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导师


一、广大愿

这一期法义,介绍了济群导师出家修学及弘法的经历。很惭愧,我没有深刻的认识,只能说是谈一点感受。首先,感受到了导师的悲智无尽,行愿广大,那副对联“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导师的愿心、愿力,以及不断的实践、努力求索,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真实写照,导师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导师也说了,一个人在学佛过程中,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的。我们能够在冥冥中得到导师的慈悲摄受,有机会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难得的因缘。因为,有的师兄在分享时说到,不是我们在寻找导师,而是导师在寻找我们,像慈母热切渴盼孩子回家。导师也说过,他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出家的,这句话除了说明他出生于佛化家庭的特殊因缘外,还可说明,导师可能早就立下宏愿,要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救度众生。

二、不忘初心

除了愿力,我还读到一个关键词“初心”。一个学佛的人,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要保持初心很重要。现在经济社会,商业化程度如此高,谁都很难保证不被环境影响,所以今天学佛显得尤其难,要保持“初心”也尤其难。“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要坚守信心道念不动摇,很难。包括寺院也受到商业化冲击,网络上也不断爆出一些丑闻,比如职业化的假和尚什么的,给了不了解佛教的人攻击佛教的口实,对佛教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过年的时候,我丈夫还故意翻出微信图片给我看,不少名寺古刹,一到节假日,游客众多,香火鼎盛,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些“鄙夷”。我对他说,佛法是好的,但具体做事的是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事就否定全体。就像教师或医生群体,也会有那么一小撮品德败坏的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当今这个社会,寺院要保持清净,又要适当发展,这中间的确有无奈,但无论如何,如果放弃佛教之本,一味追逐利益,那就是违背佛法教义,也违背自己学佛求解脱的初衷。所以,这个“本”,一定不能丢。这个“本”,也可以说就是“初心”吧。

而济群导师则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保持清明,不忘初心。他为何能保持初心,并且不断长养这一发心,真正做到“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呢?读了他的《我的出家生活》,或许能找到答案。

三、抱朴守拙

可能出于职业习惯,我首先非常喜爱他的文字。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章简淡平实,一如导师为人,那么从容淡静,温和质朴。他在支提寺和雪峰寺,过的是那种农禅并重的生活,单纯而简朴。寺院里的老和尚们也许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很讲修行,心灵纯净,心无旁骛,无论什么境遇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心道念。早年在这种原始而朴素的传统丛林遗风熏染下,童真入道的济群导师培养了完善的僧格,并且十分热爱自然,抱朴守拙,本真自然。这种生命状态,既符合佛法教理,也适合导师性情,就像普茶的禅意那样“清清明明,不取不舍,无爱无嗔”。加上后来长期的理论熏修,在各种诱惑面前,导师始终都能不忘本心,信心道念坚固。

最喜欢读《我的出家生活》。很向往那样的生活,简单,回归原始自然的本真状态。现代社会,人都活得太累了,我们给生活附加了太多东西。其实生活本来是可以很简单的。劈柴、锄地、种菜、诵经、坐禅……我对一段文字印象深刻,叙述了涌泉寺僧人出坡的情形:“全寺上下倾巢而出,如蚂蚁搬家式的,或背或挑或扛,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汽车满满的货物就搬光了。”这也是一种修行啊。现在有那么多高科技产品,现代化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可也让我们背离了“自然人”的本性,活得越来越工业化,越来越不接地气了。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地走一段路,心无杂念地,单纯地抬头看天,坐看云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我国的僧尼们,于‘僧鞋’之外,还穿著长筒的‘僧袜’。所谓‘僧袜’,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的古装布袜;于今并且有人把它叫做‘罗汉袜’了。‘罗汉袜’的颜色,在习惯上都是以..

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点,站在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站在你本来就具足极乐世界功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径之事所作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

我姐姐的姓名叫刘素青,那个青没有三点水的那个青。后来我剖析完我自个的姓名,我给我姐也剖析剖析,那个素我俩是相同的,没说的,那我想我姐这个青怎样说,那我就想,青出..

18日刘素青大姐打电话叫我到她家,我看到她体能比二周前虚弱了很多。我问她:姐你要往生了吗?她说:是。下午一点,她的家园黑龙江省双城的助念团来30多人。大姐坐起来,脸..

三皈五戒仪式在寺庙或者安静的地方可以举行皈依的仪式。没有这个条件,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一切的,只..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