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化世与益人》


今年是国际佛光会创会第十五年,也是佛光山开山届满四十周年,在这别具意义的时刻里,很高兴看到这么多来自全球的佛光人,大家不远千里回到总本山,共同在这里召开二○○六年国际佛光会世界会员代表大会,心中无比欣慰。

回顾过去十五年来,所有佛光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化世益人,大家不辞辛苦地弘法传教、成立分会、举办各类活动,乃至护持佛光道场所推动的各项弘法事业等,不但在生活中参于奉献,增加很多宗教体验,同时也为自己与社会写下无数的历史,尤其见证了佛光会的成长以及「佛教全球化」发展的成就,因此今天在这里首先要对大家表示由衷的赞歎,同时藉由这次的因缘,提出「化世与益人」,做为今年大会的主题,也是表示对各位佛光会员的一份期许与希望。

谈到「化世」与「益人」,我想到自己这一生,从十二岁出家以来,心中始终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了佛教」。

「为了佛教」,虽然自己从小就在丛林里过著清苦淡泊的岁月,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或委屈,因为「为了佛教」。为了佛教,我出家;为了佛教,眼看着同道中有人热衷于供养优渥的经忏事业,但是我一点也不心动,因为「为了佛教」,我立愿将来一定要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甚至为了佛教,尽管年轻时就不断有一些来自教内教外的诱惑,例如有人想要请我担任当家、住持,有人希望我从事有名位、有权利的职务,但是我都断然拒绝,因为我有另外的想法,那就是「为了佛教」。

什么是「为了佛教」?其实在当时我只知道为了佛教我要读书,为了佛教我要参学,为了佛教我要勤劳,为了佛教我要发心,为了佛教我要结缘,为了佛教我要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所以后来创办第一所佛教学院时,平常不赶经忏的我,不但主动到太平间为人诵经,甚至通宵念佛,目的就是希望多增加一些办学的经费,那时我心里很清楚知道,这才是「为了佛教」。乃至后来为了建设佛光道场,为了推动佛教的文教、慈善等各项弘法事业,虽然种种辛苦,但是「为了佛教」,我从来不曾心生退却,甚至在虚度八十年岁月后,至今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佛教」。

为了佛教,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化世」与「益人」,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为了佛教」。所以,今天我仅针对「化世与益人」这个主题,提出:

一、以自觉健全来化世益人

二、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三、以随众参于来化世益人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等四点意见,提供给佛光会员共同勉励,希望大家未来都能朝此「化世益人」的方向努力。

一、以自觉健全来化世益人

佛教是个重视「觉悟」的宗教,不只佛陀本身因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就佛道,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无非也是为了引导有情悟入佛的知见,让众生「觉佛所觉、悟佛所悟」而能与佛平等,所以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智能,求觉悟。

所谓「觉悟」,「觉」就是证悟涅槃妙理的智能,「悟」就是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学佛虽然是要向佛陀学习,但是「觉悟」必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凡事靠别人帮助终究有限,尤其开悟证果、修行成道,一定要靠自己自觉。例如,自觉人生忧悲苦恼,自觉生死无常,自觉人情多变,自觉世间国土危脆,难以安身立命;有了自觉,才会努力想方法去克服这许多的烦恼妄想,才会发心健全自己,才能获得自在安乐,如果自己不懂得自觉自悟,即使佛陀慈悲,也不能帮助我们自觉觉他,不能帮助我们开悟成佛

谈到「成佛」,所谓「佛」者,如《佛地论》说:「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佛陀虽然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但其实「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人成,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本来就与佛无异,只是因为被无明烦恼所覆而不能显发,就如明镜蒙尘,又如明月为乌云所遮蔽,因此《法华经》说「怀珠作丐」、「藏宝受贫」,这是众生最大的遗憾。

吾人发心学佛,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去除烦恼、开显佛性。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因此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三毒息灭,三慧明朗,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这就是「自觉」,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或「见性」。

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着重「自觉」,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迦叶尊者灵犀相应,破颜而笑,于是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因此就在「拈华微笑」、师徒心意相契的刹那之间流传下来,这就是「自觉」。

「自觉」就是一种自我教育,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自我教育。人要靠自我教育才能成功,因为自己的缺陷、自己的无知、自己需要教育的地方,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要做自己的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说,人要懂得自我要求、自我学习、自我充实、自我反省;凡事能够反求诸己,不断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观照才能找到自己,否则如《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自己不觉,不但佛陀帮不了我们的忙,即使佛教的出版品多如汗牛充栋,佛教的大藏经再怎么精辟的阐述般若真理,都不能帮助我们觉悟,一定要自我阅读、深入经藏,透过闻思修才能自觉自悟。

圆觉经》说:「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学佛就如开采金矿一般,虽然佛性人人本具,但若不经过修行,则如金矿未经开采,终不能得。所以,关于如何自觉健全?下列的问题可供大家自我审查:

(一)我对皈依三宝的信心具足吗?

(二)我对受持五戒的观念清楚吗?

(三)我对因缘果报的见解正确吗?

(四)我对自己的服务助人真心吗?

(五)我对护持正法的方式正确吗?

(六)我对参于活动的心地清净吗?

(七)我对佛法的进修日有进步吗?

(八)我对佛法道理有融入身心吗?

以上八点,如果你都有正面而肯定的答案,就表示你有自觉,证明你对佛法的信心坚固,你在学佛的道路上也会自我健全,甚至还懂得发四无量心、行六度波罗蜜,乃至发奋加行,饶益有情,广度众生;否则光阴虚度,徒有学佛之名,没有得到学佛的实益,实在可惜。故此首先提出「自觉健全」的呼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即使给你再好的东西、教你再多的道理都没有用,唯有自己自觉才能不断进步,唯有自己自觉才能自我健全,唯有自己自觉才能化世益人。

二、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的百千法门中,「发心」最为重要,如《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发心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就是建设自我。佛教将「心」比喻为「田」、为「地」;田地不开发,就无法播种;心地不开发,也无法长养菩提,所以在佛门修持里,发心第一,例如发「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等,发心才有动力去实践「四摄法」、「四加行」,才能自度度人。

讲到「发心」,十五年来的佛光人,大家在国际佛光会这个教团里,有的人发心当会长、干部、檀讲师,乃至荣任督导、长者,有的人发心参于读书会、订阅佛书、参于印经、推广福报、劝募会员、捐献净财、参于救灾、护持道场、带领朝山、参加法会,或是推动腊八粥运动、云水布教、托鉢兴学等,甚至有的人到学校、监狱去做公民教育、心灵谘商、佛法开示等,你们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今日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全部都动员起来了,大家都懂得要走出自我、走出家庭,进而走入社会来与大众结缘、联谊。就拿十五年来,国际佛光会召开的世界会员大会、理监事会议、青年会议、金刚会议、妇女会议、童军会议等,大家就不只十几次的东西方相互往来、洲际之间彼此互动。这样的情谊交流,带动了佛法的传扬,促进了人际的和谐,这都是由于各位的发心所产生的动力而成就。

发心就是开发心田,学佛首先要学会发心,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种子,如果没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结出好的花果,所以我们要开发心中的财富,开发心地的能源,必须从「发心」开始。

世间上,发心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过去儒家的学者一直叫人要立志,佛教的行者则要人发愿;立志、发愿,就是发心,心一发,则志可立,心一发,则愿可成。

发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例如:你发心吃饭,饭菜不但可以吃饱,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发心睡觉,觉会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发心,所做的事情,质量就都不一样了,正是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只可惜世间上的人大多心外求法,不知道自家里有无限的宝藏,所以一般人只懂得要把荒地、山坡地,开发成为农地、建地,却不知道我们的心里有无限的宝藏、无限的能源。因此,聪明的人应该反求诸己,应该由外向内来开发我们自己心里的能源和宝藏。

发心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在佛教里都鼓励人要发慈悲心,要发菩提心,要发增上心。我们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发心呢?兹提供几点方向如下:

(一)我们要有「惭愧自己所学有限」的发心,比方说很多的文学典故我不懂,很多的科技常识我不知道,很多的哲学理论我不明白,甚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惭愧。因为惭愧自己的才疏学浅,才会激励自己发心学习,所以要广学多闻,要博览一切常识,不会驾驶的就去学开车,不会计算机的就去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不会记帐的就去学习会计帐目,不会音乐唱歌的就去学习各种乐器等。

(二)我们要有「惭愧自己能力不足」的发心,譬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书不能尽职,我领导人不尽圆满;因为惭愧自己的无能,因此要发心增强自己的能力,以便更能担当,更能负责。

(三)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心地不净」的发心,例如心里常常充满贪瞋烦恼,常常有侵犯别人的意念,常常心怀阴谋诡计;因为惭愧自己心地不清净,因此要发心来改善自己、净化自己。

(四)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善念薄弱」的发心,譬如自己不能常常心存善念,不能尽心尽力广做善事,所以今后要发心多做一点善事,多布施一些善财,多带给别人一些欢喜。

此外,我们尤其要开发如海、如空、如地、如性的真心:

(一)开发如海的真心:大海不但是鱼虾的宫殿,大海也蕴藏了无限的宝藏,现代人要开采石油能源,不都是往大海里探勘吗?大海的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国家的财富,所以各个国家都要保护海域,就是保护国家的资源。我们的真心也像大海一样,蕴藏著慈悲、菩提等丰富的宝藏,所以要开发他。

(二)开发如空的真心:我们的心可以用「虚空」来比喻,所谓「心如虚空,量周沙界」,虚空里有日月星辰,虚空里有雷电雨露,虚空里容纳宇宙万有,所以现代各个国家都想探索太空,希望能在太空里找到宝藏。我们的心也如虚空,充满了欢喜、满足等无穷的宝藏,我们要经过开发,才能找到宝藏。

(三)开发如地的真心: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人类不但靠天吃饭、靠海过活,而且靠地维生。大地能成长万物,地底更蕴藏著金银铜铁等各种宝矿。我们的心也如大地,埋藏著佛性、真如等无限的宝藏,懂得开发心地,才能让宝藏出土。

(四)开发如性的真心:每个人都有一颗自性真心,当我们开发了如海的真心、如空的真心、如地的真心以后,如果能再开发自己的性天,把本性的天地加以开发,就能发掘自己的真如自性,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就能寻回自己的所有了。

总之,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

发心,就是立志,就是发愿;发心是动力,无论什么机器都要讲究它的动力有多少。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自问自己的能量、动力有多大?能量、动力来自于发心,你所发的心愿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所以关于如何「化世益人」的第二点,我希望未来全体佛光会员都能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三、以随众参于来化世益人

世间万法,都靠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所谓「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缺少因缘,不但诸事难成;离开因缘,个人也无法生存,所以人不能离开大众。大众就是我们的因缘,大众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条件,故而佛教讲究「缘起」,讲究「集体创作」,讲究「众缘所成」。

佛教把人称为「众生」,意即「众缘和合而生」。世间上没有个人单独存在的时空,要存在,一定要靠大众相互依存;有了大众的因缘成就,个人才能存活。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因缘聚集起来,再分享、利益给大众,千万不要做离群的自了汉,因为「佛果在众生身上求」,离开大众,固然生命无法生存,失去大众,也无佛道可成。

众,实在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思,像「众生平等」、「以众为我」、「大众第一」、「众志成城」、「众望所归」、「众擎易举」、「众星拱月」等,乃至佛经所说,任何一个法会,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众成就」,因此和合随顺众生才能成事,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谈到「众」的重要,在自然界里,树木都要丛生成林,花草也讲究簇生聚集,动物也都是「物以类聚」。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双手空空而来,虽然在世间建设了家庭,有了眷属、家人、财产、事业,最后还是得空空而去,因此人生最好就是拥有佛法、拥有功德、拥有福田、拥有大众、拥有未来,这些才是永恒持续的资产,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尤其,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不是汽车洋房;最可贵的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和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因此,在人世间有许多的好事值得我们去做,例如布施、守法、奉献、服务等;在众多的善法之中,没有一样比「给人一些因缘」更为重要。

「缘」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缘」中轮转,例如机会就是机「缘」;世间凡事要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个一砖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难就会有贵人适时相助,这都是因为曾经结缘的缘故,所以今日结缘就是为来日的患难与共做准备,「结缘」实在是人世间最有保障的投资。

人既然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今后佛光人应该随众参于各种活动,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尤其我们要创办各种佛光事业,有了事业才能利益大众。过去一般人以为佛教的事业,无非就是诵经祈福,丧葬超渡;或是深入山林,农耕自足,过著离欲清净的生活。事实上,千百年来佛教一直为人间提供各种医疗救济、社会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不遗余力的造福社会,利济群生。

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帮助政府解决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舖、旅店、茶馆、食堂、碾磑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尤其隋唐佛教之所以兴盛蓬勃,寺院发展佛教事业来利济苍生,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磨坊、碾厂、仓库促进民生的发展,宿坊、车坊便利商旅的往来,义学、私塾、藏经阁、译经院提升社会的文教,僧只粟、寺库稳定国家的金融,病坊、当舖照顾贫者的需要。

其实更扩大开来看,历代的寺院无不兴办许多利济群生的事业,包括植树造林、垦荒闢田、凿井开渠、兴建水利、维护泉源、筑桥铺路、兴建公厕、建立凉亭、利济行旅、经营碾磨、设置浴室、赈饥济贫、施医给药、养老育幼、急难救助,乃至开办义塚、义学等。也可以说,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之后,一直随著时代的发展,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参于,从旅游服务到临终关怀,从当舖油坊到仓库碾磑,从慈善工作到文教事业,不但带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提升了社会的人文素养。

一直到了现在,我们以实践「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光会员,更要有计画地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来化世益人,福利社会。例如可以设立佛教文物流通处,让佛教徒及社会人士方便获得各类佛书、法物、佛教录音带、录像带等,以带动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扬。或者在各地成立佛光缘美术馆、滴水书坊、语言翻译中心、医疗护理中心,乃至成立读书会、推动人间音缘、提倡心灵环保、重视生态保育等,透过语文、讲说、音乐、艺术、护生、救济、医疗等,都可以提供广大群众接触佛教的因缘,藉此利乐十方众生。

甚至佛光人为了发展慧学,将来你们也可以进入佛光山创办的各级学校教书,或是加入佛学研究中心来深入经藏,专心研究、推动人间佛教的思想、经论,或是到佛光山的禅堂、净业林,体验禅净双修,落实解行并重,乃至加入佛光教团,支薪工作等。

以下兹就适合佛教徒从事的事业,列举数十种,提供佛光会员发展事业之参考:

(一)文化事业:报社、电台、电视台、书局、唱片行、佛教文物流通处、美术馆、文化广场、出版社、印刷厂、翻译社、剧场、音乐厅、会议中心等。

(二)教育事业:各级学校、幼稚园、补习班、外籍新娘识字班、长青学院、才艺中心、信徒大学、社区大学等。

(三)社会福利:医院、复健中心、洗肾中心、疗养院、安养院、老人俱乐部、托儿所、育幼院、儿童之家等。

(四)服务业:旅行社、葬仪社、花店、托运公司、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职业介绍所、技能训练班等。

(五)工商类:超级市场、佛教百货公司、大饭店、素食馆、物流中心、室内设计公司、园艺设计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厂、农场、工厂等。

以上所举之外,只要是能化世益人,只要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光会员都可以视自己的专长、兴趣和经济能力,实际投入参于。另外,未来佛光会员还应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和,要将古老的东西改良成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会的改良、共修的改良、活动多元化的举办等。尤其要鼓励青年团、童军团的发展,以便接引更多的青年人共同参于佛教事业,相信必能更有助于发挥佛教化导俗世、利益大众之功。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讲究智能,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佛教的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愿行而成就道业,因此前面提到,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如《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学佛要发菩提心,立菩提愿。

菩提心就是指自觉觉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过去佛教所以衰微,就是因为佛教徒悲智愿行的力量不够,例如「四弘誓愿」,大众敢唱不敢讲,敢讲不敢做,敢做做不到。所以今日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愿行,应该要效法古圣先贤,发大菩提心,例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净土,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庄严琉璃世界,乃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做为实践的行门。

此外,玄奘大师西天求法,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等,他们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乃至「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应奉行的功课,所以发心奉行菩萨道的佛光会员,都应该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因为「人间佛教」一旦离开了菩提心,那就是世间法,就会远离佛道。

因此,我们要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发大愿才有力量呢?如《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乘起信论》的「大」、「正」、「圆」、「真」,要有「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的发愿,如此才不会偏离正道。

以下兹举数例,提供佛光会员发愿之参考:

(一)我愿作一个正信的佛子,用佛法分享世人。

(二)我愿将正信佛教,传之于世界。

(三)我愿到边远落后的地方,传扬佛法。

(四)我愿到苦难的地方,施与爱心。

(五)我愿将产业交给佛教团体,永续经营;我愿将遗产交与佛教团体,利益群生。

(六)我愿建立正知正见的佛化家庭,重视信仰传承。

(七)我愿奉行一师一道,护持正法。

(八)我愿发心著书、说法、修行、传教。

此外,现代佛教徒应该以现实人生的需要,帮助社会解除苦难为自己的愿行,例如:

(一)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门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二)成立「救苦救难中心」,让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时得到救助,免于误入歧途。

(三)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社会上一些有疑难的人,给予佛法的心理辅导,助其解决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四)成立「老人俱乐部」,提供一般老人聚会、喝茶、下棋、阅报、念佛等,不但藉机联谊,同时可以从佛法里获得身心的安顿。

(五)成立「大同养老之家」,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顾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单无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对于一时因故无家可归的贫病孤弱,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七)成立「妇女求职中心」,提供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时,解决其求职前的食宿问题,让他有一个缓冲时间,以免遭到坏人所骗。

(八)成立「病患慰问团」,有组织、有计画的到医院,或到病患家里慰问,为其诵经祝福,赠送佛书,以慰病苦。

(九)参加「送医药到偏远地区」活动,如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十)组织「急难扶持会」,对一些遭受重大天灾人祸而流离失守、生活无著的人,及时施以救济,此即一般所谓「救急不救穷」也。

(十一)发心将个人薪水所得,拨出十分之一做为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数小时的时间,为信仰或慈善而加入义工服务。

其实发心立愿并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尤其今日社会乱象纷陈,很多人在为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而感到忧心不安之际,如果人人都能发心立愿,例如:身为警察的,发愿克尽职守,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消除社会的歪风邪道;身为家庭主妇的,发愿孝顺公婆,教育儿女,体贴丈夫,确保家庭的伦理道德、和谐美满;身为学生的,发愿用功读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朋友,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举国上下,如果人人都能发愿,愿于每日把欢喜布施给别人,把快乐分享给大众,相信必能使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总之,发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唯有人人经常立志发愿,才能为自己留下历史,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因此,希望未来所有佛光人等,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拥有悲智愿行,都能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国际佛光会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众信仰的层次,同时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创举。十五年来,在佛光会员们共同推动「人间佛教」的努力下,已逐渐实现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未来更期许每个会员,都能本著佛教慈悲、智能的特质,人人自觉健全,同时以发心为动力,随众参于、护持佛教的弘法事业,更以菩提愿力为后盾,一起为佛法的弘传,为世界的净化,为人类的幸福安乐而奉献心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