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是购物狂
我和家里师兄都来自农村,毕业后要在大城市落脚、扎根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师兄经常告诫我:不必要的东西少买,要惜福!我总是把这句话当作他吝啬的借口,心想:说白了就是怕我花钱。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要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只有自己有本事,才可以不受制于人。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能在人格上独立。
我仿佛找到了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向,找到了让我得到幸福的途经。于是,我工作上认真、努力、刻苦。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的结果是:职位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事越管越多,烦恼也随之增加。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照顾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
幸福没有因我的“努力”而等量增加,反而被所追逐的目标所累,烦恼与压力与日俱增。
看到我为了工作(说白了是为了赚钱)不顾一切的状态,被迷失的幸福观带入歧途而不自知的愚笨,家里师兄善巧地把我带入读书会。我开始接触到佛法。慢慢的,我对幸福的认识有了明显改变。
以前,一年到头的各种促销活动都成了我大肆购物的理由:三八节、双11、圣诞节,甚至是6.18京东周年庆都能成为消费的理由。每年的三八节和双11,我一次就能买下十几件甚至是二三十件衣服。我为自己买,为孩子买,为大师兄买,也为父母和侄子买。没有自私地只为自己买,这更成了我理直气壮地肆意消费的理由。
另一方面,各种节日也是我实现幸福感与重要感的机会。情人节、三八节、生日、圣诞节、结婚纪念日等,都要求先生和儿子陪我去逛商场,买礼物,吃大餐。活动安排得丰富,我就感觉很幸福;如果不尽如我意,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痛快的。事实上,幸福并没有因为我被家人重视而随时相伴左右。我身心疲惫,家人也跟我受累。
接触佛法后,特别是学习了“幸福人生的原理”后,我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有没有一颗满足的心。去年七月,我辞去奋斗多年的工作,把更多精力花在照顾家庭和陪伴孩子上。消费时,开始有觉知地想着要惜福——不必要的东西尽量不买。
去年双11,全家只添置了几件必须的秋衣。圣诞节、春节,甚至是今年的情人节、三八节,我居然一件衣服都没买,也没有缠着先生和儿子陪我过。虽然收入少了,物质的享受少了,自己却更轻松了,幸福感与日俱增,家人也因我的改变而更欢喜。
导师说:“幸福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它来自良好的心态。”用佛法智慧观照自己,重新审视我的人生,的确如此——过去的我将幸福寄托于外在满足,是被动举措,由此得到的幸福与快乐也是暂时的。当我调整了心态,改变认识和行为后,才没有与幸福背道而驰。当然,要得到更长久、更圆满、更究竟的幸福,还需要在菩提道上与师兄们精进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