是慈悲吗?没有智能的放生,害死的生命更多。

今日的社会充满暴戾残忍的现象,如何才能改良社会这种凶暴之气呢?心需要慈悲。佛教有一句诗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社会这种残杀的现象,是我们的凶残劣行,如乌云般把慈悲的本性掩盖了,杀害小生灵习以为常,杀戮人类生命,引起悲惨的大战争,也就不以为意了。

每年春天来临,那些路过恒春的候鸟,总会遭到残忍的捕杀,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对嘉宾应该友善有礼,反而理直气壮的杀害它们。白居易的诗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为了我们一时的口食之贪,而拆散别人的骨肉,何其的残酷!

如何行慈悲,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换个立场为别人着想,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过去有个外国人喜欢打猎,捕杀无数的动物。有一次打猎迷了路,被野人抓住,野人把他吊起来,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这时他才想起自己过去打猎杀害弱小动物时, 它们所受的苦楚。黄山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它受,甘肥任我选;莫教阎罗断,自忖应如何?」一切众生和我本来为一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为身躯的不同,就将 它残杀吃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不用阎罗王来断罪,我们自己想想也知道不应该;如此而仍不知慈悲,真是禽兽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众生和我本为一体,骨肉血缘的至亲固然要爱护他,即使是仇人债主也要平等纳受他,甚至要视冤家寇雠如同亲眷家族,能够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产生。古人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为了怜悯老鼠饥饿无食,特地留下剩饭;为了慈恤飞蛾扑火,不敢轻易点灯,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厌恶的老鼠也得到了难得的关爱。

三.慈悲的力量和价值

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一念慈悲,不会伤害万物,万物当然欢喜;一心来实践慈悲,万物受到爱护,当然就会庆幸。「一人慈悲,众皆伴侣」,如果一个人实践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万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社会大家都能慈悲,普天之下就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相亲相爱。

佛教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而已,有时严厉的折服也是慈悲。我们到寺院拜佛时,一进山门,会看到一尊笑容满面身躯胖大的弥勒佛,坐在山门口很欢喜的迎接我们,这叫做慈悲的摄受;但是进了山门之后,在弥勒佛的后面,有一位手拿金刚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来很勇猛威武的韦陀护法天将,就是以威力的慈悲来折服我们的烦恼。

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如《禅林宝训》云:「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以爱的慈悲去摄受众生,一般人比较容易明了,以力的慈悲来折服众生,可能难以理解。

日本空也上人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凶狠的强盗,拿刀向他要过路费。空也上人看了之后,不觉掉下眼泪,强盗们一看哈哈大笑:

「这么一个贪生怕死的出家人。」

空也上人回答说:「我是想到你们,年轻力壮不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却成群结党去打家劫舍,眼看将来就要堕入地狱去受苦,我替你们着急才流下眼泪。」

强盗们听了空也上人如此慈悲的言语,终于抛弃贪妄瞋恨的心,后来成为空也上人的弟子。无论如何强暴斗狠的土匪强盗,在慈悲之前,也会被感化成柔顺善良的百姓,慈悲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无难不克。

恒顺禅师在佛殿打坐时,有一个小偷蹑手蹑脚走进佛殿,小偷看到大殿上摆有一袋七月十五盂兰盆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米,正要举步离开时,禅师突然睁开眼睛大喝一声:

「站住!」

小偷惊诧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听见禅师说:

「你拿走佛祖的米,不道声谢谢就走了吗?」

小偷一听,转头向佛祖圣像,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

「谢谢!」

然后扛著那一袋米大摇大摆地走了,小偷不久被警察抓到了,招供之后,警察把他抓来见恒顺禅师说:

「他是否偷了寺庙里的东西?」

「没有呀。」恒顺禅师平静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为他隐瞒,他已经一五一十对我们招供了。」

「这个人确实到寺庙拿了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窃,而是向佛陀借用,因为他临走时曾经向佛祖道声谢谢。」这个小偷听到恒顺禅师为他如此辩白,心里很感动,服完刑后,就跟著恒顺禅师出家,成为一位很好的修道者。

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世界上的人,依身份的不同有他不同的依靠力量,如小孩以哭叫为力量:他要出去游玩,大人不满他的意,他「哇」的哭闹起来,大人没办法只好抱他出去蹓躂;女人以撒娇发嗔为力量:只要太太一生气,先生就六神无主了;国王以权势为力量;罗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佛菩萨则以慈悲为力量,由慈悲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可以克服世间一切的困难,无往不利。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威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他只是凭著一颗慈悲的心,却降服了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因佛陀的悲心,乖乖的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象,见到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的跪在佛陀面前;丧智好杀的盎掘魔罗见到慈悲的佛陀,也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因此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武器,更不是权位势力,而是慈悲的力量。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安乐,现在他的慈悲思想,更引导著全世界人类,迈向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贪欲的烦恼、瞋恨的烦恼、骄慢的烦恼、怖畏的烦恼,扰乱著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如何对治这些烦恼呢?

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贪欲,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骄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怖畏。如淫欲心重的人,看到女性,生起一念慈悲,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或姐妹;看到男性,把对方视同自己的父亲或兄弟,淫欲的心自然会熄灭下来。在钱财方面,常常思想我应当多布施别人一点,我应当多帮忙别人一些,抱著慈悲喜舍的心,贪欲的心怎么会生起呢?瞋恨心起来时,可以观想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圣像,慈心一发,瞋恨之火自然止熄。有一首诗说:「慈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瞋恨心、骄慢心生起时,慈悲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忍耐是最好的对治方法。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里做佛事,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著佩刀、拿著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

「喂!等一下,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说:「船已经开了,不可以再回头。」

梦窗国师说:「船家,船还没有走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撑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说情,就回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哪里知道这个将军一上船,看到船里坐着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梦窗国师说:

「和尚!闪开一边去,把坐位让出来!」

这一鞭重重地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血汨汨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把位子让了出来。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噤若寒蝉。船开到对岸,梦窗国师跟著大家下了船,走到江边,默默地把凝结的血块洗掉。这位蛮横的将军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于是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国师心平气和的说:

「不要紧,出外人心情总是急躁些。」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骄慢粗鲁的将军?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化解瞋恨为和平,转变暴戾为祥瑞。在慈悲之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感化。

四.慈悲的实践与完成

慈悲不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应该是行动的实践。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受教者无别的一种爱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发愿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了千万间的华宇美屋,就可以让天下居无定所的人,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慈悲心。

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对贫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许多名士都来投靠他。沩山灵佑禅师,临终示寂时,告诉弟子:「我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希望转世天国乃至再来做人。我发愿来世出生为水牯牛,替大家服务,为众生代劳。」灵佑禅师这种「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中有位菩萨,叫做代受苦菩萨。为什么这位菩萨叫做代受苦呢?因为他有慈悲心,愿意为众生承受一切的苦难。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曾割肉餵鹰、舍身饲虎,修持各种的慈悲利行。佛陀的慈悲济生,就是代受苦菩萨的化身。 它曾出生为一条大龙,这条大龙曾经受过五戒,有一次当 它睡熟时,发现有许多蚁虫附在它身上,吃它的肉,大龙被咬得痛醒过来。一看这么多蚁虫在啃噬它的肉,心想如果它稍微一翻动,势必会压死这许多的生命,自己受过戒律,怎么可以轻易杀生呢?因此忍受著被蚕食的痛苦,一动也不动,用它的血肉生命与蚁虫结缘。虽是畜生的龙类,有时却比人类更有慈悲心。

天上老鹰捕捉小鸡,母鸡虽然明知不是老鹰的对手,但是为了保护小鸡,不得不奋力抵抗,这是慈悲。蛇通常是卵生的,但是有一种胎生的毒蛇,当它要生产时,会寻找一种尖锐的竹子,自己刺上利竹,剖开肚子生下小蛇,母亲这种牺牲自己的行为也是慈悲。

三义铜锣附近的高速公路上,曾经发生一件连环大车祸,其中有一家人全家罹难,当救护人员用力弄开毁损的车子时,忽然听到车内有孩子的哭声,赶紧上前仔细一瞧,原来有一个小孩子,正躺在奄奄一息的母亲怀中。大家七手八脚将襁褓中的孩子抱起来,此时弥留中的母亲,突然睁开眼睛,气如游丝地看着救护人员说:「拜托你了。」然后溘然长逝。是什么力量使这位母亲忍耐到最后一刻呢?是慈悲的力量。

这个宇宙充满了慈悲,我们要懂得欣赏,学习接受,如果不能体会相应,纵然佛陀出现眼前,也无法领略慈悲的可贵。有位信徒信佛虔诚,有次遇到水灾,大水漫淹屋中,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慢慢地涨高,终于淹到了他的脚下,他急忙地念道: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呀!」正当他声嘶力竭高声求救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位高山族驾了一艘独木舟过来救他:

「快上来,我载你到安全的地方。」

可是他却骄慢地说:「我不要你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那人只好悄悄地驶走。洪水继续上涨,涨到了腰部,他很着急地念:

「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哟!」危急中,茫茫一片的大水里,有人开来了一艘快艇,好心地说:

「哎呀!好危险哪!赶快上来。」

「哼!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凡是机械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我要我所信仰的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快艇碰了个软钉子,只好「噗!噗」又开走了。洪水渐渐涨到了这人的胸部,他仍然仰天大喊:「菩萨来救我!」眼看危在旦夕,突然空中来了一个美国人,驾著一架直升机来救他:

「喂!我放下绳子把你吊上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你是外国人,我讨厌你。」这人顽固地拒绝。

结果这位信徒终于被淹死了。由于信仰坚定,死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佛陀之后,向弥陀佛抗议说:「像我这般虔诚,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可是菩萨却没有来救我。」

阿弥陀佛告诉他:「当你被水淹到脚下时,观世音菩萨赶忙派条独木舟去救你,你却嫌对方是高山族不喜欢;菩萨不得已,只好再派只快艇去救你,你又厌弃机械文明不肯上艇;眼看水已经快要淹到你的头部,观世音菩萨火速派架直升机去搭救你,你又不愿意。菩萨一次一次慈悲地救你,你不但不能感恩,还嫌这怪那的,怎能说菩萨没救你呢?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宇宙之间充满无限的生机,哪一样不是菩萨的现身,哪一样不是菩萨慈悲的显现呢?

如何才能实践慈悲,完成慈悲?

我们应该和诸佛菩萨一样地慈悲,我们的一双手,要变成慈悲的手,「愿将双手常垂下,抚得人心一样平。」我们有两只眼睛,要使眼睛变成慈悲的眼睛,慈眼等视众生,我们要培养慈悲的口、慈悲的面容、慈悲的步伐、慈悲的样子、慈悲的笑貌、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音声、慈悲的眼泪、慈悲的心,使自己与慈悲冥合成一体,不但我们自己要慈悲,进一步还要使整个宇宙都充满慈悲。天上的云是慈悲的云,覆盖著我们;大地是慈悲的花草、慈悲的树木,向著我们微笑,给我们荫凉;世间到处是慈悲的路、慈悲的桥、慈悲的山、慈悲的水。

我们要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的四摄法来行慈悲,我们要以自他互易的观念来行慈悲,我们要抱持人我一如的胸怀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冤亲平等的修持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愿行,来完成慈悲的无上佛道,努力做一个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设成慈悲的家庭,使我们的社会成为慈悲的社会,国家是慈悲的国家,娑婆世间是个充满慈悲的国土,让爱心遍宇宙,慈悲满人间。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