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法中,吸收了道家修法的部分
佛教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华严经。至于很多人想到禅宗,其实禅宗就是道德经和华严经结合产生的修行方式,叫禅宗。你看禅宗的生活方式和道教的生活方式非常相似。唐朝时靠打坐就开悟的祖师很多,现在听说能打坐开悟的,好像越来越少,不仅是现在,在清朝之后就很少了。为什么?
这跟当时道家修行方式是否流行有关。在清朝时,道教全面被打压,以至于道教的修行方法渐渐的不被人知道。唐朝时,道教是国教,当时道教比佛教还流行,所以唐朝很多祖师,原来是修仙的,修长生不老的,听闻佛法后,就入佛门了。然后开悟的就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修仙的基础,就是色身上有这个基础。
我讲这个话,现在很多人研究禅宗,尤其是修行方法,其实他们都研究不来。好比一栋建筑,禅宗的见地是建筑的外面。但地基的部分,你在禅宗典籍中就看不到了。而地基的部分就非常重要。比如楞严经讲的五十阴魔,这些境界,现在参禅的又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境界。佛讲了,这个五十阴魔是善境界,是好的境界,不是坏的境界。不要被阴魔两个字给误导了。
那地基的部分在哪里?我想,当时社会有一股修道风气。比如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这些都懂的。当时为什么有个唐密,唐密很多部分和道教的一样,用咒术,或者乃至天上的星宿,地上的山形,以及跟人体的关系。然后怎么运用好天体的运行来修行,这就是唐密的部分。那时也很流行。可以说,那时大家都懂。都属于公开的秘密了。
但关键是现在,尤其是清朝对道教的打压,把中医,以及这些修道的方式,通通打压下去。现在你就看不到真相了。而这些也是参禅时的基础,参禅打坐要先调身体,身心。至于坛经,或者禅宗祖师写的语录,这都是见地的部分,不是修道的部分。而修道的基础的部分,在道家中还能找到踪影。
现在很多参禅的人,自己身体都不好,都调不过来。比如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我一直觉得他有修仙的本事,就是最起码懂得这些。他能活到一百二十岁,而且身体很健朗,眼睛好,耳朵也好。现在为什么出不了这类神仙式的人物?你看虚云老和尚有些照片,留着白胡须,白头发,像个神仙一般。这里头跟道教修法的断层有一定的关系。
道教修法对修道有个最大的贡献,让人清心寡欲,因为欲望减少,身体就好,寿命就常。那清心寡欲,是要转化色身的,色身没有转化,你没有办法清心寡欲。这是有标准的。
所以现在一心参禅而成就的祖师,少了很多。更多的,都要配合念经。尤其是念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因为念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转化色身很快。尤其是法华经。而且念法华经也能达到清心寡欲,这就很难得了。
很多时候,我们境界上,会体会华严的境界,但在了生死,以及解决生死问题上,却很迷茫。所以我提出了禅宗是华严经和道教修行方法的结合。在修道上,还是跟道教有惊人的相似,在知见上,就以华严经为主。这就是后来佛教发达,而道教就慢慢的隐藏起来的原因。因为佛教吸收了道教修行的方法。
现在很多弘法者,只讲佛教的知见,其实他也迷茫。没有经验。一讲道教的修行方法,人们就骂外道。导致很多人道理懂一堆,也会讲一堆,但真正修法,自己也不懂的。所以大家都变成空谈了。尤其是居士修行上,更变成空谈。
出家人有个好的丛林,每天早晚课,晨钟暮鼓,这里头多少有道教修炼的模式在里头。但居士是没有的,没有这个氛围。所以真心要修行,很不容易。一定要培福报。要在好的风水宝地修,才能进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