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畏惧业果


我们知道,鸟儿之所以能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根本离不开空气的作用,可是鸟儿却很难认识到空气的存在;鱼儿之所以能够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根本离不开水的作用,可是鱼儿却很难认识到水的存在。同样,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人之所以能够思维、说话、行动,根本离不开心性的作用!心性虽然像空气一样无形无相,像水一样无色无味,可是却周遍万法、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其中,一举一动无不是因为它的存在才得以实现,可是我们却一无所知、浑然不觉!这都是因为人们习惯于生活在自我的妄想情虑之中,被自己的妄想情虑所包裹、蒙蔽,而对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的心性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能够息灭自心的一切妄想情虑,如虚空般的心性就会自然呈现出来!此时,我们就会真切体会到《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也即心性。遗憾地是,我们一刹那也不愿意停息自己的妄想情虑,致使我们对无处不在的心性成了“睁眼瞎”。所以,《楞严经》中说“歇即菩提”,六祖大师教诫“不于境上生心”,布袋和尚《插秧歌》中说“六根清净方为道”,慧开禅师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些法语都是叫人们歇下内心的妄想情虑,去体验当下如如不动的心性的!

我们知道,只要鸟儿的翅膀扇动一下,无形无相的空气就会立即反弹一个作用力,将鸟儿抬上天空;只要鱼儿的尾巴稍微摆动一下,无色无味的水就会立即反弹一个作用力,使得鱼儿可以在水里游动;同样,只要我们的心中一有妄想情虑,嘴巴一张口说话,四肢一举手投足,心性就会立即受到作用,形成一股“业力”,这股“业力”会决定我们未来的身心世界——善的身口意会创造美好的未来,恶的身口意会铸就痛苦的未来,这就是宇宙间最深奥最幽隐最无欺的业果定律!

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里的“天网”实际上就是心性的另外一种说法,因为从亘古以来就恒常存在,且如虚空一般通透无碍,故称为“天”;因为将世间万物以及一切有情笼罩、网罗在其中,故称为“网”;“恢恢”是形容心性广阔无垠;“疏”是指心性幽隐而深邃,难以被凡夫认知;“不漏”是指心性一定会执持、记忆身口意所造作的任何业力,并在未来变现相应的身心世界,这件事不会有任何遗漏。

“天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汇。所谓“天”,也是心性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心性确实如天空一样广大无边、通透无碍、含裹万物;心性之上的“理”,就是业果规律!所以,“天理”实际上就是业果规律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天命”也是古人常用的一个词汇。所谓“命”,是指的心的运作轨迹、运作规律,所以天命实际上也是业果规律的另外一种说法。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之人有三种畏惧:一、畏惧业果规律;二、畏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众生谋福利的“大人”;三、畏惧圣人的教言。而小人因为不知道无欺的业果规律,所以不仅对业果规律无所畏惧,而且还会蔑视贤善之人,侮辱圣贤的教言。孔子这里所说的“畏惧”,是指因为畏惧痛苦,而对造成痛苦的因小心翼翼之义。其实,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三种畏惧,其本质都是教诫人们要畏惧天理——也即业果规律。因为为众生谋福利的“大人”,实际上在遵循着天理取舍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对其加以诋毁、诽谤、损害,就等于违背了天理;此外,所谓圣人之言,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揭示业果规律、让人们通过取舍善恶而实现离苦得乐目标的教言。圣人的教言就是天理,揭示了宇宙间无欺的规律,任何人违背了都会受到天理的惩罚。

佛经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说,菩萨对造成痛苦的因——恶的身口意深生畏惧,因此丝毫不敢造恶;而愚痴的众生由于对业果一无所知的缘故,所以在平时无所畏惧,大胆地行持着各种各样的恶业,他们只有在恶报降临的时候,才会产生畏惧。确实,看看现代社会中的不少人就是这样的。有些赚了钱的暴发户,内心傲慢横生,不可一世,杀盗淫妄等恶业无所不作,这些人心中的潜台词就是“我有钱我怕谁?”;又有些手上稍有权力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无恶不作,这些人心中想的是“我有权我怕谁?”;又有些既无金钱又无权力的恶人,干脆赤裸裸地露出邪恶的本性说“我是流氓我怕谁?”这些人是否真的像圣者证悟了空性之后那样“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了呢?绝对不是!当医生将癌症报告单交给为富不仁的大款时,这些人开始畏惧了,他们常常声嘶力竭、可怜巴巴地拉着医生的手说:“医生,我有钱,我有很多钱,你救救我吧!我还想活下去,我不想死!”当那些不可一世的贪官被“双规”时,他们的内心就开始颤栗恐惧,而且彻夜难眠了;而那些作恶多端的流氓,在被执行枪决时,畏惧得甚至连站也站不住。所以,没有证悟心性的凡夫,宣称自己什么也不怕,只是自欺欺人的狂妄之语而已。事实上,在此天地之间,有一个所有人都必须畏惧的对境,这个对境就是业果规律!

佛经中说:“不见后世,无恶不造。”诚然,当一个人对业果定律一无所知的时候,其表现就是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实际上,业果定律并不是一个我们怕就存在、不怕就不起作用的规律。既然是存于人们身口意之上的规律,就会对一切人一切的身口意都起作用,不会出现漏失、不周遍的情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中说:“我们断恶行善的心往往很疲软,意志力薄弱,不能在人事、环境中保持操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如果不能找到病因,心就不可能转变;相反,若能找到病因,在因上对治,自心决定会转变。那么病因究竟何在呢?就是因为缺少由数数思惟所引起的定解。在没有思惟业果之前,人都是处在一种愚痴的状态中,体现为身心行为大胆放逸、盲目任性。若能针对此因对治,在因上反复如理思惟业果,引生不可夺的定解,那么,一切身口意三门所作决定会被这个定解所摄持,而不被任何邪师邪说所动摇,即使身处万人造恶的环境之中,也能坚持原则,洁身自好。所以,如理思惟之后,将令身心转入谨慎取舍的稳固修行之中,从此知道畏惧业果、防护身口意三门,而有一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气象。”又说:“如果不能对业果生起定解,身心的种种恶行从根本上便没有能遮止的方便,而以邪分别认为可以随心所欲、不守规矩,或者认为可以不劳而获、侥幸取巧,可以不负责任、不顾他人、社会及后世。为什么会这样颠倒错乱呢?从根子上说,就是由于对业果无知。因为真能信受以业决定一切苦乐,则不需他人管制,自心会自觉地趣入一切善行之中。对业果的胜解信,具有一种统摄的作用,它会在一切境界之中引导你、摄持你的行为。如此一来,生生世世行为的大原则就可以建立起来,从此一切行为都会自觉随顺着因果的正道而取舍,不再随顺邪说,不再犹豫不定。”

获得安乐是一切众生的根本所求,畏惧痛苦是一切凡夫的本能。每一个想远离痛苦的人必须明白,尊重业果、畏惧作恶,是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关于大德居士

大德居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德居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德居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德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