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色身清净的法喜后,世间其他东西都容易放下
我们之所以为凡夫,首先就被色身转。楞严经讲,心随物转。色身是人最大的,最坚固的妄想。可是没有色身又不行。有了色身就被色身转。人的贪嗔痴,贪吃,睡,珠宝,色欲,这都跟色身引发的有关。所以怎么处理好色身的问题,就很关键了。
修行要过很多关,其中一关,就是色身关。古人讲饮食男女,人之性也。人的色身是父母精血交媾而成,就带着欲界的欲望。精血之污浊,怎么把污浊变成清净,这就是要修行的地方了。
汉地祖师很少讲修色身的部分,这一块道教讲的比较多。在唐朝时,不仅佛教发达,道教比佛教还发达。当时道教是国教,所以大家可以考虑那个背景。那时几乎所有修行人,都会懂得道教的一点修仙的本领。也就是在基本功上,道教讲了很多。所以现在你看唐朝时的典籍,根本不会记在这一块。因为这个是很基础的东西。但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本来很基础的东西,我们都不会了。然后又走向最高的东西,结果发展到后来,就变成空谈了。为什么?只会讲道理,不会修。
唐朝时禅宗的见地,就是六祖坛经。其实六祖坛经中没有讲到怎么修色身,因为那时人人都会打坐。尤其江西湖南一代,人人打坐的功底都特别好。所以六祖主要从知见上去立和破。坛经讲的是知见的东西,是专门给打坐的人讲的。但现在人不会打坐,就把坛经的东西拿来用。那实在是越学,结果越糟糕,烦恼都解决不了。
后代禅宗的没落,就是没有道教修法也失传了。不过这些法在天台宗那里还得到一些保存,比如天台宗六字诀。所以我说,禅宗是柔和了华严经的最高境界,加上黄帝内经修色身的理论,以及老子道德经的处事方式而形成的。
佛法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其实是华严经。华严经以佛教大方广的境界出发,让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呈现出一股帝王的富贵之相。印度出家人托钵乞食,中国出家人不一样,庙盖的非常大,和皇宫一样。为什么?这就是华严经给的启发。
虽然庙很大,佛像庄严。但出家人的生活,还是按照百丈清规来定,百丈清规的很多内容,就非常和道德经的人天合一思想很接近了。这种生活完全和印度不一样。中国禅宗寺院都建在风水宝地,祖师各个都是堪舆高手,天下的名山都被僧道占了。为什么?这就是道德经的启发。
在平常修身和修心上,是完全按照黄帝内经来的。比如早课定在四点钟。为什么?这也是根据道家修仙的思想来的。还有佛门很多唱诵,法器。这些古老的方式,很适合中国的土壤。但我们现在对这一块,了解的太少了。甚至很多地方生活方式,也不按照丛林的制度来。或者有丛林制度,但没有那么好的丛林环境。自然修行就困难。
不过目前保存比较好的,就是唱诵和参禅。南方重唱诵,北方重参禅。南方的唱诵很发达,其实唱诵是一种很好转化色身的方式。唱诵还包括念经。参禅也是。这两个可以选择一个去修。
一个寺院如果没有早晚课,那鬼就住进去了。寺院就不得安宁了。唱诵不仅让人欢喜,也让护法神感到欢喜。同时唱诵也能转化色身的气场。所以像念经,其实属于禅宗中的密法。像很多祖师都重念经,靠一心参禅而成就的,几乎没有,都要配合经教来。虚云老和尚开悟前,就去天台山学了六年的经教。所以说,要做一个真修行,就要这两样都会。
为什么定不住,欲望那么多,跟着跑。就是自己身体没有降服下来,身体内欲火,虚火过多,心就跟着欲望跑。色身不干净,很脏,六根都喜欢吃脏的东西,眼睛贪色,嘴巴贪食,耳根就爱听世俗音乐,身根贪着男女触觉,这些都是色身不干净。你色身能转化,就能体验到色身转化后带来的禅乐,心就不会跑了。
很多人学佛久了,还外跑去世俗找娱乐。因为色身没有转化,色身内污浊,没有体会到禅悦。如果体会了,就怎么都不走了。外界的东西,就好像破扫把一样。
清朝时,福建鼓山的一个祖师讲,佛经有两部,一部是法华经,一部是八十八佛忏悔文。这两个要时常念,口中出甘露。口中出甘露后,你就对世间的食,欲,就少了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