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痛苦是非自然,不正常的,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失去心爱的人,譬如失去了一个孩子时,请问要如何处理内心的痛苦?

在某个程度上来说,这跟一个人的信仰有关。如果一个人相信轮回与重生,他的痛苦就会减轻许多。当他想到自己所爱的人将会重生时,心中就有了慰藉。

对一些不相信重生的人,我想仍然有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他度过痛苦。首先他要想着:如果他担忧太多,让自己被忧伤的感觉完全占据了,什么也不能想、不能做,这样他不但会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已经过世的人来说也毫无益处。

以我个人来说,我失去了我最尊敬的老师、我的母亲、还有我的哥哥。他们去世的时候,我的确非常伤心。然后我不断提醒我自己,过度的忧伤是没有用的,如果我真的爱这些人,我就必须保持心灵的平静,完成他们的期望。于是我尽可能地这么做。我想如果你失去了心中最爱的人,这就是最适宜的解脱痛苦之道。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去实践那个人生前的期望。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悲伤与愤怒,那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如果你一直让这种思想占据你的心,就是一种危机。如果你不理会这些情绪,它则会演变成一种自我沉溺的状态。这时候所有的压力都在你身上,一旦再发生丧失所爱的情形时,你就会承受不了,而且你会觉得只有你一个人在受苦,这时忧郁症就出现了。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些痛苦。如果你发现自己过度哀伤时,不妨想想别人也曾经历过同样的,甚至更悲惨的悲剧。一旦了解这点,你就不会有孤立的感觉,也不会有全世界只有我最倒霉的感觉。这会带给你一点安慰。

虽然说人人都得经历痛苦与折磨,但我总觉得在东方文化中,对于痛苦特别有忍耐力与包容心。部份的原因来自他们的信仰,部份的原因来自贫穷国家如印度,随处可见饥饿、贫穷、生病、死亡等痛苦现象。一个人老了或病了,不会被送到老人院被专业的医疗人员照顾,而是留在家中受到家人照顾。在这样的真实生活中,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生命是苦,痛苦是人生的自然本质。

在西方社会中,快速的生活步调使人们尽量想办法减轻痛苦,却也似乎失去了处理痛苦的能力。在社会学家的研究中,都强调西方人的心理普遍认为这世界是个生活的好地方,人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好人,值得有一些好事发生在身上。这样的信念会带动我们过着健康快乐的人生,但是潜伏的困境与危机还是存在着,这会使我们很难活得快乐与健康。在这样的情况下,只不过一点点的创伤,有时也会造成心理上极大的不平衡,使我们失去对这个世界的信心,认为世界不再公平,我们不再被爱,于是痛苦就更强烈了。

不可否认的,在西方的社会中,科技的进步确实减缓了肉体上的许多痛苦。但是另一种危险也诞生了。因为痛苦减轻到让人视而不见的程度,因此会有人以为痛苦不属于这个世间──而是例外的异常现象,是事情严重脱轨的征兆,或是系统出现失误的后果,使我们幸福快乐的权利遭到剥夺!

这样的思想背后其实隐藏着危机。如果我们认为痛苦是不自然的,是我们不该承受的,我们很容易就会将痛苦归罪于他人。可果我不快乐,那么我一定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牺牲者」。这是西方人最通俗的思考模式。所谓的牺牲者可能是受害于政府、教育系统、伤人的父母、不健全的家庭、冷漠不关心的伴侣等等。或者我们也会自我抱怨:我是有些问题,我有病,我受到遗传基因影响等等。问题是我们持续寻找归咎的对象,让自己一直停留在牺牲者的角色中,也就不能超脱痛苦,而始终陷于愤怒、沮丧、怨恨的情绪。

对每个人来说,解脱痛苦都是一个愉快的人生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幸福,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找出造成痛苦的原因,化解我们的问题,从各方面来转化我们的痛苦──全球性的、社会的、家庭的及个人的痛苦。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坚持痛苦是非自然的,是不正常的,是我们应该害怕、恐惧与反弹的,这样我们就不能连根拔除痛苦的根源,过着快乐的生活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