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是无常和局限的


更多的学佛修道者,在找寻属于自己版本的答案

在舍卫城有一个人,到森林里寻找他走失的牛,找得十分饥饿。刚好经过一个精舍,于是他就进去向比丘们问讯,顺便休息一下。精舍里的比丘看他很疲惫的样子,就给他一些食物和水。他在吃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每天勤奋工作,都还不够温饱,不如出家接受信徒的供养,因此他恳求比丘们让他加入僧团。

出家以后,他克尽职责本分,每日托钵、修行,过着与以往不同的规律生活。另一方面,因为有足够的食物,又不必担忧生活,很快的,他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厌倦外出托钵乞食的修行生活,所以就还俗回家。

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又觉得世俗生活实在太辛苦,还是出家的好,所以又再次出家。出家后不久,他又想念世俗生活,所以又还俗。由于心念不够坚定,就这样反反复覆陆陆续续出家还俗了六次,因此大家就称他为质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

由于质多舍利弗出家,不是为了修道,而是贪图自己温饱色身的方便。因此不管是他当比丘修行或在家当居士,都不觉得快乐。而在他出家还俗多次的这段时间内,他的妻子怀了身孕,这件事也没让他感到快乐。

有一天,他走进卧室时,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鼾声大作,还张着嘴流出口水,那睡姿真是丑陋极了。他突然间明白身体不净的道理,内心思考:我几度出家又还俗,如此半途而废,内心难以割舍的,竟是因为迷恋这样的妻子!

当下,他拿起袈裟,第七度离家到精舍去。一路上,他心无旁骛的思惟着无常、苦的道理。所以在到精舍之前,他已破了我见,证得初果。

到达精舍,他恳求比丘们让他再加入僧团。但比丘们拒绝他:“我们无法再接纳你!你几次剃度出家又还俗,你不觉得自己的头就像磨刀石一样。”但他还是坚决恳求。最后,比丘们被他坚决的态度打动,起了怜悯心,就答应让他再加入僧团。过没几天,他就证得阿罗汉果。

不过僧团里并没有人知道他证得阿罗汉果,大家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次他出家能在僧团里待这么久,还没还俗。有些感到惊讶的人就问他,而他只淡淡地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我见、爱执仍在。但这一切都已过去了,现在的我,所应断的皆已断尽,所应有的清净行皆已具备!”

充满疑问的比丘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在众比丘面前,肯定他的修行成果说:“从前的质多舍利弗心意不够坚定,所以不能了解甚深的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着的阿罗汉了!”

于是对众比丘说此偈颂:“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坚者,智慧成就。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众比丘闻言,莫不欢喜,精进修行!

佛陀当年的弃位出家,并非是与世俗生活玩捉迷藏,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看见了生老病死的随处可见。佛陀因此被困扰,终日在莺歌燕舞富丽堂皇的皇宫中郁郁寡欢。因为他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如果是开心也是短暂的。他的内心告诉自己,应该去找寻一个大家沉迷短暂人生享受,而忽视的真实问题。这种忽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冷漠,更像是对于痛苦视而不见的自我欺骗和心灵麻痹。

成道后的佛陀,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他告知和他同样心存疑问的人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必将灭尽、衰坏,无一能幸免。这种聚合后的离散是无常的,而且分分秒秒存在,但人们执著以假为实的心理,必将产生极大的痛苦。

佛陀提醒人们,如果你觉得乐,试着去深思快乐背后所隐藏的苦。通常当心生喜乐时,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它。真正的平静被这虚假的快乐所遮盖,快乐不是必然或永存的,烦恼就伺机埋伏其后,这就是隐藏的痛苦。每个人都喜欢快乐,喜欢那种欺骗性的满足。可是一旦所喜爱的事物变化了或消失退转了,这种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

我们必须学着思考这种所谓的快乐和幸福,观察它的无常和局限,一旦事物改变,痛苦便生起。然而痛苦也是无常的,这种交替的变化,都是不可捕捉与无法定义的,越是生起执著之心就会越觉得苦。

感觉苦的人越来越多了,好像也准备像佛陀一样找寻答案了。可是有意思的是,真正效仿佛陀寻找唯一答案,证实苦、集、灭、道的人并不多。更多的学佛修道者,在找寻属于自己版本的答案,这条道路中佛还是佛,我还是我。

苦是佛陀所言,但我们入佛门后的信解行,并非是要终极解脱。而是为了解决世俗短暂有苦的得乐方式,求财、求官、求伴侣、求子、求长寿、求我执,更坚固等等开始了。这种执著的演变是我们身边的常态,不能否认它不对,但也不能给予肯定。究竟要什么还是要自己衡量。

佛菩萨在你所求时满你愿,无非是要你短暂得到后,再去深刻理解失去后的苦。世间的快乐不是究竟的,有漏皆苦。切记不要在打着正信的口号下继续迷途上路,这样的结果还属自讨苦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