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丛林的教育法》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过去中国大陆的佛教寺院,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有着教育的功能,当时称为丛林。过去的丛林,规划很完善,无论从建筑结构、人事组织,甚至于寺院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处处都表现着完美的教育。比方说:像过去丛林寺院的建筑,比起现在台湾寺院的建筑就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的寺院常常是一字排开,好像只要你朝寺院门口一站,整座寺院便可以一目了然;而丛林的建筑不同,它是一进一进、一层一层、重重迭叠的,就好像阿罗汉的四果位,或菩萨的五十二阶位,都是由浅至深,步步高升。

由丛林里的一些建筑名称,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意义。像云水堂,说明了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自在无忧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着丛林里所接待的都是上宾,各种名称都有佛教的含意。

丛林里职事的称呼,也各有它的教育意义:藏经楼管理藏经的称为藏主,管理寺地田产的叫庄主,管理库房的叫库头,煮饭的叫饭头,烧水的叫水头,烧菜的是菜头,管理园圃的是园头,打扫厕所的是净头。各位听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丛林里的职称非主即头,对僧众人格的尊重可以说是到了极点。

我记得三十年前刚到台湾时,一些富贵家庭所雇用的女工叫做下女,由于我自幼受丛林教育薰染,习惯尊重别人,对于这种称呼很感到不以为然,为什么要把一个人叫做下女呢?假如叫做管家,不是很好吗?

除了建筑、职事名称以外,我们从供奉的佛菩萨圣像上,也可以看出丛林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比方说:才到山门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弥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弥勒佛身后,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陀天将。这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可以说:佛教是用大慈悲摄受你,尽量给你欢喜,给你满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顽不化,只得用力量来度化你。这就等于我们在一个家庭里面,儿女需要父亲严格的教育,也需要母亲慈爱的照顾;严的折服,慈的摄受,同样地重要。所以《禅林宝训》有一句话: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就是说:春风夏雨,可以使万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长万物成熟。世间一切,从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它都是有一个爱的摄受,力的折服。

从山门直入,进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本尊,各个丛林所供奉的本尊各有差别,但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比方说:大雄宝殿中间供的本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年长的是大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苦行的罗汉;右边年轻的是阿难尊者,是智能多闻第一的罗汉。这意思是什么呢?因为佛陀是一个能说能行的圣者,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各代表行与解,把多闻、理解和修行合起来,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圆满果行了。

也有些大雄宝殿中间供奉毘卢遮那佛,那是佛的法身,左边供奉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是大行普贤菩萨,这表示具足大行、大智,才能成就佛的法身。

这些都是启示我们:在佛教里,不要只重视知见,不重视实践;也不要只重视修行,而不重视知解。古德把行与解喻为知目行足--知见如眼睛,修行如双足,有眼睛,脚才能走;有脚,眼睛才能发挥作用。眼睛和脚相辅相成,才能行的安稳。可见,佛教非常重视行解并重、知行合一。

各位常常礼拜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佛,以及它左右的胁侍菩萨--观音和势至,我们称为西方三圣,这是因为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和大势至菩萨的大喜大舍,才能成就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也就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功德了。

今天讲的丛林的教育法,我分四点向大家介绍:

一.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

在丛林里,生活教育比思想教育还重要。

比方说:一进寺院,就先叫你把眼睛闭起来,把口收起来,要你心念凝注,不要乱看,不要乱讲。只要你随便看一下,马上就可以给你一个耳光:‘看什么?这里那一样东西是你的’你讲一句话,也可以赏你耳光:‘你!佛殿礼堂上,有你讲话的资格吗?’这不是严苛的体罚,这是告诉你:丛林的生活教育是不能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攀缘的,要把六根收摄回来,从内心观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印证佛法

在丛林里面,行止间特别注重威仪,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上殿要排班,吃饭要过堂,举止进退皆有规矩,在在都要学习。大家心里会想:我们几十岁的人了,还不会走路吗?吃了几十年饭了,还不会吃饭吗?,这是因为不了解寺院的规律。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参禅,这其中是有很深妙的解脱境界的。所以,到了丛林里,你就会感到自己确实是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身心千般束缚,积年累月成了习惯,确实需要一一用心摆脱。吃饭端碗,要如龙吞珠;持箸捡菜,要如凤点头;行进走路,要像雁阵一字排开,上身不能动,像头顶着一盆油,四平八稳的走,在丛林里真是事事修行,处处法门啊!有一首偈语,很能说明这些律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丛林里的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视作务,作务就是工作的意思。进了丛林,不管你过去何等高官厚爵,也不管你是何方名媛显贵,一切世俗名利都要坦然放下,叫你煮饭就煮饭,叫你担水就担水,一切随缘随喜,信受奉行。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初创丛林,他的徒弟百丈怀海制订了丛林清规,就是现在很有名的百丈清规,这位百丈禅师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修行生活,他本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建树了僧团修行的榜样。

禅宗里,有一则老僧晒香菇的公案,很能表达丛林生活教育的一面:

道元禅师的寺院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日正当中还在忙着舖晒香菇,道元禅师见了不忍心,劝他说:

‘老和尚啊,太阳那么大,何必辛苦,自己晒香菇呢?’

老和尚朝他望了望:‘我不晒香菇,谁来晒?’

‘哎!年纪大了嘛,就不要晒啦!’道元禅师一番好意的说。

‘哦?那么到底多大年纪才能晒香菇呢?’老和尚毫不领情。

‘太阳这么热,何必这个时候晒呢?’道元禅师依然好意劝说。

‘不这个时候晒,难道等太阳下了山再来晒吗?’老和尚暗藏机锋的说。

这是丛林里典型的禅和子(参禅修行的人),凡事绝不假手他人,对自己生命也是一刻千金的珍惜,既不在成败得失的妄见上徘徊,也不在声色货利的迷境上打转,身与命,具修行。

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门下椿米推磨了八个月;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天台山的寺院里,还不是一样在厨房烧饭、煮菜吗?搬柴运水的修行生活,是丛林里陶贤铸圣的另一种教育方式。

有一次,仰山禅师扛着锄头从外面回来,他的老师沩山禅师就问:‘你从哪里回来?’

仰山禅师回答:‘我从田里头回来。’

‘田里还有人吗?’沩山问。

仰山一句话也不说,轻轻把锄头放下,叉手而立。

沩山禅师笑了,又问:‘南山有人除新草吗?’

仰山禅师更不答话,拿起锄头就出门去了。

这则公案里,仰山锄头放下了,表示一切都在这里了,心里也没有负累了;沩山问南山还有人除草吗?表示还有工作未做,也就是有理事待观照,还未圆满,还不到放下的时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锄头又去工作了。禅,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是用身体力行来表现,不是用言语来巧饰的。

有人问大珠禅师:‘您是怎么修行的?’

大珠禅师淡然一笑:‘饥来吃饭,困来眠。’

各位也许会想:肚子饿了就吃饭;疲累了就去睡觉,这样就叫修行吗?那我们天天都在吃饭睡觉,也算是天天都在修行喽?当然不是。吃吃睡睡在一般世俗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在丛林里,却是一种用功。大珠禅师破解得好:

吃时不肯吃,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一般人吃饭,不肯好好吃,东挑西捡,嫌这嫌那,贪多贪少;睡觉也不安稳,翻来覆去的打妄想。如果,当吃饭时吃得饱,当睡觉时睡得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幸福的呢?这不就是修行了吗?

丛林的生活教育,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清闲,禅师们也不是只会吃饭睡觉,所谓看似寻常最崎岖,成似容易却艰辛,禅师们饥来吃饭困来眠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事实上,吃饭睡觉都在修行,要和内心的烦恼交战,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衡量揣想的。

丛林生活也是非常有规律有法制。厨房墙壁上有一幅对联,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教育: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意思是说: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就给你三记铁棒;私下自己煮东西吃,要打九下铜鎚。这说明了丛林教育中,有种种严正艰难的打磨,磨得你大死一番之后,得以蜕化出重生的契机。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

佛陀最擅长观机逗教,对商人就说商人的法,对政治家讲政治家的法,对军人讲军人的法。所谓契理容易契机难,要谈玄论妙符合佛法并不难,要大家听得懂,又能接受佛法就难了。所以,佛教界曾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有人问一位信徒:

‘你要去哪里?’

‘我要去听经。’

‘哦!是哪里一位法师讲的啊?’

‘某某法师。’

‘讲得好不好呢?’

‘很好!很好!’

‘怎么个好法?’

‘听不懂啦!’

这就是不契机。听不懂的好有什么用?佛陀因材施教,就是对什么样的根机,给予什么样的教化。

有名的药山禅师有两个徒弟,一个是道吾禅师,一个是云岩禅师。有一天,师徒三人论道,山边正好有两棵树,一棵高大茂盛,一棵枝折叶枯,药山禅师就指着那两棵树问:‘这两棵树,到底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立刻回答:‘师父,当然是荣的好。’

云岩却说:‘我觉得枯的比较好。’

两人正讨论未决时,高沙弥来了,药山禅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高沙弥不疾不徐地答道:

‘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这段公案,代表他们的思想精神,道吾禅师认为荣中有一切生机,象征多采多姿、灿烂光明的禅风;云岩禅师看枯木如寂然不动的禅者,是一种独自的、寂寞的、沉潜的,注重内德思想的禅风;而高沙弥的意境则是:我们参禅的人,何必要做这许多分别,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何妨随缘顺境,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后人有一首诗形容这则公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知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禅,在丛林生活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的启发教育,让所有的顺逆之境,都可以是开悟因缘法门。

白云守端禅师一味参禅,却始终不开悟,住持方会禅师很挂念,有一天就问他:

‘喂,当初你师父是怎样开悟的呢?’

‘我师父有一次经过一座桥,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你怎么知道他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因为师父做了一首偈语,字字是开悟呀!’

‘偈语怎么说呢?’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了,只把袍袖一拂,故意夸张的嘿嘿大笑两声,就走了。

守端禅师莫名其妙,终日为这笑声困扰,几天来寝食难安,终于按捺不住,跑去问方会禅师为何笑他?

方会禅师喝斥道:‘你真没出息,我只不过哈哈大笑,你就放不下,还谈什么开悟呢?你看,我们寺院外,每天都有人来耍猴,穷其看家本领,就只为了博人一笑。看来,你连耍猴的人都不如!’

白云守端禅师给老师父一激,终于开悟了。所以,像药山门下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像守端禅师厉言激刺的方式,都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丛林教育。

马祖道一禅师在山路上遇到一位猎人,就问他:

‘你做什么啊?’

‘我打猎,射天上的雁鸟啊!’

‘你一箭可以射几只?’

‘我每枝箭都能射中一只,可说是百发百中!’

‘一枝箭只射一只,有什么了不起!?’

‘那你能射中多少?’

‘我一箭射一群。’

‘你这出家人真不慈悲,一枝箭射一群,太残忍!’

‘噢?你也知道射猎不慈悲啊,那你为什么还要射鸟?为什么不射你自己呢?’

眼睛是用来看自己,心是用来观照自己,学禅,在丛林里面就是学着参自己。这位猎人后来就跟着马祖道一禅师出家学佛,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石巩慧藏禅师。

有名的赵州禅师很会因材施教。有一次,赵王前来拜访,他躺在床上没有出门迎接。由于赵王景仰禅师已久,一点也不见怪,便亲自到床边探望他。赵州禅师说:

‘我身体虚弱,未能起身接驾,实在失礼。’

赵王笑了笑:‘没关系。’

两人谈得十分愉快。赵王回宫后,派一位将军送许多礼物,赵州禅师听说赵王遣使者送礼来,就穿海青披袈裟的出门迎接。徒弟们看到师父待客如此颠倒,觉得很困惑,就请师父释疑,赵州禅师开示说:

‘你们不了解吗?我的待客之道有三等,上等客人来,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相待;中等客人,我就不动不静,随缘坐在客堂迎接;下等客人需要应酬,我就披搭袈裟随俗出门迎接。俗语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意思啊!’

在丛林里面,言教身教都有启示性的分寸,收放之间也自有它开悟见性的妙用。赵州禅师的做法,到了佛印禅师的身上,又是另一种风貌:

宋朝的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写信给金山寺佛印禅师: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我。苏东坡的意思是希望佛印禅师也像赵州禅师一样,以本来面目相迎,不用多礼出山门。可是,当苏东坡来到山门口时,却看见佛印禅师穿大袍、披袈裟,戴僧帽,亲自在山门候迎。苏东坡笑他不及赵州禅师,佛印禅师因此作了一首诗:

赵州昔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你以为我特地到外面来迎接你吗?错了!错了!你不知道我金山寺之大,可以遍天下,我这个老和尚,大千世界就是我的禅床,你以为我是出山门迎接你?我还在禅床上睡觉等你呢!

在这则公案里,佛印禅师透过赵州禅师的表相,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诠释实相的内涵。

过去的丛林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对于执有者就说空,对于执空者就说有,说空说有,无非破除人我偏执。启示学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

三.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

禅宗的丛林教育,注重刮垢磨光,其间交光互影,是非错置,令人难以理解--他们打打闹闹,无情无理,甚至连一般人都不如,竟会是超脱的大禅师?常有人问我是哪一宗哪一派的?我一向不愿回答,因为八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天下出家人都归释迦宗,何必有门户界限呢?

我现在告诉各位,我的法脉传承是临济宗。临济宗祖临济义玄禅师,曾经在黄檗处参学三年,一句话都不说。当时一位睦州禅师很赏识他,就鼓励他向黄檗禅师请益,临济禅师三次去问佛法大意,黄檗禅师都一言不发的把他痛打了出来。临济觉得参学太苦恼,也许没有因缘,便想下山到别处参学。睦州禅师劝慰他:‘不要紧,你明天去向禅师辞行,再请示一番。’

睦州禅师随后向黄檗禅师进言:‘这个临济很有为,是个大根器的人,如果他来辞行,您就方便给他一些指示吧!’

黄檗颔首,笑着说:‘我知道了。’

第二天,临济禅师来辞行时,黄檗禅师一句话也不多说,只吩咐他去找大愚禅师。到了大愚禅师那里,临济叩问:

‘我来山参学这么久了,师父不曾给我一些开示,不知道我哪里错了?’

大愚禅师更不作答,只问:

‘你是从哪里来的?’

‘从黄檗禅师那儿来。’

‘他教了你什么?’

‘什么也没有,我每次一开口就被打,问了三次佛法,三次都被打了出来。’

大愚禅师惋惜地叹道:‘唉!这黄檗真是老婆心切啊!他三次为你彻底释疑,你却还在这里多疑什么有过无过的,唉!这黄檗真是老婆心切啊!’

临济禅师这才大悟,这一番无情的拒绝,原来竟蕴藏着这样殷切的期许。

禅宗的教育法门很多,扬眉瞬目、打骂棒喝都是教育。像临济开悟后,大愚叫他再回去。黄檗禅师问他:

‘你见到大愚禅师了吗?’

‘见到了。’

‘他跟你说了些什么?’

‘他说你老婆心切!’

黄檗禅师很生气地说:‘这个大愚,枉费我一番苦心!以后我见了他,一定要打他几下!’

临济禅师笑说:‘何必等以后呢?现在就可以给你打回来。’

说完,一拳就朝黄檗打过去。黄檗一怔,随即哈哈大笑,知道临济已参得无言心法。

在这个公案里,由于大愚禅师的一句话,临济禅师涤尽了久郁的疑情,认识了黄檗禅师多年来无情无理的本来面目,当下心清境朗,大澈大悟。

另有一次,黄檗禅师到田里探视临济禅师,见他手里正拿着锄头,为了测验他的心思,就说:

‘喂!你怎么不工作呢?’

临济知道他的意思,就说:‘我不工作,你就讲话吗?’

说罢,举起锄头便打。由于临济禅师年轻,三两下就把黄檗禅师压倒在地上。黄檗禅师一看机不可失,立刻大喊:

‘大家快来看,快来看那里!’

黄檗禅师的徒孙们看了,有的不明白,不知道黄檗是要他们看这一幕禅法之前,无师无佛,纷纷交头接耳地议论:‘师父怎么可以打师公呢!?’便也卷起袖子打临济禅师;黄檗禅师一看,这还得了?徒孙打他徒弟临济,便开口斥喝:‘干你们什么事啊!’

他们打得乱七八糟,我们看也看不懂,但是他们之间的打骂是有无限禅机、无限禅味的,和六祖惠能大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道理是一样的。黄檗的棒,临济的喝,看起来虽然无情无理,但是其中自有无限明净动人的禅风。

有一次,创建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带着立清规的百丈禅师外出,看到野鸭子飞过,马祖就问:

‘那是什么东西?’

‘鸭子啊!’百丈答。

‘在哪里?’

‘飞过去了。

百丈禅师话一说完,马祖立刻大力掐住百丈禅师的鼻子,痛得他直喊叫。马祖笑着问:

‘你不是说飞过去了吗?怎么还在这里!?’

当下百丈立刻开悟了。回房后,高兴得哭了起来,同门师兄弟见他哭得这样厉害,就问他:

‘你病了吗?’

‘没有!’

‘是想家吗?’

‘不是!’

‘受了委曲?’

‘没有!’

‘那么究竟为什么哭呢?’

‘你们去问师父吧!’

众弟子就去找马祖,问:

‘师兄哭得很厉害,是不是挨了您的骂?’

马祖一语双关地回答:

‘我怎么知道呢,你们应该去问他,他已经知道啦。’

一行人又折回来问百丈禅师,百丈禅师只是嘿嘿地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师父知道!’

各位知道什么?在这个公案里面,野鸭子象征一个常道,这个本来如是的常,是不会飞过去了,飞过去了的是假相,其实并没有过去,当下就是。

后来,马祖禅师登坛说法,百丈掉头就走,马祖便一句也不说的回方丈室去了,百丈随后赶来,向他顶礼。马祖问:‘我刚刚要说法,你怎么听都不听,就先走了呢?’

百丈禅师回答:‘师父的心意我已懂了,还需要说才懂?’

马祖笑着问:‘昨天你注意到什么了吗?’

‘鼻子不痛了。’(意思是悟道了)

看他们师徒间的相处似乎不够威仪,不合情理,但因为是禅,所以需要用特殊的方式,用不近情理的真义来对待有情有理的表相。

丛林里,另外一则不能以常理衡量的公案,是有名的一指禅:

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佛法,俱胝禅师从来不开口,只是竖起一根指头,对方就明白、开悟了。

有一次,俱胝禅师出门去,又有人来问佛法,只有徒弟小沙弥在家,小徒弟心想:人家来问佛法,师父都是这样把手指一竖,这很简单嘛,师父不在,我就学他竖指说法看看!

小沙弥就依样画葫芦地把手指头朝对方一竖:‘喏!’,那人就开悟,顶礼拜谢而去。俱胝禅师回来后,问他:

‘有没有人来问佛法啊?’

‘有啊!’

‘你怎么应对呢?’

‘很简单啊,我就照师父平常手指一竖,那人就走了。’

俱胝禅师听了,不动声色的说:‘你倒很灵巧呵!你再做一次我看看好不好?我问你:什么是佛法?’

小沙弥得意地把手指一竖:‘喏!’俱胝禅师迅速拿起一把剪刀喀嚓!一声把手指剪断,小沙弥痛得眼泪直流,跳嚷着往外逃:

‘痛死哪里!痛死哪里……’

俱胝禅师大喝一声:‘站住!回来!我问你:什么是佛法?’

小沙弥受了大喝,下意识又竖起那根指头,一看,手指已被剪掉,没有了。小沙弥一怔,无相可指,当下立刻觉悟了。

从有上可以悟道,从无也可以悟道。丛林的禅宗教育,无情无理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但是都具有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深刻教育内涵。

四.福慧双修的力行教育

什么叫做福慧双修?就是行解并重。行持是修福,理解是修慧。

佛经里有一则警句: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如果你只有福报,没有智能,就像美国的宠物,猫啊、狗啊,都很享福,可是没有智能,如大象披缨络;如果只有智能没有福报,又像学者名流,虽然声名地位崇高,实际上生活却是清苦艰难,如同罗汉应供薄。

所以,在丛林里,对于福慧双修是很重视的,比方说,吃饭时要作五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想想这些供养的意义,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离三种过失,对于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尤其贪念是最容易犯的,要特别注意防患。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是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藉假能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导致各种营养过剩的并发症,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吃一顿饭,要把它跟佛法结合在一起。

在丛林教育中,不仅要珍惜供养,思念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对于常住的一草一木,更要能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这是为了养成大众惜福的习惯,而不是执着悭吝。

唐代石霜庆诸禅师,有一次筛米煮饭,师父沩山禅师走了过来,对他说:

‘一粒米来处不易,你不能随意糟蹋施主的粮食噢!’

石霜回答:‘我没有糟蹋啊!’

沩山禅师俯身拾起地上的一米说:

‘你看!这不是一粒米吗?你要知道,千万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米来的啊!’

石霜禅师立刻抓住机锋,反问:

‘千万粒米都从一粒米来,那么,这一粒米又从什么地方来?’

沩山把手上的一粒米放回米槽中:‘千万粒从一粒来,一粒也从千万粒来!这就是一多不二的道理啊!’

这个公案阐释了丛林福慧双修的特色。

有一个大户长者生性吝啬,寺院里的老和尚怎么跟他劝募化缘,都不肯布施。老和尚看到他家水沟里常常流出剩饭米粒,就淘起来晒干贮存,留作余粮,几年过去,竟也存了好几篓米。有一天,一场大火烧掉了富翁所有的家当,大富翁一下子就变得赤贫了,偏偏又遇到荒年,大家都穷苦,富翁连一碗饭都讨不着,乞啊讨的,讨到了寺院,老和尚见了他,立刻盛出一大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给他吃。富翁接过饭后,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临走时,富翁再三表示内心的感激。老和尚说:‘你不必谢我,这又不是我的,本来就是你的。’当下老和尚就带他到库房,看那一篓篓的白米,道出前因后果,这个富翁听了惭悔交加,当场痛哭流涕起来。

有的时候,要常常想到没有的时候;积福的人,就等于银行有存款,可以慢慢用。我们学佛的人常常念经、做功德,事后都要回向,这回向就好比将钱存入银行,慢慢的用,也可以做不时之需,丛林里的力行教育都是有深意的。

今天的雨很大,你们各位冒着大雨来听经,这种信心,这种功德,比起平时,不知大了多少。讲座前几天,很多人抢着要票,有票的人不一定来,拿不到票的人反而站得满满的,来听佛法是慧解,发无畏心不畏风雨障碍来闻法的人则福慧双修。今天丛林的教育法,就是希望大家能照这样身体力行,福慧双修。

佛门有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也有注重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希望大家在各个寺院多多发心,修福修慧,体会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时时契机,早日得证自己的般若妙性。谢谢各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